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泽平宏观
预判经济形势,解读公共政策,提供及时信息,推送专业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超3600只个股上涨!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英伟达,突发利空! ·  2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计量圈里这AI到底是谁? ... ·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樊振东、孙颖莎,“直通”世界杯!刘国梁最新发声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泽平宏观

不宜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当前宏观形势与大类资产

泽平宏观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0-26 08:25

正文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马家进 华炎雪 梁颖

事件

三季度中国GDP当季同比4.9%,前值3.2%,前三季度累计同比0.7%。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6.9%,前值5.6%。

1-9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0.8%,前值-0.3%。

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5.6%,前值4.6%。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3%,前值0.5%。

9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9.9%,前值9.5%;进口(以美元计)同比13.2%,前值-2.1%。

9月M2同比10.9%,前值10.4%;新增人民币贷款1.9万亿元,同比多增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13.5%,前值13.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8万亿元,同比多增0.96万亿元。

9月CPI同比1.7%,前值2.4%;PPI同比-2.1%,前值-2.0%。

解读

一、经济持续恢复,但不宜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牢固,仍存隐忧

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一出,市场上洋溢着乐观的气氛:“数据超预期”“经济复苏了”“全球这边独好”“货币政策可以收紧了”“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可以全面退出了”……

经济形势的演化不是线性,而是有自身的周期规律,但人的思维往往是趋势外推。

我们在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2015年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2017年提出“新周期”、2019年提出“新基建”,都是在周期大的转折点上跟当时的主流观点不同。作为专业的经济形势分析人员,必须保持独立、客观、清醒的立场,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

1、当前经济持续恢复,生产和需求均稳步回升,延续了3月份以来的态势和政策时滞。但是,我们认为,不宜对经济形势前景盲目乐观:

1)这次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远远大于大企业,影响远未消除,而且小微企业往往处于财政货币政策的灯下黑、难以惠及,这直接导致了小微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就业形势严峻,消费回升缓慢、滞后于投资和生产,当前就业需高度关注。 切不可被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的好转迷惑,应重视幸存者偏差,以及那些苦苦挣扎甚至默默消失了的小微企业及其就业。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

1-9 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99万人,累计同比-18.1%; 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4%,较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其中,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较去年同期上升4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去年同期减少380多万人,下降2.1%。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0.6%,较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2)5-6月以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房地产调控收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导致基建投资回落,房地产销售下滑,未来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反弹的持续性存疑。5-6月货币财政政策调整的滞后效应值得关注。

3) 今年三驾马车,简单讲,就是出口超预期弥补了消费低迷,投资承担了逆周期调节作用。但是 近几个月10%左右的出口增速是不正常的、不可持续的 ,主要拉动力量是防疫物资出口、居家办公带来的“宅经济”产品出口以及2-3季度欧美深陷疫情带来的中国生产替代效应。随着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经济逐步恢复、疫苗大面积使用,未来中国出口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

我们不要忘记,受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低迷影响,2019年全年中国出口仅增长0.5%,接近0增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全球分工格局的调整,事实上最近10年中国出口增长持续下降,已经早就从两位数的增长平台降到个位数。

4) 因此,我们认为, 虽然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但对经济形势前景不宜盲目乐观,小微企业和就业形势仍严峻,消费仍然低迷,投资和出口面临回落压力,各类金融风险需高度关注。

三大建议:

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但谈收紧为时尚早,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对冲经济下行,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面对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双循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先放开三孩)。

5)对于大类资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逻辑是从政策驱动转向周期驱动,因此:

股市主要是结构性机会,消费、新基建、技术替代等;

房市步入平稳健康发展的新阶段,都市圈城市群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区域市场大幅分化,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前期驱动黄金上涨的避险情绪和货币超发因素开始弱化;

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要受中国经济恢复领先全球、央行率先货币政策正常化拉大中美利差等,但央行从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从20%下调为0,表明央行希望引导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而非单边升值。

潜在风险主要来自疫情二次爆发、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对经济形势过度乐观导致收紧、地缘政治风波等。


2、中国经济持续恢复,领先全球。 前三季度中国GDP当季同比分别为-6.8%、3.2%和4.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0.7% ,成功实现由负转正。若四季度当季同比增速为5.5-6.5%,则全年GDP增速可达2.1-2.3%。据IMF《世界经济展望》10月最新预测, 中国将是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3、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逐步复苏。 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 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 9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9%, 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在近几年同期中均属高位。9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4%,稳步回升,但尚未回到正常水平。9月制造业PMI为51.5%,服务业PMI为55.2%,连续七个月高于荣枯线。

4、三驾马车中,出口超预期,消费低位回升,投资高增但略有回落。 9月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9.9%,增长势头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较上月加快2.8个百分点。9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当月同比8.7%,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2.0%,加快0.2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当月同比4.8%,下降2.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3.0%,下降2.0个百分点。

5、经济恢复的基础并不牢固。1) 海外疫情仍未有效防控,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前景并不明朗 ,外部严峻形势冲击中国经济平稳复苏。即使全球疫情好转, 即使拜登当选,但美国两党对华遏制的共识已经达成 ,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压力,不能盲目乐观。 2)当前消费和就业仍低迷 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更大,低收入人群、应届大学生、农民工等就业形势更严峻 ,居民收入增速显著放缓,预防性储蓄上升,抑制消费回暖。3)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是支撑今年投资的主要力量,但受房地产调控、政府收入和举债能力制约, 投资增速难以进一步上升,未来甚至面临回调压力 ;制造业投资则受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预期影响无法有效提振。4)三季度出口超预期高增主要得益于防疫物资和“宅经济”相关出口、订单转移至国内替代他国产能,但是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海外生产恢复,出口将均值回归。

6、短期冲击过后,中国将构筑新的中速增长平台。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增速换挡期, 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此次疫情冲击或将加速这一进程,构筑5%左右的潜在增长率中速增长平台 ,符合我们在2014年预测的“新5%比旧8%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在“四万亿”刺激下短暂回升,此后持续下滑至2019年的6.1%。受今年低基数影响,明年GDP同比增速将显著上升,尤其一季度同比增速或大幅跳升,主要是基数因素和数字效果,因此 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应重点关注环比增速。

7、“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

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近年我国公共政策日趋成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支柱调控、新基建、双循环、跨周期调节。

二、工业生产恢复至正常水平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较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 41个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增加值同比正增长;612种产品中,426种产品同比正增长。

1)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高增。 9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7.8%,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6.4%和15.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8.0%,金属制品、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2.6%、12.5%和8.0%。分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同比分别增长51.4%、51.1%和16.4%。

2)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上游行业生产。 9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9.0%,较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同比分别增长9%和3.5%。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2.3%,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增长7.3%,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同比增长6.4%。

3)海外疫情形势严峻、订单转移国内促进相关行业生产。 9月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4%、7.4%和5.6%,较上月上升3.7、3.1和2.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回落

9月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8.7%,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0.8%,由负转正。 分投资主体看, 1-9月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5%,降幅较1-8月 收窄1.3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4.0%,较1-8月上升0.8个百分点。

1-9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较1-8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1-9月投资分别增长9.3%和8.7%。

四、房地产投资回暖但销售回落

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7.3%和16.0%,较上月回落6.4和11.1个百分点。

9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12.0%,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5.6%。 9月 多城大规模出让土地,土地成交价款当月同比增长23.0%,较上月上升15.0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增长14.5%,其中定金及预收款当月同比增长14.7%,均处高位。

五、基建投资增速回落

9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当月同比4.8%,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2.4%。 分行业看,1-9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17.5%,较1-8月下滑0.9个百分点;交运仓储和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2.1%和-2.1%,较1-8月上升0.4和0.8个百分点。交运仓储中,1-9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4.5%和3.0%,分别较上月变化-1.9和0.1个百分点。

预计短期地方债放量发行效应将显现,长期随着经济恢复对逆周期调节需求逐步减少。1)8月地方债放量发行,考虑到地方债券发行到转化为基建投资存在一定时滞,预计将在10月经济数据中体现。 8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997.22亿元,发行规模远超6月的2866.78亿元和7月的2722.38亿元。 截至9月底,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56789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3045亿元(占全年发行计划的91.0%) 预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普遍在10月底前完成。 2)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可能不足。此外7月以来新增专项债投向棚改的比例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挤压投向基建项目的专项债资金。

六、制造业投资恢复较慢

9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3.0%,较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6.5%。 9月农副食品加工、纺织、医药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速分别为14.6%、7.4%、40.2%、7.6%和11.7%,维持高增,支撑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投资增速与企业盈利和出口增速密切相关。7、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9.1%,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增强;8、9月出口持续高增长提振对应出口行业投资力度。预计在企业预期持续修复下,制造业投资将维持正增长。

七、消费低位恢复,就业形势严峻

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较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 分消费品看,前期装修需求释放,地产产业链下游消费恢复,家具、建筑装潢材料同比分别为-0.6%、0.5%,较上月上升3.6和3.4个百分点。必需品消费大幅上升,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分别为7.8%、22.0%和17.6%,较上月上升3.6、9.1和14.5个百分点。汽车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同比11.2%。升级类消费品同比有所回落,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类消费同比分别为13.7%和13.1%,较上月下滑5.3和2.2个百分点。

消费反弹受就业形势严峻和居民收入下滑制约,重视稳就业。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99万人,累计同比-18.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4%,较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其中,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较去年同期上升4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去年同期减少380多万人,下降2.1%。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0.6%,较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八、进出口同比高增,海外订单转移至中国

9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9.9%,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主因是防疫物资出口、外需恢复和大量订单转移至中国。

分产品看,防疫物资出口增速仍高, 9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包括防护服和手套在内的塑料制品以及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分别为34.7%、95.9%和30.9%。 “宅经济”相关出口也保持高增, 9月集成电路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主要是便携式电脑)出口同比分别为17.6%和29.9%,较上月上升6.7和6.4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和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高增, 9月出口同比分别为11.9%和19.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