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艺生活周刊
资深文艺生活原创内容平台,致力于分享鲜活、独立、有趣的文艺生活。成立于2010年,前身是国内唯一一本专注于音乐、摄影、戏剧、读书、电影、当代艺术及跨界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独立杂志《文艺生活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昨天  
每日英语  ·  《英语周报》祝全国读者元宵节快乐 ·  昨天  
BetterRead  ·  应对AI挑战最简单的方法 ·  昨天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3 天前  
每日英语  ·  每日谚语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艺生活周刊

许知远的十三邀:带着偏见找生活的另一面

文艺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 2017-05-12 21:00

正文

许知远似乎是一个极大的矛盾体。


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一个曾与冰冷智能机器“缠绵”四年的人,转身做了一个文艺到骨子里的作家,一个公共知识分子。


“一个带着偏见的、不靠谱的作家。” 他这样评价自己。看似不羁的叛逆,实则更多是不随波逐流、不甘臣服于现世的自我人生态度。



他将自己的偏见带到了腾讯新闻《十三邀》节目中,通过千万人生中的13个缩影,探寻着生活更多的面貌。


在13段畅谈中,每个嘉宾在许知远的提问里讲述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李安这样的国际导演,还是热爱二次元文化的青年男女,抑或是罗振宇这样的商业急先锋,都能在许知远的疑问对谈中, 铺陈出一段段故事,触达我们不曾思考过的地方,变成值得回顾的片段。


一邀罗振宇

商业的现实与文人的远方


“你讲究修行,我追求顿悟。” 罗胖追求效率、追求快速的生活的理念,在充满情怀的许知远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状态。


焦虑的商人和“唱挽歌”的文人,各自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交流着无关对错的理念,虽不认同,所幸对方都能听懂。 当代文化、知识和商业的生存矛盾 在罗振宇的急切表达和许知远的笑而不语中,慢慢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邀姚晨

自我定位与“戏子”人生


娱乐明星曾是许知远视为浅薄的一类人,但当傲慢的他真正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姚晨,抛开所有外界的包装和定式印象,他看到一个渴求在自己事业甚至人生上绽放的女性。


绽放是短暂的,却值得期待。 对谈前,许知远略带调侃的说一句:“前戏太长之后就没有兴趣了。”姚晨轻易接下:“咱们改日吧,改日!” 让许知远略微失焦了,或许他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和这样“浅薄”的人如此轻松真实的对话。



三邀二次元

二次元的理想与理想主义的现实


不知道多年后回忆起这一期的对谈过程,在许知远的印象中是否会有“痛苦”这个关键词。 二次元对于许知远来说实在有点像外星文化,去漫展路上的无奈表情和被要求加入“卖萌”合照的求饶,都深深体现了他的偏见。


随着与二次元人群的交流深入,许知远看到了二次元人群绚烂又纯净的精神世界,也看到他们在理想化与现实中的坚持与沉浮。 在浮躁的世界里保存着精神乌托邦也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吧,许知远最终也能对着远处的二次元表演感叹一句“多可爱”。



四邀冯小刚

老炮儿的烟枪与公知的笔杆子


许知远穿着人字拖,和冯小刚抽着烟喝着茶,如忘年交一般聊起冯小刚印象中的80年代。


冯小刚在烟雾里不疾不徐地回忆着那个“有趣的年代”,深觉得那是“中国近一百年来最黄金的时代”。 许知远坦言,自己认为冯小刚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审美与趣味。但在冯小刚眼中,却并不认同这样的趣味。 冯小刚眼中的“深度”在当下,无疑会赢得小众人群的喝彩,却也要为引导大众付出学费。



五邀叶准

文与武,哪个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面对眼前一口粤语的花甲老人,许知远因为沟通不畅表达有些吃力。 叶问之子叶准,却对近几年红遍全国的咏春拳没有太多兴趣,让许知远多少有些意外。 与父亲相比,叶准似乎更偏爱文艺,但生活和责任将他带向与父亲相同的道路,对话间充满了文与武、父辈与自我的矛盾。许知远在希望了解叶准对咏春拳的的理解,但是他似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理想主义的他反而在这里去刻意追求了真实。



六邀李安

人生如戏或是戏如人生


许知远与李安的对话发生在一个安静的空间。 在许知远看来,李安是近乎完美的人,艺术本应与个人性格纠缠不清,带着浓烈个人色彩;李安却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更希望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去说故事。 李安的世界更为平和客观,而许知远相比之下就极端了许多。



七邀张楚

创作的青春与源泉


张楚是许知远青春时期很重要的一个人物, 他很好奇,当年的张楚为何停滞。 带着惜才之情,许知远在对谈中得到答案:自我搏斗的张楚始终是一个反叛主流音乐的人,他并没有停滞不前,只是不再主流。主流并非就是最好的,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梵高,许知远似乎在张楚身上看到了某种英雄主义。



八邀蔡澜

享受人生的代价


与食评撰写人蔡澜的对谈,从逛菜市场开始。一路聊一路走,从蔬菜新鲜的探讨到艺术,蔡澜慢慢的解读着自己从14岁起的“享乐人生”。 蔡澜笑着说许知远就是想的太多了。享乐如蔡澜,也能看到世界的问题与黑暗,但他可以选择不去触碰。 在这个混沌的世界,活的如此快活体面,何尝不是一种反抗呢?



九邀俞飞鸿

美女与低俗


许知远对俞飞鸿似乎有一种女神情节,却不能理解一个文艺女神落入凡尘的原因。 俞飞鸿强调着男女差异的无奈,掩盖不了她的身为女人的好强之心。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同路人。许知远播放了一首他认为很像俞飞鸿的一首轻音乐,慢慢喝着茶, 谈论着自我坚持与时代忤逆。



十邀陈嘉映

哲学家的声音


许知远相信在现在的时代中,哲学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音,也是被完全的挤出公共话语的人。陈嘉映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 许知远试图通过这次访谈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想弄清自己和陈嘉映到底在想什么,却依然充满困惑。 唯一明白的是,在现代的社会,精神层面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哲学只能回归最日常的追求。



十一邀贾樟柯

青春期过后的逆反批判家


曾经在许志远眼里苛刻的批判家,随着时间的变迁似乎不比从前。 贾樟柯坦言自己对要求其他人与自己达成价值观的共识一点兴趣也没有,超出了许知远的想象。 然而许知远也体会到另一种境界:作为公众人物,却不再追寻共识,不再追寻功利与奖项,看似降低了要求,实际上是迈向了更高的自我追求。



十二邀金承志

网红与传统和合鸣


金承志因结合了现代网红用语与传统音乐美声一炮走红。 这段对谈充满朝气与风趣,金成志似乎没有任何负担,对生活充满希望,生活中任何细节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拥有许知远所好奇的新时代年轻人思想。 许知远希望通过这次对谈得到新鲜的思想和内容,也启发反感标签化的金承志,发现自己的“莫扎特”式的意识。



十三邀白先勇

文化复兴的唐吉坷德


与白先勇的对谈始于一碗桂林米粉。白先勇的作品高度是许知远所倾慕甚至崇拜的。 两个理想主义的文人,谈到文艺复兴的时候,相望无言,这种沉默更像是对时代的不满。


白先勇在谈及红楼梦时的神采奕奕与讨论文化复兴时的黯然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同样逆潮流的知远产生共鸣, 白先勇的努力,似乎让他看到另一种唐吉坷德。


至此,《十三邀》第一季已经结束, 但偏见永不消弥,生活仍在继续,仅以13个切片,增加一些对自身之外的一些思考罢。



扫描二维码

回顾腾讯新闻《十三邀》第一季



《文 周》开放征稿

-回复“4”了解详情-

点击文章标题看“四月”文章精华

我们为什么一直”溺爱“朴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