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桌子的生活观
桌子:一个用文字疗伤的病人,著有:《你只是假装很努力》、《我们终将与美好的一切相遇》等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DeepSeek崛起,如何影响AI技术发展路 ... ·  昨天  
中国能建  ·  不好意思,百亿男主哪吒被拦下了......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留学生实习/校招群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桌子的生活观

看了令人窒息的中小学生“厕所社交”,我才知道为什么好学生会被送到精神病院

桌子的生活观  · 公众号  ·  · 2024-03-18 12:33

正文


文丨洞见·Seven
来源丨洞见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近日关于 “小学生厕所社交” 现象的披露,火上了热搜。


何为厕所社交?


课间十分钟,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被逼无奈之下,孩子们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放松。



来自海淀的妈妈小林说,儿子的很多朋友都是在厕所结识的。


班级里不让说话,他们就约着同学一起上厕所,在里面聊天,玩游戏,还偷偷吃零食。


一群小学生,躲在脏乱、充满异味的厕所,聊天、玩耍、吃零食,想想都令人窒息。


不仅小学,不少初高中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厕所。


高二女生徐涵自曝,上初中那会,无论上课或下课,班主任都会坐在教室后边“全天候”盯着。


课间十分钟谁都不许说话,必须保持安静,想上厕所了才能离开座位。


因为“厕所社交”,三年下来,徐涵只交到两个朋友,分别是同桌,以及同桌对桌。


上了高中,课间终于自由一些,但要是“运气不好”赶上老师拖堂,就连10分钟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谁能想到,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比咱们那代好上许多,住在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学区房里。


但每天一点自由都没有,最开心快乐的地方竟是在厕所。


想起浙大教授沈华清说过的一段话: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


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到头来,父母还责怪他怎么不会飞。”


在笼子里面养孩子,似乎成了当下教育的现状。



前不久,一位妈妈晒出一份寒假计划表。

孩子从早晨七点半起床,到深夜十点钟入睡,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除了要学习语数外,这个孩子还要学习编程、奥数、小提琴……


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简直令人窒息。

当今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活得太压抑了。

李玫瑾教授曾对女儿这一代的幸福生活表示羡慕。

没想到,女儿却说:“是我们羡慕你们才对,你们太幸福了。”

李教授不解地问:“为什么?”

女儿回答:

你们大人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十一点半。

妈妈,不是一天,是12年,连周六周日都被你们占上!

李教授听了很震惊,感慨道:“人不疯才怪呢!”

想起电影《阳光普照》中,大儿子阿豪品学兼优,高大帅气,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如阳光般耀眼的少年,在某个极其普通的夜晚,整理好房间,从窗边一跃而下,自杀了。

原来,阿豪看似光鲜亮丽,实际就像一台装在“笼子”里的摆件。

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学、学习,没有自己的喜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生命力。

父亲曾把自己视为宝贝的笔记本送给他,上面赫然写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但阿豪至死也没在笔记本上写过一个字,因为他的全部时间都贡献给了学习,根本没有空间留给自己。

因此,在他考医学院失败后,他的人生一下子就崩塌了,只能用死亡把自己封印在了最好的年华。

一个孩子要健康、快乐地长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链接。

与同伴的链接,与自然的链接,万事万物的链接。

这些链接既是他们价值感的来源,也是情绪和压力的发泄出口。

可是,如果孩子的世界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他们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

最后我们的孩子,就只能在无尽的痛苦和压抑中,耗光生命的活力。

在笼子里养孩子,不疯、不病、不成魔才怪。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有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前段时间,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

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


旁边的等待椅上,坐满了年纪尚小,却双目无神的孩子们。

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来自各个名校,有很多都是周围人眼里的学霸。

心理专家陈瑜曾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中写过一个真实案例:

女孩蓁蓁在一所全国重点高中读书,还是文科重点班。

她从小就是个特别自律的孩子,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

“如果看到别人在学习,看书或者做题,而我没有,心里就会慌张。”

小学一年级开始,蓁蓁就开始做计划表,将自己的日程精确到每个小时。

高中学校管得很松,但同学们为了分数,会不由自主地“卷”起来。

有次放假,蓁蓁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学到晚上12点才睡,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月。

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蓁蓁竟然甘之如饴——那是一种偷学的窃喜。

尽管如此,父母还是不满意,他们希望她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努力。

结果到了高三,蓁蓁的情绪越来越难以控制,压力上头时,拿笔都在手抖。

最后,医院诊断结果为:重度焦虑和强迫症,有比较严重的躯体化表现,还伴有中度双相情感障碍。
可怕的是,在蓁蓁所在的重点班,像她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一个班级45人,有将近10个同学有心理问题,或者身体状态差,没办法承受学习的负担,最后只能休学。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说过:

当一个池塘的水出了问题,池塘的鱼再怎么长都可能会出现问题。

被困在笼子里的孩子,永远生不出强健的身体和坚韧的灵魂。

一根轻飘飘的稻草,就能把孩子打倒在地;

一场稍微滂沱的风雨,就能把孩子彻底击溃。


40年前,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曾经拍下了一组广为流传的照片:《你好小朋友》。

他用最真实的色彩,记录下了80年代中国孩子的一代童年。

那时候,下课之后,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冲到操场上,大家三五成群、嬉闹游玩;


哪怕是简单的老鹰捉小鸡,也可以疯玩一个下午。


那时候,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写不完的作业。

有的只是操场上、栏杆上孩子们矫健的身影和一张张生机勃勃的笑脸。


女孩子们虽然穿着花花绿绿的小裙子,但“野”起来,也不遑多让。


男孩子们,总是放学玩成泥猴,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到了夏天,就在榕树下弹珠子,在树荫下打闹,在海边捉小鱼,在池塘边捉泥鳅。


玩累了就往草坪上一躺,身上都是独属于大自然的芳香。


那些欢乐的时光,美好的课间,充实了我们懵懂的童年。

为什么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孩子反而抑郁得越来越多?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们被圈养在笼子里,早早丧失了活力和自由。

孩子的世界,不应该是苍白枯燥、单调乏味的,应该是自由自在、鲜活灵动的。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的教育环境;

但却可以通过感知孩子的内心,帮孩子建立与外界的链接,走出心理困境。

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建立与自然的链接。

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的刘称莲曾提倡,家长要还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

自女儿小学起,每周日她都坚持带女儿出门,全家一起去爬山,去博物馆,去公园,假期就带着孩子去旅游。

女儿深陷学业压力时,刘称莲曾带着她深夜飞往内蒙古,一起感受流星雨的震撼。

在刘称莲的培养下,女儿心态越来越好,最终成功考进北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