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隐清初痕迹的吉林厂平银币
①.制币厂偶然产生的主要原因
说起此币,收藏爱好者普遍反映它就是光绪年间初枚机制银币,关于它的历史与铸造等信息网上已经到处可查,故这里不再详述,但仔细观察,它铸造时间早于当时的广东,其实吉林起初也没有铸币想法,只是想设局制造火器药防止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袭。但是当地制钱的缺乏使得官方不得不考虑其对当地的经济影响,故吉林将军希元向朝廷报告试制银钱,
当时的机器虽由国外引进,但该局不雇佣外国人,另外此局制钱模具在当地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己设计与雕刻,所产之币可谓是“乡里乡亲”
。
②.厂平银币与清初天聪通宝一脉相承
可能有人会问:
“从币种而言,前者是机制银币,后者是方孔铜币,从朝代而论,虽是一朝,时段几乎相隔数百年,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呢”
?关于此问题,
我个人拙见
如下:
-
天聪通宝是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铸造,当时是明天启年间,太祖努尔哈赤在征辽东时已经受伤去世,在看
此币正面,中间是一个方孔,四边都有对称满文
;
-
厂平银币铸造于光绪十年,
币中间虽然没有方孔,但由方框取而代之,只是未穿。再仔细看:该框的四边也分别有满文。可见此大体框架与天聪通宝几乎一脉相承,只是两种币的材质不同而已
。
-
厂平银币在天聪通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更多的装饰
,
例如外面串珠型边框纹、每个满文字旁边伴有祥云图案、框中汉文字体由后来担任广东巡抚的吴大澂(清末金石家)所提
。更巧的是:初枚在广东试铸的“七三反版”光绪元宝的币文也是出于他之手。可谓是“国产”与“合资”版的机制银币出于同一人之手。
两者相比,大体框架一致,只是满文字不同(来源于网络)
两币一脉相承,我认为厂平银币与天聪通宝之间,后者是参考版,前者是装饰优化版。
可能吉林当时属于清朝“祖脉之地”缘故,而且当时日俄战争还未爆发,当地还是保留大清旧地的传统。但是由于地域偏远,产币的数量也不多,外界对此中国机制币鼻祖并不清楚。
直到民国初年才被意大利驻华机构的罗斯先生在上海钱铺偶尔见得
。
1921年他在当地自费刊印名为A Tael Coinage for Kirin (吉林银两币)的18页小册之后才被国内钱币收藏界所知晓。
现在成了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孤品。
保留方孔传统而停留短暂的安徽方孔机制铜元
①.初版铸造为何出师不利
广东的机制币试铸成功后迅速遍布其它省份,安徽成立的铜元局也不例外,该省初铸铜元与其它省份却不同,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其中间仍然存留方孔的特点,但存世量不到十枚。
据说当时英国伯明翰造币厂的模具也给了该局,但是当地非但没有采用,而是自已制造了一套模具后自主生产机制币,或许国人使用了方孔币数千年,在意识上还是带有“天圆地方“的古老概念,使用上携带方便的“盘缠”习惯。
生产出来的机制币当中打成方孔后便于生活使用,每币从模具中压制出来后还要再次进行穿孔的程序。但是当时设备性能远远不如现在,在打孔时很容易造成机器与币接触过程中离心力过大而影响生产效率。故这种币在生产数量不多时机器发生了故障而停产后不得不送上海维修,根据李鸿章的奏折中显示:
今以西洋机器造中国钱式,须另添打眼挺杆,由钱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钱孔。地位殊窄,撞力过大,挺杆上下与钱模互相磨触,容易伤损。每日每座机器,模撞修换数次及十数次不等。人工既费,成数亦少”
当中一孔标志着想保留传统,但是没有如愿(来源于网络)
②.虽未流通,但成珍品
从此币可以看出当时该省想将西洋类的机制币本土化,可惜当时器不如人,一个钻孔的程序现在看来是简单之事,可当时积贫积弱而无法合理兑现,其变革之心令人可敬,但当时设备与技术落后令人感到惋惜
。此币问世后没有流通于世,其中一枚由铜元局一位姓金的职员私藏去世后传给了其子,不久抗战爆发,其子为了生计设摊以1元钱卖给一位叫丁宗琪苏州藏家,该币后来由收藏家马定祥先生购走并收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为铜元小十珍贵,到中期一下子变成大十珍。
清末“一反常态”的小面值机制币
十文面值的机制铜币在现在的古玩旧货市场到处都是,
五文与二十文的几乎很少找到,而面值更小的一文现在凤毛麟角
,而且在书中看到其式样似乎觉得已经“
返璞归真
”,那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币背面变得简洁了(来源于网络)
币的前面“光绪元宝”四字保持不变,珠圈外二龙戏珠的龙图案变得
简洁
起来了,边缘这原来的
马牙齿被加厚的光边所取代
,再看币后面,就写币值与所发地之外其它繁琐的
花纹都免
了。
广东光绪通宝(似乎“回光返照”)(来源于网络)
这币似乎又
“回光返照
”式地回到了机制币刚刚出现的初期模样,外表与当初方孔币无异,只是方孔这里镂空了,
上面既没有满文,又没有象征天子的龙图案
。
币正面版式变了,后面还是保持龙图案(来源于网络)
币正面
珠圈变小
了,把个
“总”
字固定在珠圈中间了,币的边缘免去马牙齿后改用了光边,币的后面还是保持了龙的图案。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形象难道可随意在钱币上更改?其实这暴露了清代末期出现的“
制钱缺乏
”,也就是说当时铜原材料缺乏。这并不是清末存在的问题,而是清代的历史问题:清初铜材料来自云南,从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弱,而鸦片战争之后造成大批白银外流,制钱开始贬值,为了改变此困境,铜材料从日本开始进口,但清中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与西南各少数民族起义打乱了清廷的经济秩序与铜材料的正常运送。而且当时的铜一直处于官方垄断状态,开采技术也落后,到了光绪三十二年这问题越来越尖锐,如一份奏折所述:
此次铜铅锡或由采买、或由捐输、或收私铸、或用炸裂铜炮、或以锡易铜、或收铜钟佛像、铜碑铜,各项参差不齐......
于是机制币的发源地广东又开制黄铜圆孔机制币,其后的度支部也曾一度要求各省仿效,但这些币都是试铸,但都未被采纳
。不久光绪帝驾崩,宣统帝登基,这些币都未大规模发行而夭折。
结束语
这些机制币当时都在未发行之前被看作“异类”而受到边缘化,现在它们中有的成了国产机制币鼻祖,有的成为机制币中的短暂“传统币”,而有的成为面值“与众不同”,如今它们大多都存于博物馆中成了同类中的珍品,留给我们的是更多历史思考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