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至1904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6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耗时三年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
为1909年,柏石曼离开广州前往福州所拍摄的照片。
一、罗星塔
1、柏石曼从广州乘船出海前往福建,当他抵达福州闽江口时,看见岸边一座小山,便在船上拍摄了此景,山上矗立的石塔名为罗星塔,相传建于宋代,明朝万历年间被狂风吹塌,明朝天启年间重修,在闽江门户的罗星塔起着航标的作用,被前往福州港的外国船员称为中国塔。
二、福州港
2、当柏石曼乘船抵达了福州港后,他在码头处拍摄了这张闽江风光,江面上停泊了众多船只,落下风帆的舟船桅杆如林,小船上的船夫摇橹穿行其间,百年前的福州港的兴旺可见一斑,照片左侧的山体应是鼓山。
三、金山寺
3、这座建于闽江岛礁上的寺庙名为金山寺,始建于宋代,因其神似缩小版的江苏镇江金山寺,而被福州人称为“小金山”。
四、于山风光
4、柏石曼进入福州城内,他来到了于山,站在一座建筑的高处,拍摄了白塔的照片,白塔全名为报恩定光多宝塔,始建于唐代,明朝嘉靖年间遭遇雷击焚毁后重建,其周边的寺庙为定光寺。
五、乌山风光
5、柏石曼登上乌山,往于山的方向拍摄,两山之间的福州城一览无余,古城的宅院掩映在树木之中,阳光灿烂,景色极美。
6、柏石曼在乌山上拍摄的乌塔,福州城有着三山两塔的说法,其中乌山、于山、屏山三山鼎足,而乌山的乌塔和于山的白塔,号称黑白二塔。乌塔始建于唐代,原名为净光塔,建成之后八十载被毁,公元941年的闽王时期重建。
7、在乌山乌塔的塔身,柏石曼给一对身穿白衫的男女青年拍了一张合影。
六、涌泉寺
8、柏石曼来到了鼓山的涌泉寺,他站在庭院中拍摄了诵经殿的照片。寺庙始建于唐朝建中四年的公元783年,初名华严寺,后毁于唐武宗灭佛时期,五代后梁时重建,明朝永乐年间改名为涌泉寺。
9、诵经殿内,一排排的桌子上放着厚厚的佛经,下方的蒲团是寺院僧人们诵经的位置。
10、诵经殿内的大士殿供桌,后方的屏风有着不同的寿字,两侧的对联内容,其右为:“参最上乘慧业宜登无量寿”,其左可辨部分为:“众生天应是如来身”
11、涌泉寺藏经楼内的汉白玉卧佛,从宋代开始,到明清两代,涌泉寺就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经书刻印中心,从这里流出的经书遍布各地,并延至海外。
12、涌泉寺藏经殿的正中,是一座舍利塔,珍藏着舍利子及灵牙。
13、涌泉寺主殿内的祭坛,照片中最上方的牌匾写有:“灵贻海峤”四字,下方的匾额是:“现在说法”,其下的供台上有三尊小佛像。
七、福州鼓山
14、柏石曼在鼓山拍摄的一处建筑,池塘四周被石栏杆围住,水面上都是荷叶,因原图未注明地点,还望熟悉鼓山的读者朋友们判断分析为何处。
15、鼓山的登山道,都是石块砌就的道路,两侧的松树成荫,路旁有一座小石塔,前方途中可见一处凉亭。
16、柏石曼在鼓山上所拍摄的路旁石塔,此塔与前图的路边石塔造型一致,为宝箧印经式塔,塔身四面分别雕刻一尊佛像,朝南的佛龛横额写有“万寿塔”字样。其余三面横额则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内容。
17、鼓山的僧人墓葬,其形制并无墓碑,而是修成塔的形状。
18、鼓山的另一处僧人墓葬。
八、福州郊外
19、柏石曼在福州郊外拍摄的一处官员墓地,墓道两侧分布着石兽石人,看样子墓主人身份不凡。
20、柏石曼拍摄的一处坟墓,他在中国考察期间,对中国人所营建的阴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张照片里最上方镶嵌了阴阳八卦图,其下是一个福字,墓碑还有碑檐,中间刻有“寿域”二字,另一侧的文字,经过仔细辨认有光绪年间、七品、孺人的字样。
21、柏石曼拍摄的另一处墓地,极可能是在第19图的墓园内。
22、另一处规模很大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