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计量经济圈  ·  TOP前沿: 生成式AI最新进展概述, ... ·  昨天  
第一财经  ·  我国住院率破20%大关! ·  3 天前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新股民:风险教育第一天 ·  3 天前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新股民:风险教育第一天 ·  3 天前  
首席商业评论  ·  一场对“Made in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杨振宁放弃美籍只为回国养老?你们可能骂错了!丨热点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22 13:00

正文


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热议。


然而,很多人却完全理解错了这条重大新闻的意义,甚至在乱骂……


两位科学家已经报效祖国多年,此次入籍明志,自当可喜可贺。但互联网上“超热”反应几乎全部针对95岁的杨振宁,其中不乏“回国养老说”、“利己主义论”等含有恶意的揣测。


这位中国华裔科学家的翘楚,选择放弃外国国籍,扎根中国时,我们关注的居然是杨振宁的“争议”和“八卦”?这令人觉得挺无语的。


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


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了杨振宁和姚期智。


杨振宁: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姚期智:


我于2004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教职,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投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划时代壮举。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


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他们的成就:


杨振宁曾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姚期智于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而如果我们真要好好说说95岁的杨振宁先生的话,那今天对他恶评如潮的人,恐怕要更加惭愧了!


科学地位

对中国科学界来说,杨振宁放弃外国国籍,回归中科院一事无疑是令人振奋,也水到渠成的“头条新闻”。杨振宁的大名自不必说,姚期智虽不为中国大众所熟知,但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地位,内行人莫不敬仰。姚期智发明的加密共享数据方法属世界级重大突破,2000年获得计算机领域的圣杯——图灵奖,是中青年华裔科学家的翘楚。


根本不需要说杨先生在国内物理学界的地位,只说他在世界上的地位。

首先,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另外,杨振宁还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而且是在1957年!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件事的意义也绝不亚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科研水平和条件都不如别人,可邓稼先却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与此同时,杨振宁也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



杨振宁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多少人才?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怎样的视野?与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离?

 

他如今尽管已经90多岁,却依然会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所以,杨振宁不仅科学成绩令世界瞩目,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贡献也同样是巨大的,其中很多都是改变中国明天的宝贵资源!



比起关心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果,普通“吃瓜群众”也确实只关注婚姻、私生活等八卦和情绪性的东西——可这却直接导致我们很多中国人不仅对于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和成就一无所知,还让他背负了很多庸俗的标签。


除了私生活饱受诟病,杨振宁到底爱不爱国,也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


批评者们往往搬出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老科学家,指责杨振宁“爱国晚矣”。


杨振宁与邓稼先既是安徽老乡,又是西南联大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同学,两人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感情,后来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49年摄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上,全然投身到研制“两弹”的任务之中。在一次试验中,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不幸患上了直肠癌。


杨振宁在毕业之后没有选择与邓稼先一起回国,而两人获得的物质报酬悬殊极大,这也成为批评者们的一个论据。邓稼先搞“两弹”总共得了20元奖金。而杨振宁、李政道因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只这一项,拿到的奖金就高出邓稼先十万倍。


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国防科研,为中国造出原子弹做了那一代科学家中典型的巨大付出,他的故事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但拿他和杨振宁做简单类比是非常不合适的。


他和邓稼先一样,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念兹在兹的是“中华民族要真正站起来!”并始终保持着乐观。他说,中国目前的确面临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比在过去100年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问题更为严重,既然100年前我们能够将问题解决,那么今天的中国,凭借内在的韧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难。”


在95年的漫长岁月里,杨振宁做出了很多不可替代的贡献。长寿是杨振宁的福分,也是我们该庆幸的事。


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综合新华社、环球时报(ID:)

责任编辑:闫欢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