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浪潮、信息大爆炸等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等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块高效的蓄电池,具备充电、放电的循环功能,一个人对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正是一个充电、放电的过程。只有不间断地、持续地学习、思考、迭代,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实践,从而达到提升自我,成就个人价值的目的。
“充电”是“放电”的基础,蓄电池如果不充电,就无法放电。同样人如果不持续学习,知识的积累和运行就无从谈起,就会被时代所抛弃。然而很多青年人任存在“大学毕业即停止学习”的“只充一次电”思维,也会因为参加工作后或时间精力不足、或不思进取、或环境所限,导致充电学习仅仅成为口号,无法落实在行动上。然而“事不避难者成、志不求易者成”,当学习已不再是我们的硬性目标任务时,更要有强烈的学习紧迫感,做好时间规划管理,见缝插针地“充电”。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时,随身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无论是在紧张忙碌的基础农村工作中,还是在窑洞里幽暗的煤油灯下,习近平总书记依然坚持读书,哪怕鼻子被油烟熏黑都不自知。这些知识为总书记融汇古今、高屋建瓴的治理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因此,充电学习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辛勤劳动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需事不避难、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放电”是电能转化为光、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过程。正如培根对于学习的比喻: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也不可像蜘蛛一样只从自己的肚子里抽丝,而应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实践是知识的活水,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全面、准确的认识事物。如果照搬知识,不加入主观能动性,不结合实际情况,便不能把所学转化为促进工作发展的效能,不仅会失去学习进步的源动力,甚至得不偿失,产生巨大损失或无可补救的危害。正如个别地区进行地一些工作,虽然饱含满腔热忱,有着基本的知识与经验,也能突显“老黄牛”精神,却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一味脱离实际而发展。这终将导致浪费资源而无硕果。
充电与放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充电时要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初心,以大
格局提升思想高度,让学习的知识有大度量、大视野、大智慧,但落点要小,注重根据每个时期和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短期的学习目标,小目标教给人好的学习方法,把细小的事情做好,并长期坚持,能够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
;另一方面放电时要秉承“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让书本知识为我所用,须亲身实践、因地制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现实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切按照书本操作的人不少,往
往碰得头破血流。反之,根据实际情况活学活用,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才能真正
达成学问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