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在这个飘满了康乃馨与缎带礼盒的日子,我们却想谈一谈母亲们的痛苦。
总有人说拥有孩子的女人是幸福的。然后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挺着孕肚的女人露出温暖的笑容,或是年轻的新任妈妈怀抱她柔软的婴儿,像大部分人认为的一样,圣洁而美好。
这显然不是全部的事实。
5月1日,美国育儿教育者Kathy Di Vincenzo在网上PO出了一组表现她产后抑郁症的照片,反映了许多妈妈会有的挣扎经历:整齐的房间被打乱,她扎起头发,胸罩半掉,一边陪着小孩玩闹,一边还要给另一个小孩换尿布,疲惫地皱眉。当她哄小孩时,另一边的家务又堆积起来……
Kathy发在facebook的照片
比经历这些状况更累的,就是我必须每天假装我没有这样的一面。我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让人看不出来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因为我害怕这会让别人感到不适。我害怕其他人觉得我脆弱、疯狂,是一个糟糕的母亲,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有这样想法的人。
——Kathy
据统计,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在产后,女性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平时的3倍。
每一位母亲的内心深处,都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挣扎。据统计,90%的孕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虽然这些症状一般只持续几个星期,多数人均可自行缓解,但由于内外种种因素,一部分人会很难从不良的情绪中调整出来,因而陷入产后抑郁症的状态。
产后抑郁症比大多数人的认知还要普遍。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数字,每七位母亲里就有一位经历过产后抑郁症的困扰;知道自己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妇女中有一半以前从未感到过忧郁,并且半数患者可能在怀孕期间就有抑郁症状了。
而我国报道的产后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1%~52.1%,平均为14.7%,与国际上比较公认的10%~15%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持续和严重的情绪低落及动力减低,对外部世界和孩子失去兴趣,失眠、悲观等,严重者会出现绝望、自杀或杀婴行为。总体而言,由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占整个自杀群体的25%。
伴随着胎盘的剥脱,维持女性机体处于妊娠状态的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因此,从生理的角度,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产后抑郁症的雌激素假说。激素的波动,有助于我们理解普遍存在的产后心绪不良的出现,以及在产后常规支持下大多数产妇不会陷入抑郁症的原因。这就像经期的情绪波动是个普遍现象,但绝大多数女性不会因此就陷入抑郁症状态一样。
然而,几乎可以形成共识的是,产妇自身经历、观念等主观性因素以及新任母亲所处整体环境的客观因素也影响了产后抑郁的发生。很多调查都显示,患有产后抑郁的女性比例有增长的趋势,除了病理学原因之外,产后抑郁显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原因。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的研究人员对623名孕妇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拥有良好社会支持(包括感情支持和资源供给)的孕妇,发生产前抑郁的可能性较低。研究者认识到,社会支持是影响产前、后抑郁的主要因素。
我们的社会对女性仍然抱有刻板的期待与认知。尽管这个话题一再老调重弹,但是主流价值对于女性“母亲”身份的定义与想象仍然狭隘得可怜,即充满温情的、体贴、能干,事无巨细、不计回报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家庭与孩子之中。到了现在,也许还要加上不失美丽与干练精明。因为母爱是如此伟大而神圣,所以母亲的形象也被一再抬升。然而,这种对母亲、母爱的赞颂背后,实际上却是对“母亲”形象与职责的需要和依赖。
“我是一个母亲了。”这个认知给女性带来的心理变化也许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轻松与充满喜悦。母亲当然有快乐与幸福,建立与孩子亲密联结带来的不可替代的体验是真实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沉重压力和差别对待同样不能忽视。即使女性个人可以努力消除这种影响,尽量保持自我,不让自己的生活发生过大的改变,她所处环境与人际网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豆瓣文章《“沉落”的母亲:反思产后抑郁症》中,作者沁云这样写道:
我每次回国在自家居住的小区里都能见到被“过分照顾”的孕妇,比如被全家人围绕着在小区里散步,步子都不敢让迈大了,虽然是孕妇,但看上去更像应该坐轮椅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孕妇的肚子里是一个生命,更好像是一个有形的资本。对孕妇的关照,也很像是对物品的保养。我觉得这是对女性不够尊重的体现。我们社会对孕妇的关爱,应该表现在尊重她们的意愿和选择,而不是在生理和智力上限制和矮化她们。这种众星拱月般的“关爱”,除了向人们暗示或明示女性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弱势,也通过“一孕傻三年”、“坐月子”等流传很广的说法来束缚女性的创造力。
在当今中国,社会育儿的缺失加上“丧偶式育儿”也使得更多的母亲们陷入巨大的精神困境。社会不断地将照顾孩子(包括身体上以及情感上的)责任转嫁给家庭,家庭再把它们转给生产孩子的母体。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老人+妈妈”的育儿组合在中国现代年轻一代的家庭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模式。而如果母亲本身是对养育孩子格外上心,认为更多陪伴、亲自教养才是尽到一位妈妈责任的人,她所要付出的代价显然要更大。就算我们可以一遍遍宽慰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无价的”、“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是我最大的成就”、“不后悔做出这样的决定”……但相信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种代价是不合理的。女人不应该只因为要做一名母亲就不得不参与这场零和游戏,而且很明显的,绝大多数男人从来不曾面对相似的困境。
而其他的一些育儿公共基础设施也都很欠缺,比如公共母婴室、哺乳室、方便推婴儿车的通道与交通工具等等。妈妈们没法带着年幼的婴儿独自出行,被进一步隔绝在公共生活之外。
被反复歌颂的母亲们,往往是因为要照料孩子而牺牲事业,或者因为需要兼顾而加倍操劳。而我们的舆论与文化导向,一直试图用抬高甚至神化这种悲壮的“伟大”来收编遭遇不公的母亲们,仿佛只要赞颂你的美好,就可以消解掉那些真实存在的不良情绪了。
研究表明,女性抑郁症患者会更多地经历悲伤体验、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或者承受过度的负罪感。社会支持的减少、家庭成分变化带来的结构性紧张、心理健康知识的不普及……这些原因不可避免地把处于刚刚多了一层母亲身份的女性逼到了极其压抑的悬崖边上。而那些对外部压力敏感的人可能因为难以承受而发生身心状态的崩溃,形成抑郁症。
2011年的一项美国研究分析了1600名40岁左右的已婚女性的调查回复,结果显示,工作的妈妈比全职妈妈患上产后抑郁的概率要低。如果前者对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抱着现实的期望,而不是强求自己能完美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话,那她们患抑郁症的概率就要更低。
显然,口惠实不至的赞美和“支持”永远不及实打实地给予女人机会与价值来得有效。
今年年初,湖南湘潭一个产后抑郁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跳楼身亡的悲剧事件震惊了全社会。在随后被曝在网上的遗书中,这位绝望的母亲称自己28岁时因怀孕仓促与只相处3个月的丈夫结婚。而丈夫在婚后出轨、家暴,她与公婆关系也十分恶劣。最终她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哀莫大于心死”,“实在忍受不了”,“在我看来,孩子在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也不会健康成长”……是这位母亲留给世界最后的自白。
湘潭自杀女子留下的遗书
然而,每当类似的事件发生后,总是有很多这样的声音:
“怎么这么想不开啊,有什么不能沟通解决的呢?”
“自己死就死了,为什么要带上孩子,太不负责了!”
“虎毒不食子,这样的人不配做妈妈。”
……
尽管有关抑郁症的科普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中国人的公共生活之中,我们比以往更加客观、科学和平常地去看待这种心理疾病,不再蛮横地将它看作个人自身的“不上进”与对他人的不负责任,但对于女性的抑郁症患者,尤其是受产后抑郁影响的妈妈们,仍然有太多人充满偏见与恶意。做出伤害自己乃至孩子的举动固然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悲剧,但正是这种不经反思和共情的思考,随随便便就可以脱口而出的负面评断,让更多不那么快乐的母亲们难以面对、说出她们的真实处境。
最近两年来,几乎每隔一两个月,我就会在媒体或社交媒介上读到产后抑郁导致的悲剧,我相信正在发生着的比我所能读到的要多得多。我逐渐开始认为,产后抑郁女性数目的增加,是整个中青年女性群体在发出呼救的信号,呼唤社会意识到她们所承受的叠加在生育的肉体疼痛之上的心灵痛苦。有一些年轻的母亲从高楼上跳了下来,还有更多的一些,在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而忍受着心灵的“绝境”,一天天地在精神的“沉落”中煎熬。
——沁云《“沉落”的母亲:反思产后抑郁症》
回到开头,勇敢拍下自己产后抑郁状态的Kathy希望她的照片可以帮助打破大众对产后抑郁症的污名:
我们需要真切地关心那些新母亲,而不只是问一句“你最近好吗?”来让她们反射性地回答“很好”。我们需要知道产后抑郁的征兆、症状、危害和帮助方式。我们需要用分享故事的形式打破污名,停止这种沉默,让大家知道她们并非是特例。
如果你即将或刚刚生育,或者你身边有处于这个阶段的女性,如果你们连续超过10天出现这样的状态:
严重失眠或过度嗜睡
严重缺乏食欲或反之
自伤乃至伤害婴儿的欲望或行为
逐渐丧失照顾、哺育婴儿的能力或活力
自杀或/和杀婴欲望
陷入如“即然不能成为最好的母亲,不如……”等完全脱离现实环境的极端思维
其它自我感觉不良的反常情绪
请不要自己独自忍耐。
及时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承认、接受自己的真实状态,并相信自己永远有成为更好自我的可能性。
如果母亲节的设立真的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母亲的辛苦与付出,那么也许我们在看到她们“无私的爱”的同时,还要记住些别的东西——她们的痛苦、挣扎、脆弱,甚至是想要放弃和失控的阴暗面。而这些仅仅可能是因为多了“母亲”这重身份就被诱出的巨大阴影,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她们不合理的期望与对待导致的。
母亲节,母亲真的全都、一直是快乐的吗?或者说,我们一句异常容易的祝福背后,看不到的都有什么?
今天(5月14日)Google的母亲节谷歌涂鸦
如果你曾看到过你的妈妈、你身边的妈妈,或者作为一个妈妈的自己,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哭泣、呐喊,帮帮她们吧,帮帮你自己。共同创造非歧视的生活环境,理解、重视母亲产生的各种情绪,不以“无私奉献”、“什么事想想孩子”来绑架她们,帮她们真正分担家庭内部的身体与情感劳动,提供并呼吁社会给她们更多更自由的选择,如果陷入抑郁,寻求专业的帮助……
了解母亲真正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她们真实的帮助,让妈妈们真正地快乐起来,这也许是很多母亲最迫切需要的礼物。
*《“沉落”的母亲:反思产后抑郁症》豆瓣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522025209/
微信最具影响力女权公号
回复关键词,获取精选资讯
高跟鞋| 反逼婚 | 直男癌| 乳头 | 女歌
女权ABC | 腋毛 | 女足 | 同性婚姻 | 女博士
性骚扰 | 荡妇羞辱 | 家务 | 冻卵 | 性工作 | 男孩危机
校园霸凌 | 妇女节 | 二胎 | 月经 | 剩女 | 防狼手册 | 同工同酬
微信号:genderinchina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