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郎眼Daily
郎咸平独家网络发声地,中产者自我增值平台,关注财经郎眼Daily,品财经,聚观点,助你财经力Day day up!电视版广东卫视每周一21:10分播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特斯拉,大消息! ·  17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利好来了!或带来近2000亿增量资金 ·  21 小时前  
华尔街见闻  ·  比亚迪掀起了一场风暴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免签入境新政!今起执行 ·  昨天  
央视财经  ·  DeepSeek公开辟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郎眼Daily

楼市调控2018:底层逻辑正在变化

财经郎眼Daily  · 公众号  · 财经  · 2018-04-11 09:10

正文



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就越值得怀疑。

——《激荡三十年》


文/貌貌狼(微信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


近日,房地产市场出了两条新规。一则是深圳银监局、市规划国土委、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联合发布通知,正式落实“三价合一”政策。另一则是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工作的通知》,正式出台“摇号”政策。

两条《通知》的下发让已开始降温的房地产市场再起波澜。从2016年年底国家推出“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调控方针开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就迎来了拐点,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深入和信贷的收紧,2018年,楼市调控政策加码成为现实。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 深、杭的楼市调控折射出什么逻辑?是否会有更多的城市跟进调控呢?



深圳:“三价合一”正式落地

所谓“三价”即 房屋真实成交价、银行房屋贷款评估价、国土局计税评估价 。在“三价合一”之前,购房者可以提高房屋贷款评估价,把银行的购房贷款杠杆加到最大,变相降低首付,然后再把交税的金额降到最低。

一方面,这种虚高报价、做低首付的做法早在去年9月就被住建部和央行反洗钱部门禁止,但深圳始终没有真正落实。另一方面, 春节后深圳房价出现了一波反弹, 尤其是二手房市场。这违背了深圳市政府曾经的保证:未来3至5年房价环比不增长。


数据来源:世联EVS数据平台

从市场角度来看,深圳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谁都知道深圳的现状是土地稀缺,租购同权的房子还没有成批现世,外来人口和刚需一族不断扩大,棚改拆迁正在进行,即便要填海,也是迫不得已才会采用的方式,“供需”的现实摆在那里,唯有政策出台,才能化解市场这种“对冲关系”。

“三价合一”落实后,网签价、评估价不再各自为战, 银行将以最终过户价格作为贷款评估额度的依据。 这对深圳房地产市场来说,虽然增加了部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炒房行为,其背后还有更深一层意义。

通常来说,政府实施调控政策的依据之一是市场交易数据,此前低报价格、少缴税收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真实性,容易误导政府的施政方向。“三价合一”可以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以真实过户价格作为依据,这就让 政府可以掌握真实的房地产交易数据,由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进奠定基础。


杭州:加入“摇号买房”队列

而与深圳同期开始新一轮调控的是杭州。继多个新一线城市“摇号买房”后,杭州也加入了该队列。杭州要求房企应 一次性公开销售所有准售房源,在保证公证摇号售房的同时,部分房源只针对“无房家庭”售卖。 此类房源具体比例,由开发企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在项目销售方案中明确。

可以说,从这些规定中我们足以感受到杭州楼市的火爆以及刚需一族的无奈。2018年开始,杭州楼市的销售数据就像坐上了窜天火箭一般。1月至2月,杭州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48万方,增长29.2%,其中期房销售面积216万方,增长47.3%,占杭州市整个销售面积的87%。

但现实情况是 杭州的可售房屋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2018年1月至2月杭州住宅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新开工项目5个,较去年同期减少7个,房屋新开工面积仅105万方,由去年同期的增长40.5%转为下降64.2%。另一方面,房产开发方的到位资金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018年1月至2月,杭州市房地产企业实际到位资金325亿元,由去年同期的增长13.5%转为下降37.7%。另外,随着信贷进一步收紧,国内贷款也下降57.2%,回落了近96.3%,仅为59亿元。

开发方(面积、资金)越紧张,市场就越容易出现“抢房”的情况。本着“再不买就没了”的心态,人们蜂拥而至,彻底点燃杭州楼市的火苗。与深圳相似的是, 杭州也是一个人口增量极快的城市, 这也进一步刺激了“购房需求”。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局等政府网站

中国楼市的底层逻辑

虽说城市基本面不同,但深、杭楼市的现状折射出许多城市即将面对的问题。尽管人地矛盾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激化,但可能出现的隐忧我们无法忽视。纵观过去的一年,尽管一二线城市调控政策频出,楼市盛宴迎来拐点,但仍旧有很多投机者“见缝插针”。

“投资房地产是最不亏本的买卖”,这一观点已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貌貌却认为 理性地认知市场环境,远比固执地相信过去的“神话”重要得多。



首先, 资产价格上涨的轮动是从优势到劣势的,任何金融交易无外乎都有这一特点。 过去几年信贷高速增长,超发的货币为居民房贷提供了支撑,2016年初的地产刺激政策更是带动房价暴涨,2016年上半年地产销售额同比增速42.1%。可以说,在此之前,资产价格的上涨处于优势阶段的。


但2016年到2018年发生了太多变化,尤其是十九大提出的“房住不炒”的概念开始成为全社会共识,百次调控也已然表明了上层态度。所以,此时即便房价还在涨,但从轮动效应来看,也已经进入了“劣势上涨”。


其次, 目前我国宏观金融条件处于收紧阶段,这会直接影响到资产交易价格。 2014年下半年,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导致地产销量增速在2015年年底回升。但现在,全国多地房贷利率持续上调,买房成本不断增加。而且房子不像股票那么简单,不要了随时可以抛,它的交易周期相对更长,这就为资产交易价格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方正证券研究

最后,还是“杠杆率”的问题。有数据分析,2011年居民购房贷款新增额为17.3%,2015年上升到36.7%,2017年达到56.5%,与之伴随的是居民房贷收入比的上涨,2017年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为0.46,已超过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如果继续扩张,5年内将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历史高点。所以,为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控杠杆政策密集出台。简单来说, 告别“保增长”状态,在去杠杆成为主流的当下,购房成本几乎没有可能下降。


资料来源:BIS、恒大研究院

所以,房地产行业已经过了“如日中天”的阶段,即便是增长,也会处于“细水长流”的状态。就购房者而言,刚需一族不用考虑太多,但投机者想要“见缝插针”就得好好掂量一下了。


正如《激荡三十年》中所说“ 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就越值得怀疑。 ”房地产行业的神话已然成为一个泡沫,它会不会破裂我们谁也无法预测,但是,在所有人一股脑儿地冲向最后的战场时,不妨停下来看一看你的周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央视财经  ·  特斯拉,大消息!
17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利好来了!或带来近2000亿增量资金
21 小时前
华尔街见闻  ·  比亚迪掀起了一场风暴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免签入境新政!今起执行
昨天
央视财经  ·  DeepSeek公开辟谣!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煤炭的“成本”丨图片故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