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节点财经  ·  「2025崔十条」: 企业增长的新思路 ·  23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集体大涨!一度飙升至85% ·  昨天  
数据宝  ·  DeepSeek带飞AI,4只核心潜力股获机 ...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财阿星 ...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欧洲各国依然在运作的最古老公司,有个小伙子说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那一场金融狂欢正在散场 !传说中赚“容易钱”的时代正在远去……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04 10:32

正文

来源: 经济观察报

本公号转载文章仅用于阅读交流,向更多人分享好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场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旋风持续升级。


这些有如“集束炸弹”的新规和文件涵盖广泛,既有宏观层面的提示和指导,比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防范十类风险,也有非常具象的雷霆行动,比如 集中整治十大市场乱象,整治“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等行为,并对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进行专项治理 ,等等。市场对金融去杠杆不应存任何侥幸,那 一场脱实就虚的狂欢或许也正在散场。


这距离郭树清就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之后的记者会首秀只有一个多月。当时他就曾提出,部分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层层嵌套,底层资产看不见底,最终流向无人知晓。


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监管制度缺失,就是所谓“牛栏里关猫”。如今看来,郭树清要做的首先是矫正和规范机构的行为。我们对整顿和治理成果抱有期待,因为每一项工作都设定了严格的时间期限。


这是一场触及市场“痛点”的监管旋风。核心目标还在于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质效。


多年来,金融混业格局的演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勃兴,为各类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但是部分金融产品经过层层包装,跨领域、跨产品传递风险加大,投资链条延长又使得风险隐蔽性增加。加之一些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不当,贪多求大,追逐短期绩效,金融杠杆不断放大。受制于监管滞后,监管空白和盲区却始终存在,难免影响风险识别和管控。


如果说,长久以来,正是金融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动员和配置,实体经济的繁荣则进一步激发着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冲动。当中国经济引擎切换,逐步减速的实体经济无法满足金融业对利润和规模的渴望,金融业者开始倾向于借助更复杂的产品设计和衍生工具,一些金融机构热衷于“钱的游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套利,一些所谓的产品创新实际上拉长了企业融资链条,提升了融资成本。


金融和实业的互动关系变得扭曲,“避实就虚”即是这种扭典型的典型写照。

银监会意图通过精确打击式的整顿和治理,堵住旁门左道,纠偏这种扭曲关系,矫正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促动其回归本源,着力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过这应该只是第一步。


风暴式监管更多的功用在于“刮骨疗毒”,解决“牛栏里关猫”的问题需要另寻良策——针对猫的特点,要有关猫的笼子。关牛的栅栏傻大黑粗,再高大威猛有蛮力的牛也不可能冲出栅栏。但是对身手敏捷,柔软灵活的猫来说,却可来去自如,如履平地。问题出在笼子上。


所以就金融监管而言,一方面,要跟得上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创新”,填补监管盲区和空白,切实解决监管不到位和滞后的问题,填补监管盲区和漏洞。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变化的金融经济形势,对监管框架做适应性的调整,特别是分业格局下的监管协同——这有赖于金融监管机制变革和顶层设计的确立。


我们注意到,3月初,郭树清就曾表示,要根据银行业务和风险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特征,参照国际监管标准,全面梳理银行业各类业务监管规则,尽快填补法规空白,及时更新已经滞后于业务和风险发展的监管规制,废除不合时宜的监管规章制度。


这一次,在启动一系列集中整顿和专项治理的同时,银监会公布了《弥补银行业监管制度短板工作项目》,列举了26项需要制订或修订、推进和研究的制度清单,涉及行业监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诸多领域,甚至也考虑到了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处置和非法集资的处置等问题。


立足长远,我们相信, 这是一场更高级别的监管革命 ——好的监管制度既有利于风险防范和管控,也能够赋予真正的金融创新更大的空间。


延伸阅读

监管持续加码

银行“套利”时代将远去


文:胡群


“我的业务该怎么做?”


4月10日,当看到流传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以下称46号文),周通脱口而出说了这句话。


作为中小银行的同业客户经理,周通的主要职责是与其他机构商谈业务,以最低的价格吸收资金,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资金。而现在他的业务被列入了监管治理之中。


“商业银行通过狭义同业负债途径加杠杆速度相对温和。同业存单发行绕开监管、急速飙升,成为中小银行加杠杆的重要途径。”海通宏观分析师姜超、梁中华在今年3月份的一份研报中写道, 同业存单更加标准化、流动性好、利率更低,再加上同业存单被当成应付债券来处理,并没有纳入到银行同业负债的考核监管中,所以同业存单成为近几年银行主动加杠杆的主要方式。


从2013年底开始发行以来,当前同业存单托管量已经达到了7.4万亿。从结构上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由于吸收存款能力有限,为了实现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发行余额接近90%,是同业存单的主要发行者。


然而,这一业务可能将受到近期的监管政策冲击。 对同业存单和同业套利的监管是《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6号文)及46号文的重点。


6号文明确指出将“整治同业业务,加强交叉金融业务管控”,而在46号文则表示,“是否存在同业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未按照‘穿透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准确进行会计核算、风险计量并足额计提资本的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违规提供同业增信,或通过借助券商、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通道方,设立定向资管计划、有限合伙股权理财融资等模式”。


而实际上,近年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金融市场部等多部门的创新业务模式正是基于上述业务而开展的。“银监会开了个头,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也会加码加入,今年就是一个监管大年。”中国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员蔡喜洋认为,银行利润看规模、息差和不良贷款等因素,现在压同业、压广义信贷是把规模压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息差很难往上走,行业平均来说息差之前是3%以上,现在只有2.1%左右,这两块决定了银行利润增速维持在低位。但不良贷款方面,目前不太好判断,因此银行净利润是否受影响,暂时还难以判断。


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认为,银行是资金空转最重要的一环,主要有理财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以及信贷空转四种模式,而监管政策重点指向这类业务,银行资金空转的压缩将减少银行相对高收益资产的获取,在短期一定会对银行利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杠杆”扩张


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银行业正通过杠杆撬动了中国经济。


“金融加杠杆从2012年开始,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拐头向下,一直到2016年中。在利率市场化,叠加经济下行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完善、金融机构本身资本约束意识薄弱,逐步形成了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蔡喜洋称。


而实际上,利率市场化也是在2012年迈出实质化步伐。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实施非对称降息。其中,6月8日的降息规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利差收窄,为了提高盈利水平,银行通过同业套利、绕道监管等方式来配置高收益资产。


2013年银行表内外大量增配非标资产,随后被非标被治理;201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输血股市,下半年则存单大量发行,银行同业套利再度卷土重来,而地产各类融资高增,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姜超、梁中华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已出现三波资产扩张。第一波是在08-09年 ,银行资产同比增速攀升到25%以上,而GDP增速则先下后上,这主要是由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逆市场融资、刺激经济导致的。


第二波是在2012-2013年 ,银行资产和经济增速缺口再度扩大,主要由于绕开监管的银行表内非标业务扩张导致,尤其是买入返售类的非标业务明显增加,同时为了弥补存款向理财搬家带来的资金缺口,银行同业业务大幅扩张。


第三波则是近两年 ,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情况下,银行资产规模又开始加速,这一波不仅与政策性银行支持实体力度加大有关,还与债市扩容、杠杆飙升有很大关系。


在本轮扩张中,中小型银行扩张速度要快于大型银行。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增速从2015年初的20%上升至2016年的接近30%,中型银行从15%上升至近20%,而大型银行本身资产规模就较大、扩张空间有限,增速从8.5%微升至11.7%。所以本轮资产扩张比较迅猛的依然是中小型银行。


“如果按照最简单的总资产和实收资本之比来衡量,我国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除央行以外的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从07年的30倍左右,一路飙升到了当前的接近50倍,其中中小型银行达到了60倍。”姜超、梁中华在文章中称。


金融机构高杠杆率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警觉。2015年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就表示,金融杠杆作用大,但不能被神化,金融加杠杆的兴奋随之而来就是去杠杆的痛苦。 不论对金融宏观调控者还是对金融监管者来讲,往往最难的也就是如何把握、如何控制金融杠杆的最佳水平,这也是我们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金融监管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姜超等人认为,为了盈利,银行通过扩大表内外资产和负债端规模,以获取息差,这决定了银行一方面要扩大资产端对债券、贷款等债权的配置,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存款、发债、拆借、回购等负债规模来支援资产端的扩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