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南京报道
过去40年间,人类彻底告别分割、分散、独享的农业地球,进入聚集、联系、共享的城市星球,城市有了新定义,新型城市的功能迈向全球化、形态趋向网群化和内涵更加智慧化。
2018年10月29-30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暨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以下简称报告)。
对比去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7-2018》,《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入围的中国城市排名普遍有所提高。其中深圳进入全球前10强,并且从第六名上升到了第五,超过了硅谷所在的旧金山;香港、上海、广州和北京共5个城市进入前20强,排名也各自上升了1位。进入前100强的城市共有18个,其中只有4个城市排名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天津,从去年的23位下降到今年的42位,下降19位。
“中国城市还有亚洲城市排名有非常显著的变化,全球城市经济指数20,其中4个美国城市,4个亚洲城市这是第一次看到的。深圳已经领先于硅谷,这个赶超是非常好的。”在开幕式上,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经济与金融局局长马尔科·卡米亚表示。
中国城市持续崛起,可持续竞争力仍偏弱
2018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二十强:纽约、洛杉矶、新加坡、伦敦、深圳、圣何塞、慕尼黑、旧金山、东京、休斯顿、香港、达拉斯、上海、广州、首尔、都柏林、迈阿密、波士顿、北京和法兰克福。二十强中北美和亚洲各占8席,西欧占4席,亚洲数量首次与北美持平。
研究发现,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美国优势明显,中国持续迅速崛起。美国城市整体优势明显,且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前十强占6席,前二十强占8席,前100强占35席。中国顶级城市表现优越,整体竞争力水平持续飙升,部分强二线城市表现较为亮眼,深圳进入全球前10强,香港、上海、广州和北京共5个城市进入前20强,苏州、武汉、天津、南京和台北共10个城市进入前50强,成都、长沙、无锡、杭州、重庆、青岛、佛山、郑州等18个城市进入前100强,这也反映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水平在整体提升,中国城市发展已经从个别城市到多个城市晋升层级的新阶段。
不过,中美两国城市竞争力相比,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等均值低于美国,,美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整体更优。在中国新经济大环境下,城市整体竞争力水平虽然表现优异,但中国城市整体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之间的差异也不可小觑。
2018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二十强分别为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洛杉矶、香港、波士顿、西雅图、休斯顿、多伦多、大阪、悉尼、旧金山、首尔、巴黎、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温哥华、圣何塞和亚特兰大。二十强中,北美占11席,西欧占3席,亚洲占5席,大洋洲占1席,欧美亚城市包揽前20名中的19个。在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城市中,西欧与北美城市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研究表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强弱橄榄形分布明显,亚洲可持续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国香港可持续竞争力进入全球前10,北京和上海进入前30名,台北和深圳进入前50名,广州进入前100强。
从城市群看,美国、德国和英国城市群中进入可持续竞争力百强的中心城市比重较高,中国、印度、巴西和印尼等南美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城市群虽然规模大数量多,但进入全球可持续竞争力百强的中心城市数目相对偏少。
城市星球不再“孤独”
报告主编之一、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全球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全球化。全球的产业链形成,全球产业分工开始,和中国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正因如此,这40年来,城市聚集、联系和共享发生的重要变化,使得城市的内涵、功能、规模和形态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城市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体、引擎和载体,通过空中和地下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城市网络包围、穿透和突破了地球。另一方面,布满地球的一个个单中心的城镇星星,先组成城市圈城市群星系,然后城市带的星河,再组成全球城市网络的星空。
主体报告指出,市场制度与信息技术是改变城市概念、塑造城市星球根本力量。首先,过去40年市场经济范围扩展不仅导致非农聚集,也导致人才的跨国流动。市场制度导致企业全球分工影响城市功能和格局,国内城市和国际城市都会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从而改变城市的形态。其次,信息技术扩大了城市空间规模、支持了全球分工和扩散、带来冷热地区发展、人口模型扩张和城市之间的日益分化。再次,科技创新使城市更多地从事信息、知识和思想的消费、生产和交换,城市的定义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