十年前第一次接触家庭系统排列,立即被它震撼到了。它太神奇了!
它的神奇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案主的祖宗阴魂不散,时刻介入案主的生活;
2
、代表仿佛被案主的家人附体了,能够为其代言。
我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试图揭示它的机理。我仔细研读了《谁在我家》和《爱的序位》,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当时,人格面具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了,我就用人格面具理论解释家庭系统排列。
一、阴魂不散
人格面具理论把人格面具分为三类:人物面具,角色面具,原型面具。人物面具是某个具体的人的内化,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里的人,譬如我的朋友
XXX
、孔子、贾宝玉。角色面具是社会角色的内化,譬如工人、农民、医生、警察。原型面具是预存于人脑或基因中的人格面具,相当于荣格所说的原型,譬如母亲、智慧老人、英雄、巫师等。
每个人都有父亲面具和母亲面具,它们是父亲和母亲的内化,原先是客体面具,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主体面具。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会越来越像父亲,女儿会越来越像母亲。
主体面具是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客体面具是他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主体面具是通过实践、练习和身体力行而形成的,客体面具是通过观察而形成的。除此之外,“投射”也是面具形成的一条途径。
我把投射分为四种,第一种就是期望效应。他人认定我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符合他们的期望,人际交往就会顺畅;如果我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人际交往就会不顺畅。人都是希望交往顺畅的,所以我会自动调整,直到顺畅为止。怎么调整呢?就是迎合别人的期望,按别人期望的样子行事。他期望我具有
a
面具,我在潜移默化下形成
a
面具。
第二种是“洗脑”。别人都说我是什么样的人(具有
x
面具),天天说,年年说,我就相信我是什么样的人了,最后形成
x
面具。
洗脑也叫贴标签。一个人被贴上了某个标签,他就形成了相应的人格面具。一个标签就是一种身价,人格面具就是身价的内化。
期望是无意识的,贴标签是有意识的。
第三种是利诱。别人设一个局,把我的某个人格面具激发了出来。例如,一个女人为了考验自己的老公,请自己的闺蜜去勾引老公,结果老公上当了。
第四种是威逼。强迫别人做某件事,不做就予以惩罚,于是对方不得不做,在做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人格面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面具都是投射出来的,只是“投射者”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人,有时候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情境、规则、文化、社会。例如,一个小孩第一天去上学,没有学生面具,无法按学生的“标准”认真上课,于是老师教他怎么做,如果他做对了,老师就表扬他,如果他做错了,老师就批评他。过了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他就能按“标准”做了,说明他已经形成了学生面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是投射者,她把“标准”(就是标准的学生面具)投射给他,而这个“标准”则是“社会”(由人构成)对学生面具的期望(简称“社会期望”或“角色期望
”
)。
对于投射者来说,投射出去的人格面具可以是主体面具,也可以是客体面具。传说有一个皇帝不知道人民的疾苦,宰相告诉他人民没饭吃了,皇帝说,那就是吃肉吧。皇帝自己天天吃肉,他把皇帝面具投射给人民,以为他们也可以天天吃肉,所以没饭吃就别吃饭。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面具是客体面具。她投射给学生的是客体面具。
客体面具的主要作用就是投射,也就是戴在别人脸上,识别、评估、预测别人的行为。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会对他进行投射。通常情况下,投射出去的是自己的孩子面具。这个孩子面具是父母自己小时候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现在自己变成父母了,孩子面具就不用了,于是投射给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投射给孩子的不是自己的孩子面具,而是其它面具。例如,贾母把荣国公面具投射给宝玉,怎么看都觉得宝玉像他爷爷。单亲父母常常会把配偶面具投射给孩子,把对配偶的爱和恨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接受了投射,变得越来越像“缺失”的父母。
外国人有用父亲或祖父的名字给孩子命名的习惯,让孩子与父亲或祖父同名,其实就是把父亲面具和祖父面具投射给孩子,孩子更容易变成跟父亲或祖父一样的人,重复父亲和祖父的命运。
客体面具是用来投射的,如果有地方可投,它就安稳了。如果没地方可投,它就会乱投射。例如,某个家庭本来有五个人,后来其中的一个(假设他的名字叫“
W
”)没了,于是
w
面具就没着落了,它很可能会被投射到另一个人(
Y
)的身上。
Y
接受了投射,与
w
认同,变得像
w
那样,继承
w
的遗志,重复
w
的命运,仿佛
w
阴魂不散,在
Y
身上附体,这是家庭系统排列中最神秘的内容。
海灵格是神父出身,相信人有灵魂。一个人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行为或心理障碍,一定是被已故的人附体了,而且这个已故的人一定是做了不光彩的事,所以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和尊重,酷似传说中的孤魂野鬼。如果家人给他设了一个牌位,让他得到承认,他就不会出来捣乱了。
我不相信灵魂。所谓灵魂,也许就是人格面具。一个人被身边的所认识,他就被内化,变成他人的一个客体面具。即使他去世了,客体面具仍然活在他人的心里,这就是“灵魂不死”。
灵魂(即客体面具)继续在他人身上发挥作用。他人又把它投射给别人,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有时候,客体面具会变成主体面具,出现附体现象。这个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所以当一个人被祖宗的灵魂附体时,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奇怪,因而视之为心理障碍。家庭系统排列让案主意识到,心理障碍是灵魂附体的结果,案主就释然了。但是,这会把案主引向迷信。如果用人格面具来解释,就比较科学。
二、灵魂附体
做家庭系统排列时,案主从学员中挑选若干人,分别代表他的家人,并让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这个时候,代表就像被附体了一样,能够感受到他所代表的人的感受,并说出他们想说的话。于是,案主看到了“真相”。这个时候,代表还可以自由走动,走到自己感觉最舒服的位置。这就是心理障碍的解决之道。而且,解决之道不需要说破,过几天,案主的家人会发生变化,案主的心理障碍也会渐渐缓解。
有人直接用灵魂附体来解释这个现象,也有人用心灵感应、全息理论和量子力学来解释,都太玄乎。人格面具理论则用人格面具来解释。
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同一个人格面具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例如原型面具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的,角色面具则是担任过或见识过这个社会角色的人都应该有的,而人物面具是认识这个人的人都可以有的。虽然同一个人格面具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核心的成份应该是相同的。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们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罗密欧。也就是说,一千个观众是
A
、
B
、
C
、
D
,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具)是
h1
、
h2
、
h3
、
h4
。每个哈姆雷特面具都具有哈姆雷特的核心成份。
现在,当案主挑选代表时,他一定会把代表和所代表的人进行比对,看他们是否具有相同的特质,有相同的特质才会入选。设案主的家人是
X
,案主一定会挑选跟
X
最像的学员来代表他。两个很像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人格面具。当所有的代表被挑选出来,并排列在舞台上时,家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在代表之间呈现出来。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代表已经没有多少人身自由,他只能按他所代表的人的方式行事。例如,案主的妈妈非常强势,爸爸非常窝囊。案主挑了一个非常强势的学员代表妈妈,挑了一个非常窝囊的学员代表爸爸,让他们两个站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