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做旅游是有动力的。
就其自身而言,在交通出行领域的积累已十分丰厚,建立起十分庞大的大数据系统,但如果永远局限在出行领域,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网约车本身只是低门槛的规模经济,而且是靠补贴这种粗放的手段扩张起来的,很容易被不差钱的竞争对手模仿。比如,这次美团打车提出“零抽成”,对司机的诱惑力非常大,而且已报名的20万用户,也可能形成对滴滴的强势分流。
更何况网约车市场近几年一直受到政策的压制,发展空间已不大。
以出行场景为流量入口,支持其他业务实现更好盈利,这是滴滴要走的路,也是资本的需要。滴滴5年间拿到17轮融资,且屡创新高,资本对它的期待不会仅局限在出行领域。
滴滴其实一直在进行业务拓展,包括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汽车后市场等,这些还都是围绕着“车”。事实上,从“车”延伸到“人”(司机、乘客),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交通本身是串连各类生活场景的一条线,滴滴已经在交通方面攒下这么厚的家底,如果不向生活服务延伸,才让人难以理解。
滴滴并非没有这种意识。2017年,滴滴提出五大战略,分别是修炼内功、智慧交通、专车决胜、全球布局、洪流落地。前4项的含义都十分清晰,而且稳步推进,而关于“洪流落地”则有丰富的诠释空间。其实,滴滴CEO程维在2016年就提到过“洪流落地”这个词。在当年年初的滴滴出行年会上,他在演讲时关于这个词是这样说的,“今天的滴滴还是在天上,在云端的线上平台,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把脚踩在地上,真正地服务数以千万计的车主”。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做线下,另一个是为人服务。而人所需要的服务,与车相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头则是包括旅行在内的生活类服务。
在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程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滴滴是否会拓展生活服务类业务边界,回答“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美团打车的介入,或许会加速滴滴的这种危机意识。滴滴的“反击”也有迹可循。根据媒体报道,针对美团外卖,滴滴内部正在试水外卖业务,而且第一个推出的城市极有可能是美团打车第一个落地的南京。
但如果从“反击”的可操作性及效果来看,外卖并非最佳选择,毕竟它与滴滴的主业交叉度较低,投入成本会比较高。对于滴滴来说,针对“美团旅行”做旅游业务,其实会是更好的反击之举。
交通与旅游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滴滴的出行数据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周边游、接送机(站)、旅游包车、自驾租车等常见的旅游场景。这些数据有利于滴滴分析用户旅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旅游出行领域,滴滴除了尚未涉足机票和火车票之外,其他的道路交通资源几乎均已涉猎。
但这点“缺陷”似乎也在加速弥补。据媒体报道,有前旅游行业人士透露,滴滴正在委托猎头公司,招聘OTA行业做机票和火车票方面的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