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封伟教授团队 Adv. ... ·  15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树涛/孟靖昕团队《 ... ·  18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国青年学者一作兼通讯!3D打印,最新Sci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张弛研究员团队 ACS ... ·  4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文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新课丨春暖花开,和博物君一起“识万物”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0-04-02 19:03

正文


网友A:为什么两棵树看起来长的一样,但是一颗绿一颗黄?
博物君:因为黄的那棵死了。
网友B:我们学校长了像柚子一样的不明物体,闻着还有柚子的味道,请问这是啥?
博物君:柚子。
网友C:终于有机会艾特博物了,想知道这个是什么~
博物君:完了,又开始了,结香长出了花苞,过几天一开花,全国网友就开始疯狂艾特我,每年都科普,每年你们都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图片来源 | 博物杂志微博

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科普这件事上,博物君从2011年接管《博物》杂志官微以来,已经做了快十年,微博粉丝也从2万变成1000多万,坊间流传了不少有关他的传说。 “博物君为什么都知道,这种能力罕见么?” ,网友时不时起底“博物君”背后的庞大团队,在网上“人狠话不多”的博物君也曾亲自下场解释,官微几乎是他一个人在打理。他的科普从动物到植物,从文字到谣传,只要你敢问,当然答不答需要看运气,比如光是“如何被博物君翻牌”,就有很多经验整理。
随着近年“科普事业”越做越大,访谈、读书会、演讲,“博物君”本君张辰亮逐渐到走到台前。在不久前的一席演讲中,博物君坦言,目前微博在科普号里粉丝第一,又写了一些畅销如《海错图笔记》的图书,状态是舒适的。去年底他也开始接触抖音平台,这种重新开始让他感觉就像回到了最初网络科普的青春时代。
博物君的背后,是三五年前流行起来的博物浪潮。熟悉周刊的读者或许对每年底“年度生活方式”总结有些印象,在2015年的年度生活方式盘点中,自然、博物、观鸟、观星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为什么突然流行起来了?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余节弘在当年的采访中概括说, 与人们兴起的好奇心相对的也许正是恶化的自然环境。

抛开自然环境暂且不谈,这种“不务正业”的好奇心对我们本身来说有什么用呢?“博物”有什么用?在《人物》的访谈中,张辰亮觉得观察自然一段时间后会明白很多事,不会那么跟自己较劲了, “这些知识看上去的确没什么用,但无用的知识往往是美好的知识。器用的知识很难带给人快乐,无用的知识没别的好处,就是让你高兴。”
如何拥有这种本能的愉悦,怎么才能走进自然?答案其实很简单,和其他兴趣学习类似——读书。 但是如何通过阅读“识万物”,读什么、怎样读、怎样用,又有些模糊了。
博物君认为,首先在阅读上不妨从趣味类书籍入门,让好奇心指路,同时日常翻阅图鉴,锻炼自己一眼定“科”的能力,之后再从教材到硬科普再到专著,依次递进。其次对于看完记不住这个很普遍问题, “读书在野”是博物君解决的方法之一:把书中的内容带到自然中实践,再将自然中发现的知识拿回书中寻找。 最后,如果能将知识输出——写出有魅力的科普文章,才算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了。
具体怎样做才能从“被科普者”升级成一位“科普者”?是否可以从业余小白进阶到“什么都知道”? 在本周的新课中,博物君张辰亮为我们准备了精炼的“大脑升级”法,一起通过阅读“识万物”。
本期课程为“知乎live精选”系列,课程素材来自知乎live, 我们结合内容品质精选了30期知乎live精华,按照更好的收听体验进行了重新编辑制作,日后将陆续推出。
👆 点击试听小课 《如何通过阅读“识万物”》

🎙
小课主讲人


张辰亮 昆虫学硕士,微博“博物君”本君,《博物》杂志策划总监、官微运营者。

课程目录

怎样读
01丨第一步:对准胃口,让好奇心指路
02丨第二步:图鉴翻阅,练就一眼定“科”
03丨第三步:教材、硬科普怎么读才能进阶?
怎样记
04丨第四步:知识强输入,如何阅读才能记得牢?
什么是读书在野?
如何找准重点,做有效笔记?
如何活用知识,提升记忆力?
怎样写
05丨第五步:“性感大脑”终极法:学会写有魅力的科普文章
如何蹭热点不招人烦?
如何打破「知识墙」?
如何获得独家思考?
……


点击上图订阅 《如何通过阅读“识万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