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刚刚,小米发布!雷军最新透露 ·  3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多银行宣布:提额! ·  3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AI玩具是套壳的智能音箱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蜗居下的香港 | 90后眼中的香港房奴梦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25 09:49

正文

        大城市房价高,年轻人买房定居难,难于上青天。这个现象,古今中外,都没有变过。大唐的长安的房价在历史上有名的“长安居,大不易”。韩愈给儿子写诗,“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官拜副部级的监察御史兼大文豪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才在长安城一百零八个坊外(按照现在算,估摸得到五环以外)买了个平民四合院,结束“北漂”生涯。即使是生活在成都的杜甫住房条件也不咋地,一阵风就将茅屋顶吹跑了,气喘吁吁的抚杖做白日梦有个“广厦千万间”,可以“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


        到了宋朝情况更严重。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是房价贵的离谱的城市,能在城中心有个居所的,绝对是非富则贵——普通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帝国都市的房价,只好往城外迁徙或者租房住。宋朝的房屋租赁市场是有名的兴旺和规范。什么地段的房价(租金和售价)最贵呢?和今天一模一样,最贵的房子是学区房!尤其是到了科举考期,(科举)考场贡院附近房子简直就是奇货可居。南宋词人周密说“其(杭州)诸处贡院前赁待试房舍,虽一榻之屋赁金不下数十楮。”;次之的是交通便利的繁华地段,因为宋朝商业发达,人货殷繁,商旅奔波不断,便利交通对于“商旅人士”是非常重要滴!再看欧洲早期的罗马,稍晚时期的伦敦,巴黎….都无一例外是著名的“居不易”之处。


唐宋都城图


        这个事儿,在经济学里并不难理解。房地产的价格中最大的要素是土地供应——在广袤的城镇乡村,土地的供给相对于人口密度可以算得上“无限”,因而价格也难有大作为。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人文,艺术,教育,社交等等资源的集聚,对人口,尤其是青壮年的工作人口的吸附力超强,而大城市中心地段的土地又是极为“有限”的——有限的供给与不断上涨的“需求”,使得全球超大型城市的房价一直高居不下。尤其是在当代,全球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的低利率环境下,资产价格的上升成为大趋势,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自然首当其冲。


        寸土寸金的香港是全球“高房价城市”的典型代表。朱菲菲是个90后的北方姑娘,和她所有的北大博士同学一样,在“北漂”的路上怀着希望,又常常被现实压得沮丧。2017跨年的时候,她去香港呆了一周,租房蜗居在沙田一个10平米的小房间里。因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她在游玩之余对香港房价做了一些调研,写下了万字的长文《蜗居下的香港》。在文末,菲菲说,


        “房子太贵,户口太难,面对这些最敏感最撕裂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些北漂在理想和现实的沟壑中苦苦挣扎。就像希哥在《90后博士的房奴梦》中所说的那样,“望着房价的起飞,就像每天在错过几个亿”。“做梦都想快点过上好好工作,月月还贷的幸福日子”。蜗居下的香港和没有选择的北京,留给我们年轻人的是蓝天,是重壳,还是苦苦的挣扎?写着写着,耳边响起了周杰伦的《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文/猪飞飞


👇

        今年元旦,和男友到香港跨年。临走之前,在Aribnb[1]上大费周折才找合适的房源。房子位于新界沙田区新翠邨,邻近天桥靠近大围站,从住宅到地铁走路差不多十分钟的样子,交通还算方便。我们租的是一个主卧,大概不到十平米的样子,每天的租金为659人民币。房主是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女孩,人很nice,元旦的时候刚好回大陆陪家人,我们也就此对接上。之前在Airbnb上找房子的时候,已经见识了香港土地的寸土寸金,用这样的价钱租到这样合适的房子,不知道在心里说了多少遍“真划算”了。房子的格局很简单,一张三面靠墙的双人床,一个靠窗的书桌和一个DIY的简式衣柜。两个人站进去屋子就满满当当了,把行李拖进来之后,就只剩下落脚的地儿了。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学生来讲,来香港旅游,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蜗居了。


        询问了下物业,我们居住的房子每月的租金已经达到7000+港币了。和香港相比,在北上广深每月3000元就可以在自如[2]上租一个15-20平,交通较为便利的卧室,回家之后能有一个小小独立空间让疲劳的自己重新回血。新界是香港(主要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地价最便宜的一个地区,截至到2016年10月,新界地区私人住宅的平均租金也已经达到31.83美元(247港币)每平米每月。根据中原地产二手房交易的数据,我们居住的社区,实用面积在320平方英尺左右(30平方米)[3]的房子,售价已经到了50万美元左右,折合每平方米1.67万美元。听上去,生活在香港的年轻人比我们“北漂”在买房方面似乎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在北大读博士一年多,老板一直强调,经济学是“经济现象”驱动的研究,逼着我养成了一个对经济现象“刨根问底”的习惯。这两年,内地一线城市房价一飞冲天,房价是否有泡沫,房价是否会崩盘还是会继续上涨?——这是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只拥有700万人口的香港,房价如此之高,是理性还是泡沫?怀着这些疑问,我边游玩边做实地调研,顺手做点数据整理,我发现:第一,香港有着繁盛的旅游、零售、贸易、金融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但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目前她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第二,陆地面积的狭小和可开发利用土地的有限,让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寸土寸金,房地产是香港发展和进步的核心推动力。第三,香港的房屋分为公营永久性住房和私人永久性住房,前者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住房,租金和售价较低,占总体房源的43.89%,后者为私人可以自由出租、买卖的房源,占整体房源的56.11%。第四,目前香港私人住宅售价平均为1.57万美元/平方米,租金水平也基本达到每月40美元/平方米,私人住宅售价和租金的高企是继2003年之后市场一路上涨的结果,并且售价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租金的增长幅度。第五,虽然从供求关系的历史来看,香港房地产市场近期崩盘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房价进一步上涨的原动力已经较为微弱,目前香港的房价是否含有泡沫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后,虽然香港房价很高,但是得益于政府提供的公营永久性住房,较低的首付比例,宽松的贷款环境等,港漂的首付和月供压力都小于北漂。如果不天天居住在香港,解决住房,问题没有。


[1] Aribnb为一个全球性的民宿出租网站,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

[2] 自如是国内一家提供租住产品和服务的O2O互联网公司,致力于为每位用户创造品质居住生活!

[3] 香港房价多用平方英尺标价,1平方米=10.76391平方英尺



1

城市印象

        香港,一个占地面积1105.7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734.67万人(其中常住居民为713.13万人,流动居民为21.54万人),住户家数为250.3万户,人口密度为6544/平方公里的超级城市。虽然地理面积狭小,人口密度较大,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但经济保持着健康发展的态势。在这一块儿不大的地方上,生长出极为繁盛的旅游、零售、贸易、金融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可不谓是一大奇迹。


        香港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等三大区域组成,其中香港岛的人口占比为17.2%,人口密度为15740/平方公里,九龙的人口占比为30.2%,人口密度为47040/平方公里,新界(包括水上)的人口占比为52.6%,人口密度为4020/平方公里。狭小的陆地面积加上可开发利用土地的紧俏(占总面积的30%),让这个城市的每一块土地都变得寸土寸金。


        香港的人口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近些年保持着0.6%的小幅稳定增长,目前为734.7万人(见表1)。由于是服务型城市,而女性在服务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香港居住的女性更多,共397.17万人,占总人口的54.1%,性别比例为850 [1]。按照年龄划分(如图1),香港0-14岁的人口占比为11.3%,15-24岁的人口占比为10.4%,25-34岁的人口占比为15.7%,35-44岁的人口占比为15.7%,45-54岁的人口占比为16.6%,55-64岁的人口占比为15.3%,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6%。而同期大陆的人口结构为,0-14岁人口占比17.2%,15-64岁人口占比为73.4%,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9.4%。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当65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阶段。据此判断,大陆目前处在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而和很多发达经济体一样,老龄化是香港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素质的年轻人人力成本高居不下,所以香港的服务业和大陆清一色年轻服务员的局面很不同,很多行业的服务员都较为年长,男性也非常之多。


        如今的香港,家庭住户每年收入的中位数已经达到3.98万美元[2],在东南亚地区仅次于澳门、新加坡、日本,绝对是高收入经济体的代表。2016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计算)总计为4273.88亿美元,人均58094美元,和美国并列排名第11,而同期内地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4340美元。作为一个典型的服务业城市,香港的一、二、三产对GDP的贡献分别为0.1%,7.1%和92.8%,身处于这里,常常被港人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无微不至的服务意识所感染。


        在环球经济疲弱之际,香港经济近些年保持着2%以上的增长(2015年取得2.4% 温和增长,略低2014 年的2.6%增幅)。通胀率连续四年回落,由2014 年的3.5%下降至平均2.5%。劳动人口为392.6万人,占总人口的53.43%,失业率近几年维持在3.3% 的极低水平,收入情况大致稳定,利率水平较低(存款利率为0.26%,最优惠贷款利率为5%)。


        香港的资本市场较为发达,截止到2016年底,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总数为171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260家,总市值分别为3.15万亿美元和411.61亿美元。而同期我国A股市场共有上市公司3034家,总市值为7.35万亿美元,超过香港主板市场总市值的130%。2015年香港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恒生指数从2015年4月28400的高点,一路触底至2016年2月的18320点,跌幅为35.5%。2016年保持着波动中上涨的趋势,截止到2016年12月30日,恒生指数收官于22000点。


        在香港,房地产被称之为物业(Property),物业包含住屋的功能,也包含财富储藏的涵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上扬的地产改变了香港人的投资和消费习惯,房地产行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核心支柱部门之一,从2009年开始,房地产部门贡献的GDP一直保持在5%以上。在城市化过程之中,政府不断建设新市镇的一系列政策(如公共设施完善等),直接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强。港府每年财政预算的30%左右来自土地拍卖,政府从地税和印花税上获得的收益经常在财政收入之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同时香港的大地产开发商又是上市公司,从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中政府又可间接得利。另外,发展迅猛的房地产不仅制造了数家香港巨型家族企业财团,而且也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队伍。再加上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给房地产贷款,因此银行的赢利也和房地产有密切关系。总而言之,在这个繁盛的经济体背后,房地产是这个城市发展和进步的核心推动力。

[1] 男性数目相对于每千名女性的比例。

[2] 按照1美元=7.75港币换算


2

香港物业

        香港的房屋可以分为公营永久性住房私人永久性住房公营永久性住房是政府(主要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和香港房屋协会,以及政府部门的房屋署)为收入水平有限的居民提供的政策性住房,占全港物业市场房源比例的43.89%,居住条件较差,申请条件较为严苛,大多位于新界和九龙两地。私人永久性住房是大家可以自由出租、买卖的房源,占整体房源的56.11%,目前香港私人住宅售价和租金的高企是继2003年之后市场一路上涨的结果,并且售价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租金的增长幅度,不同地区的私人住宅的售价和租金存在着显著差别,港岛的房子贵于九龙,九龙的房子贵于新界。


(一)政府的公营永久性房屋


        公营永久性房屋主要包括“公共租住房屋”(简称“公屋”)和“资助出售居住单位”(简称“居屋”)。具体而言,公屋[1]包括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公共租住房屋和中转房屋,香港房屋协会的出租单位和长者安居乐计划的出租单位,公屋和内地的“廉租房”较为相似,主要由政府出资兴建并拥有产权,然后以便宜的价格租给低收入人群。突出特点是租金低廉,远低于市场水平,但是居住条件比较艰苦,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3.1平方米,申请条件也较为严苛,对象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居民。


        居屋包括香港房屋委员会租者置其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2]、私人参建居屋、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计划、可租可买计划和重建置业计划的单位,以及香港房屋协会住宅发售计划,夹心阶层住屋计划和资助出售房屋项目的单位。居屋和内地的“经济适用房”性质较为相似,由政府或与私人开发商合作建立,售价较为便,单位面积要大于公屋,但同样需要收入水平低于一定的程度才能申请且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买卖。


        公营永久性住房人口大多分布在新界和九龙,两地分布占比分别为57.6%和32.8%,仅有9.5%的公营永久性住房居民分布在香港岛。公屋的面积非常小,82.8%的公屋室内面积为40平米以下,其中30-39.9平米的房源占所有公屋的46.2%,人均居住面积为13.1平方米。居屋的面积能稍大一些,居住条件也更为宜人,40平米以下的房子占比为21.5%,40-60平米的房子占比66.7%,超过60平米的房子仅有8.8%。以2015年为例,政府提供的住房和私人新建住房比例相当,都为1.1万单位。其中新落成的公营永久性住房94.4%都处在新界,5.6%处在九龙。新落成的私人永久性住房中有61.5%位于新界,21.8%位于香港岛,剩余的16.7%位于九龙界内。


        租金方面,和私人永久性住房相比,政府提供的公屋单位租金每月仅为7美元/平方米,而在房产交易市场上,70平米以下的私人永久性住房的租金接近其7倍。


        十多年来,政府投资于房屋建设的公共开支占比持续数年超过5%,以2015年为例,政府斥资41.4亿美元投资公营永久性住房建设,占公共开支总额的6.9%。目前,329.52万中低阶层居民以不同形式受惠于香港政府的资助补贴,解决了住房问题。


        截止到2016年3月,香港政府共提供公营永久性房屋118.8万套,占比43.89%,其中公屋78.9万套,资助出售居住单位(居屋)为39.9万套,总共为45.6%的香港居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二)私人永久性住房


        由于申请居住和买卖公屋和居屋的条件较为严格,以公屋为例,从申请到获批,一般申请者的平均需要4.5年,即使是中长者,即年龄超过60岁的香港居民,等候时间也需要2.4年。因此入住这类房源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对于未能申请到政府住房的居民而言,他们的选择就只能是私人住宅了。目前,自置居所住户占香港总住户数目的50.2%


        香港的私人住宅分为5类,其中实用面积小于40平米的为A类住宅,40-69.9平米的为B类住宅,70-99.9平米的为C类住宅,100-159.9平米的为D类住宅,超过160平米的为E类住宅。截止到2015年年末,5类私人住宅的占比分别为31.08%,48.89%,12.25%,5.53%和2.25%,100平米以下的私人住宅占比高达92.22%(如图2)。一般来说,新结婚的夫妇首套购房大多为30-40平米的A类住宅,但是港人硬是能把这么大的空间盖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卧室的床三面靠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相比之下,大陆二三线城市动辄100平米以上的房子在香港就算是“豪宅”了。

图2 香港各类型私人住宅占比


        香港房屋的空置率很低,近三年维持在3.7-3.8%的水平。得益于强劲的住房需求,即使业主自己不住,也大都可以通过可观的租金将房源出租出去。供求关系作用下,小户型房屋的空置率更低,A类和B类住宅的空置率仅为2.3%和3.2%,而E类住宅的空置率却高达9.5%。


        纵观香港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图3),香港私人住宅目前的高房价和高租金是在2003年SARS危机之后一路持续上涨的结果。1997年10月,香港的房价攀升到历史的小高峰,当时住宅售价指数为172.9,租金指数为139.3。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房地产泡沫破裂,截止到2003年9月,售价指数和租金指数纷纷跌落至58.4和71.9,跌幅分别为65%和48%。从2003年之后,房地产市场一路上扬,经过了8年时间,到2011年年初,住宅的售价和租金涨回至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截止到2016年9月,私人住宅的售价指数和租金指数分别为288.4和169.8。相较于2003年的低点,13年来售价和租金指数的涨幅分比为393.84%和136.16%,平均年化增长率为51.93%和42.28%,私人住宅售价的增幅要大于租金的增幅,投资房产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图3 香港私人住宅租金和售价指数(1999年=100)


        不同地区的私人住宅的售价和租金存在着显著差别,总体而言:港岛的房子贵于九龙,九龙的房子贵于新界。图4展示了从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到现在,三个地区的私人住宅的售价走势。1999年初的时候,港岛私人住宅的售价已经达到6642美元一平米,九龙和新界的私人住宅稍微便宜一些,大概为5000美元/平方米,在2003年年中,港岛的房价历史性的跌破4000美元/平方米,而九龙和新界的房价处在2800美元/平方米的历史地位。2003年SARS过去之后,房价保持持续性上涨,除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房价有显著下挫之外,整体房价一路攀升。截止到2016年9月,港岛的私人住宅售价达到1.91万美元/平方米,九龙的私人住宅售价为1.63万美元/平方米,新界的私人住宅售价最低,但是也已经达到1.27万美元/平方。从2003年至今,平均售价的年化增长率保持在100%以上(名义量)。

图4 香港三个地区私人住宅售价走势


        图5显示了三个地区私人住宅月租金的情况,1999年初,港岛私人住宅的月租金已经达到27美元/平方米,九龙和新界每平方米私人住宅的月租金水平分别为22美元和17美元。2003年租金水平达到最低点,当时港岛的租金水平为20美元/平方米,九龙和新界分别为17和12美元/平方米。截止到2016年9月,港岛,九龙和新界的租金水平分别上升到51.61美元/平方米,42.45美元/平方米和31.7美元/平方米,从2003年至今,平均租金年化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名义量)

图5 香港三个地区私人住宅月租金走势


        图6显示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投资各类私人住宅的市场回报率。在观测时间内,5类住宅的回报率均超过2%。上世纪90年代,私人住宅的市场回报率最高可达到9%的水平,但是随着房价的下跌,截止到世纪之交,回报率稳定在5%的水平。2003年之后,私人住宅的市场回报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目前稳定在2%-3%的水平。其中,A-E类房产的市场回报率依次递减,说明小户型的房子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图6 各类私人住宅市场回报率


        图7为私人住宅价格指数和住宅交易量之间的关系,图中显示,在2008年,2012年和2015年,价格指数的下降让私人住宅交易量发生巨大下滑。从2012年开始,私人住宅的交易量发生结构性改变。近4年的交易量,都处在5000套左右的水平。究其原因大体是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制所致。面对热钱涌进持续推高香港楼市,2012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决定提高额外印花税税率(SSD)及适用期[3],并实施买家印花税(BSD) [4],坊间俗称“双辣招”。简单理解,就是政府提高持有期小于三年的房产销售印花税,以抑制短期投机行为,并对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或以公司名义购买住宅物业之人士征收15%的从价税。 2012年“双辣招”实施之后,外资进入香港炒房得以控制,房地产交易量明显下降,但是价格仍节节上升。


图7 私人住宅价格指数和交易数量

[1] 公共租住房屋(简称“公屋”),基本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

[2] 居者有其屋计划”提供的房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居屋计划自1976年开始推行,由政府提供资金,兴建楼宇,以低于市价30%-40%的价格,卖给公屋租户和其他符合标准的中下收入家庭。居屋的条件要好于公屋,建筑面积基本在40-80平方米之间,售价在两三百万港元左右。申请居屋同样有收入和资产限制。  

[3] 提高额外印花税税率(SSD)及适用期。如物业持有期为6个月期内出售,税率为20%(原先为15%);如物业持有期超过6个月但在12个月期内出售,税率为15%(原先为10%);如物业持有期超过12个月但在36个月期内出售,税率为10%(原先为超过12个月但在24个月内,税率为5%)。

[4] 实施买家印花税(BSD),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即所有外地人士或以公司于香港置业,须负担额外15%的买家印花税,如果在3年内卖出物业,按出售时间征收额外印花税


3

香港房价有泡沫吗?

        面对如此之高的房价,很多人会想起1998年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但是98年和现在的情况具有可比性吗?当前香港的房价是否存在泡沫呢?


        98年之前的香港房价上涨是受到弱供给和强需求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供给方面,受到《中英联合声明》对香港的土地供应的严格控制,香港政府每年的土地出让数量较小,房产数量的供给非常有限。而需求方面,1997年香港实际GDP增速达到5.1%,通胀率5.8%,储蓄存款利率4.75%,最优惠贷款利率为9.5%,飞速发展了20年,居民财富开始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泡沫。并且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量热钱涌入香港,推高了香港的房市和股市。从1991年初到1997年9月,售价指数从49.6升至169.5,租金指数也从79.2升至138.9,售价指数和租金指数的年化增长率分别为110%和90%。以港岛的A类住宅为例,1991年初的售价为2584美元/平方米,租金为每月20美元/平方米,截止到1997年9月,每平米的售价达到9740美元,月租金达到33美金,租金和售价的年化增长率分别为290%和50%。


        而伴随着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经济陷入谷底,很多人因此失业,无力购房,地产的需求端疲软。与此同时,由于香港特首董建华宣布的 “八万五建屋计划”[1]开始实施,政府首次大规模的供地计划量和面积,使得住宅供应量急速上升。2000年,首批“八万五”计划中兴建的房屋正式推向了市场,在一年内共有85710套住宅建成;其后的2001年,又有总共10万套住宅推向了市场,这一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85000套的目标;2 002年,因为社会舆论猛烈的抨击,年内新房供给大幅减少至67000套,市场中存在大量空置的房屋。此外,再加上之前买房的人无力还贷,银行收回房产进行拍卖,以及大量资金外逃抛售房产所导致的房地产市场卖压,进一步压低了价格。截止到2003年9月,售价指数和租金指数纷纷跌落至58.4和71.9,跌幅分别为65%和48%。


        与1998年崩盘时的市场环境相比,现在香港2%以上稳定增长的GDP,从2008年之后长时间的低利率水平(存款利率为0.26%,最优惠贷款利率为5%,按揭贷款实际利率大约为2%-2.5%),城市人口的聚集能力(近些年稳定在0.6%的人口增长)等保证了房产需求端的稳定。供给方面,香港政府为了维持公平稳定的土地供应,双管齐下采用“土地申请表制度”[2]和主动卖地两种土地出让政策,如图8所示,近些年来,香港私人住宅的供应量较为稳定,短期内出现政策变动导致土地供应大幅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图8 私人住宅落成量


        此外,和北京相比,香港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的原动力已经很小。首先,近年香港的传统财富支柱(旅游、零售、贸易、金融服务和房地产开发)都受到周期性和结构性低迷的影响,GDP保持2%左右的增长,和北京2016年6.7%的增长幅度相比,经济增速差距在4%以上。其次,支撑房价进一步上涨的人口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香港常住居民为713.13万人,人口密度为6544人/平方公里,而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2170万,主城区[3]的人口密度为9370人/平方公里。更重要的是,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是14亿中国人的北京,教育、医疗,以及行政资源的过度集中,造就北京成为真正的富人俱乐部(以1%的超级富人算,北京能拥有1000多万的购买力)。再次,和天子脚下的北京相比,香港的政治环境不够稳定,占中事件,旺角暴动,港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打着“本土”旗号搞港独等,都给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确定因素。最后,只有一关之隔的深圳是香港极强的竞争对手和替代品,而北京的替代城市却较难找到。香港私人住宅的均价目前为1.57万美元/平方米,而深圳的房价为0.81万美元/平方米(5.5万人民币/平方米),两者相差将近一倍。深圳作为大陆一个高科技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发展的改革城市,正吸引无数的年轻人为之奋斗,2016年深圳的GDP增长率为8.9%,相比之下,香港经济在爬行,而深圳经济在腾飞,具有奋斗精神的年轻人完全可以考虑在香港工作,在深圳买房。但是北京作为一个资源极其集中的城市,短期内做到资源分散,找到替代城市的可能性较小,房价上涨的刚性力量不可忽视


        总体而言,虽然从供需关系的历史来看,香港房地产市场在近期崩盘的可能性较小。但是,黑天鹅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且和北京相比,香港的房价已显现出较弱的增长空间,再加上泡沫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词汇,在泡沫破裂之前,谁也不能肯定它就是泡沫。因此,香港的房价是否含有泡沫就变成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 1997年金融风暴前,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曾组织调查过最低收入者居住的笼屋的状况,发现笼屋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房子太贵,普通居民阶层的人可能终其一生的收入也买不起一套住房,而由高房价衍生出的一系列后果,也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1997年,董建华宣布 “每年兴建85000个房屋单位”(后称“八万五建屋计划”)的目标和计划。实现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不少于85000套;10年内让全港70%的家庭可以拥有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的住房目标。

[2] “土地申请表制度”,又称勾地表制度,政府把准备出卖的地置于勾地表中,地产商在表中勾地,向政府开价。如果地产商出价高于政府心理价位,这块地便勾地成功,政府这时便将土地拿出来公开拍卖。勾地的本意是地产商申请将某块土地拍卖,而不是申请购买某块土地,因此很有可能出现某家公司勾出土地但其他公司拍卖成功的情况。如果一块土地在某一年未被勾到,则下一年通常会继续留在勾地表中。政府偶尔也会将勾地表中的土地收回,或是将新土地放进去。

[3] 北京主城区主要包括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


4

港人买房压力知多少?


        虽然现在港人收入的中位数已经接近4万美元,但是香港私人住宅的均价却为1.57万美元/平方米,租金水平也基本达到每月40美元/平方米。这样算下来,如果在香港买一套50平米的蜗居房,需要不吃不喝大干20年。即使是租用一套50平米的房子,也需要每月支付2000美金的租金,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差饷[1]、地租[2]、维修费、水电煤气费等税费,香港人住房的压力还真不小。但这仅仅算的是香港的平均价,如果你“不幸”在高大上的中环工作,为了上班方便住在港岛的话,那么你负担的房屋和售价就会更高一些。由此看来,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在买房之路上并不孤单。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发现,虽然“房奴”也是香港年轻人的梦魇,但是在香港解决住房问题还是有很多其他路径的。


        首先如前文所述,如果你具有“中低产阶级资质”,那么你可以花远低于市场价的价钱申请租用或购买香港政府提供的公营永久性住房,目前329.52万香港居民(占总人数的44.85%)以不同形式受惠于香港政府的资助补贴解决了住房问题。


        其次,香港人买房的概念和大陆不太一样,要知道香港70平米以上的房子占据了整体市场的80%,而对于一对新结婚夫妇而言,首套住房一般也就是30-40平米。港人骨子里认为,房子是值得付出一生购买的东西,先买小房再换大房,从民众、开发商到银行和政府都认可这样的理念。以30平米的房子为例,虽然目前每平米已经达到1.57万美元,但是整套房子总价大概在47万美元左右,即单价贵总价便宜。再加上香港的贷款政策较为宽松,目前的按揭贷款利率也较低,年息在2.15%左右。按规定,400万港币(51.6万美元)的首套住房,银行可借出7成,如果仍然不够首付,还可以找财务公司接2.5成,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买楼可以借到9 - 9.5成房款。自己需要付的是:1成首付(4.7万美元)+2%-7%的从价印花税(1万-3万美元)+律师费(1000-5000美元不等)+购房佣金(新楼盘免收,但如果通过地产中介购买二手楼,中介会收取房价1%的佣金,即5000美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杂费,一共差不多6-7万美元。这个数目对于年轻的夫妇而言,省吃俭用两三年也就出来了。和大陆一线城市30-40%的首付比例,将近20万美元的首付款(按照80平米的住宅计算)相比,香港房奴的首付负担还算合理。再来看一下月供的情况,按照30年的还款期计算,香港和北京的月供大概都在1500美元左右,但是目前北京的人均月收入为1200美元,意味着至少两人才能供养一套房,而香港同期为3300美元每月,表明一个人就能供一套房。看起来,在北京买房,除了户口的限制之外,北漂们在首付和月供方面都面临更大的压力。


“北漂”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比起北京,香港的自然条件和和工作环境都好得多,没有雾霾,税率也真心低[3],几个在香港读书的同学都有意留在那里。在没有进入自己狭小的空间之前,一切的体验还算不错。当然,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鱼之苦?生活在蜗居之下的港漂,尤其是还未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港漂都面临着不小的“上车”压力。尤其是2012年 “双辣招”推行之后,大陆买家在香港买房,除了上面计算的所有费用之外,还需要额外缴付房价总额的15%(约7万美元)作为买家印花税,这意味着在香港刚刚工作的大陆青年需要支付的首付款翻倍(约12-14万美元)。比心,在北京漂泊的我们体验又如何呢?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博士生,想要在金融行业得到好的工作机会和上升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必要选项。而作为一个北方姑娘,受不了南方潮湿温热的气候环境,也让北京变成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房子太贵,户口太难,面对这些最敏感最撕裂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些北漂在理想和现实的沟壑中苦苦挣扎。就像希哥在《90后博士的房奴梦》中所说的那样,“望着房价的起飞,就像每天在错过几个亿”。“做梦都想快点过上好好工作,月月还贷的幸福日子”。蜗居下的香港和没有选择的北京,留给我们年轻人的是蓝天,是重壳,还是苦苦的挣扎?写着写着,耳边响起了周杰伦的《蜗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


[1] “差饷“是香港政府向香港境内房地产业主征收的一种间接税,用以支持香港市政服务的开支。差饷是按照物业的应课差饷租值再乘以一个百分率(以2016-2017为例,征收率为5%)征收的,其中租值按照市值来估算,饷的征收及估值由差饷物业估价署(Rating and Valuation Department)负责,每季收缴。

[2] 地租是香港政府向部分土地的承租人所征收的租金,不管物业是被占用或空置,均须缴纳。香港的私人土地一般由政府以“批地”的形式租出。承租人(即业主)需向政府缴付地租,以换取在租契文件中所指明的年期内拥有和占用土地的权利。

[3] 香港的总体税率低税率,个人每年前12万港币都不用纳税,差额税制,2%起步,17%封顶,并且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缴税,抵扣项目较多。

本期相关阅读:

当燕郊遇上泽西:90后博士的房奴梦




本期主笔


香帅无花

非典型金融学博士

非典型海龟,北大教授

嗜武侠,星爷粉

不小心做了学术的

非严肃中青年


猪飞飞,90后博士在读,

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香帅的金融江湖

微信号:xiangshuaifinance

“ 江湖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