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汉周读书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  ·  【悦读】古韵里的元宵节 ·  昨天  
鱼羊史记  ·  女人喜欢男人这4种坏 ·  昨天  
史事挖掘机  ·  1949年运钞机坠毁山野间, ... ·  昨天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汉周读书

屠城、血洗,白骨堆砌出的蒙古帝国,其疯狂程度超乎你想象!

汉周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8-04 21:02

正文




如果把元朝以前的杀人狂放在一起比较,成吉思汗绝对称得上世界级别的屠夫之王。而其后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蒙元军队铁蹄踏过的地方,以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比喻,毫不夸张。



从中国的四川盆地到欧洲的多瑙河畔,从阿拉伯沙漠到中国的江南水乡,这支地狱军团犹如饿虎下山,群狼过境,屠杀地球上各种族人类之多数以亿计,仅在中国宋、金境内,就屠杀了六千三百万人(尚不包括屠杀西夏的八十万人)。



人口锐减


《元史》记载:1234年,蒙古灭金。得户八十七万,人口为四百七十五万余人。金太和七年(1207年),官方统计人口数字为七百六十八万户,四千五百八十一万人,短短二十余年,人口锐减90%。



蒙古灭金不久,对金朝女真、汉族等民族血腥屠杀,金国完颜氏皇族被全部杀光。


丞相伯颜曾建议元太宗窝阔台大规模屠杀北方汉人,窝阔台同意对拼死守城的汉人进行屠城,一个不留,北方汉族几近灭绝。


中书令耶律楚材对此坚决反对,他劝说元太宗放弃这种野蛮的屠杀政策,最终元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得中原大地一部分汉人逃过了一劫。


耶律楚材虽然是契丹族,但是他的这一建议,保护了近千万的汉族人口,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丰功伟绩。


蒙元骑兵与宋军在陕南交战,宋军阵亡的士兵和被屠杀的无辜百姓总数已经达到数十万,屠城二百。灭掉南宋后,得户九百三十万。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官方统计的户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到1279年南宋灭亡,六十余年之间,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



魔鬼屠城之西夏



日本侵华期间,曾下令“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朝香宫鸠彦王与成吉思汗相比,他们之间隔着十个希特勒。野史称成吉思汗出生时,室内充斥红色的光芒,他的降临仿佛预示着人类的血光之灾。


从1211年开始,成吉思汗大举攻金,1215年攻陷金国的中都(元称大都,即北京),对北京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烧杀掳掠,地面建筑全部摧毁,以至于今天在北京城内,我们无法找到元朝以前的大型古建筑,两千余年的文明古城毁于一旦。


此后,蒙古军在1219年西征,发动了侵占花剌子模、高加索、钦察、俄罗斯等一系列战争,沿途屠杀数百万人,除一些被征做“军用”的妇女,几乎是见人就杀,连孩子都不放过。


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建立了包括外蒙古、西域等疆域的四大汗国。



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国的肃州(今甘肃酒泉),遭到西夏军民拼死抵抗,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城中仅有一百零六户免死。


六十七岁的成吉思汗在攻打兴庆府(宁夏银川)的途中病逝(也有坠马死亡的说法,网络称蒙古民间传说,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咬掉了铁木真的生殖器感染死亡),遗诏屠城,蒙军将兴庆府数十万军民全部屠杀,党项族几乎被灭绝,侥幸逃生的人逃亡到西藏、云南等地,藏匿在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从此隐姓埋名,易服改族。



魔鬼屠城之四川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以拖雷监国。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1231年,派托雷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军民,蜀地人口锐减千万人以上,只有0.5%的人免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官方统计四川户数为二百六十三万户,按照每户五人计算,约为一千三百二十万人。元军仅在成都的屠杀就达到一百四十万人,城外尸横遍野,已经无法统计,造成“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谯类”。


《元史》、《成都录》、《三卯录》等书籍记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摧毁杭州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可滥杀”,而实际上这货心口不一,在他的纵容之下,千年古城杭州一夜之间到处残垣破壁,尸横满地。


1274年6月,忽必烈以南宋宰相贾似道扣押元朝大使为借口,悍然发动对南宋首都杭州的大规模讨伐行动。


蒙元官兵一路上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抢掠平民,无恶不作。元江南释放总统嘉木扬喇勒智(一作杨琏真迦)派兵挖掘了南宋皇陵,掠走大量珍宝后,将帝王后妃的尸骨拖出坟墓,与牛马骸骨混杂在一起,丢弃与荒郊野外。拆毁宫墙,建“镇南塔”,肆意侮辱南方汉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