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工智能将对人类所有方面的决策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的这个新时代,关于人的信息极为透明,这二者结合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不管你喜欢与否,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获取你的数据信息,对你进行深入了解,而且这些数据可以被输入计算机,来推断从你会买什么商品到你的价值取向。尽管这让许多人觉得恐慌,但30多年来在桥水,我们一直在把极度透明和算法决策结合起来,并发现这样做成效非凡。事实上我相信,不久之后,这种计算机化决策将变得常态化,几乎和人脑决策一样正常。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我初次尝试计算机化决策时,这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将近20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一场会议)。尽管从那时到现在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始终不变。
举一个极简单的计算机化决策的例子。假设你在住房供暖方面有两项原则:当温度降到20℃以下时开暖气,午夜到凌晨5点之间关暖气。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决策公式来表达这两项原则之间的关系:如果温度低于20℃,时间不在午夜到凌晨5点之间,就开暖气。在搜集很多这样的公式后,你就可以创建一套决策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处理数据,权衡和应用各种相关标准,并提出决策建议。
用算法表述投资决策标准,然后用历史数据来检验,或者用算法表述工作原则,然后用其来帮助管理决策,都不过是智能温度调节器的更大、更复杂的版本。与人脑决策相比,这能让我们更快地做出考虑更周全、更少情绪化的决策。
我相信这种做法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编码会变得和写字一样重要。计算机在帮助决策方面的作用,迟早会变得像它们今天在收集信息方面的作用一样大。当计算机帮助我们决策的时候,它们将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包括我们的价值观、长处和短处。它们将能自动地找到在特定领域比我们更强的人的帮助,从而能给我们提供合适的建议。不久之后,我们的计算机就能和其他人的计算机对话,并以上述方式合作。事实上这已经在发生了。
设想这样一个世界:你能利用科技接入一个系统,可以在系统里输入你正在处理的问题,并向全世界这方面最受好评的思考者请教解决办法,以及背后的理由。这一点将很快得以实现。不久后,在几乎所有你面临的问题上,你都能利用全世界最高质量的思考,并得到能权衡不同观点的计算机化系统的指导。例如,你将可以询问,基于自己的情况,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职业生涯,或者基于其他人的情况,你应当如何与他们沟通。这些创新将把人从自己的头脑中解放出来,释放出一种无比强大的集体思维模式。桥水正在这么做,并发现这种思维模式比传统思维方式好得多。
听到这样的观点,人们经常会说,人工智能将和人类智能竞争,但在我看来,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同舟共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能带来最好的结果。计算机要复制人脑的许多功能,如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永无可能。这是因为人脑天生就储存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培育的各种能力。许多计算机系统依据的决策的“科学”依然远不如决策的“艺术”有价值。在最重要的决策方面,人类依然比计算机做得好。你只需看看最成功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明白了。软件开发工程师、数学家和博弈论研究者并未捧走所有的人生大奖,最具常识、想象力和毅力的人才是最成功的。
计算机模型需要被输入合理信息,信息需要解读,而只有人类智能可以开展这种解读。例如,计算机无法告诉你,与亲人共处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相对价值如何,如何达成最优的时间分配组合,使两种活动的边际效用都达到最大。只有你知道你最看重什么,你愿意与谁共度人生,你想要什么样的环境,只有你能最终做出最好的决定,尽最大可能实现这一切。而且,我们的很多思考来自自己无法理解的潜意识,所以把人类思考彻底模型化是不可能的,就像从未抽象思考过的动物不可能定义和复制抽象思考一样。
但在很多方面,人脑也无法与计算机竞争。计算机的“毅力”比任何人都强得多,因为它能全天不间断地工作。计算机能处理海量信息,而且速度飞快,其可靠性和客观性是人类永远无法比拟的。计算机能让你注意到无数你从未想过的可能性。也许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对群体偏见和从众思维免疫。计算机不会顾虑自己的结论会不会受人欢迎,而且从来不惊慌失措。在“9·11”事件那段可怕的日子里,当整个美国深陷伤痛时,从2008年9月19日到10月10日,当道琼斯指数下跌3600点时,我常常想拥抱我那些风雨不惊的计算机。
这种人和机器的结合很美妙。人脑与科技合作的进程促使人类进步,正是凭着这么做,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了信息时代。所以世界上最好的决策者是这样的人:拥有常识、想象力和毅力,知道自己看重什么、想要什么,同时也利用计算机、算法和博弈论。我们在桥水利用计算机系统,就像司机利用GPS一样,是用系统来辅助我们的导航能力,而不是替代它。
相反,数据开采是近年来机器学习发展最快的领域,是指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消化大量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尽管这种做法很常见,但在未来与历史不同的情况下,这是有风险的。在缺乏对现实的深刻理解的情况下,以机器学习为基础构建的投资系统很危险,因为当人们广泛相信某些决策规则时,就会应用它们,从而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换言之,一个深刻见解在众所周知之后,其价值会逐渐衰减。在没有深刻理解的情况下,你弄不清楚过去发生的情况是否真有价值,即使有价值,你也弄不清楚其价值是否已经消失(或更糟)。常见的情况是,一些决策规则变得非常流行,以至对价格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反向操作成为更合理的做法。
谨记,计算机是没有常识的。例如,计算机很容易曲解事实,看到人早上睡醒后吃早饭,就认为睡醒导致人饥饿。与其下很多我拿不准的押注,还不如下较少的我拿得准的押注(最好是互不相关的押注),同时,无法说明决策背后的逻辑对我而言是无法容忍的。很多人因为发现机器学习比形成深刻理解容易得多,就盲目信任机器学习。但在我看来,深刻理解必不可少,尤其是对我做的事情而言。
我的意思不是模仿系统、数据开采系统没有用。事实上我相信,在未来的事物发展范围和格局与过去相同的情况下,这些系统对决策很有帮助。有了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后,所有可能变量就都可以纳入考虑。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形势下国际象棋好手弈棋的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期间杰出外科医生的手术流程,人们可以创造出很有价值的下棋程序或手术程序。早在1997年,计算机程序“深蓝”就用这种方式击败了全球排名最高的国际象棋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但当未来与过去不同、我们因理解不深而无法识别所有因果关系时,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凭着理解这些因果关系,让我免于在他人犯错时犯错,最明显的例子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未来会和过去一样。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看清了事情的真相。
想想看,人脑其实就是以某种方式编程的计算机,处理数据,发出指令。我们可以编排人脑的逻辑和作为工具的计算机的逻辑,让它们彼此合作,甚至相互检验。这是一种美妙的做法。
例如,假设我们要归纳出能解释物种进化的普适规律。理论上,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和时间,这就是可能的。当然,我们需要把计算机得出的公式弄明白,以确保这不是一堆从数据中提取的大杂烩,即不同因素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联系。我们可以不断简化这些规则,直到实现毫无疑问的精确度。
当然,鉴于人脑的处理能力和速度有限,要对进化过程中的所有变量形成丰富的理解,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的专家系统采用的那些简化法和理解法真的是必需的吗?也许不是。在我们检验的数据之外还会发生其他情况,这样的风险肯定是存在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与某种看起来成立但机理不清晰的公式相比,我们把以数据开采为基础的公式视为解释物种进化的普适规律,并依赖这些公式预测未来10年、20年、50年的变化,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做法(至少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治疗基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