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堡Wisburg
由几位严肃的研究者打理的一款侧重于宏观研究与投资主题的信息聚合产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亚洲顶流表情包女孩20岁了,最新近照惊艳曝光 ... ·  19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视频退出键在哪里?!水果版定格动画,越看越魔性!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笑得停不下来!艺术家给小动物们P上长长的小手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堡Wisburg

一个宏观研究者的自我修养

智堡Wisburg  · 公众号  ·  · 2024-05-30 08:26

正文

最近有一些业内同僚问我怎么不怎么写联储笔记了,甚至连会议解读的路演都没有了,这不免让笔者感到有些苦涩。说实话目前的我的状态跟17年末和18年时期有点像,简言之就是找不到活干,把自己卷没了。在这里感谢还在请我线下吃白饭的一些业内同僚!
无所不能还是无能?
作为一个研究者实际上我对自己的能力圈划分是非常狭窄的,说是“全球宏观研究者”恐怕是抬举我了,我个人认为自己能算的上“懂”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的领域只有 “美元流动性” (或者全球流动性),其中又以 央行(资产负债表) 见长。
可或许是“宏观”一词给人的广袤感所致,宏观研究者这个标签似乎承载了许多职能:
  • 需要就自身宏观领域中 “技术性” 的问题去提供专业的分析

  • 需要热衷于对 “主线宏观叙事” 的跟踪与传播

  • 需要有 系统性风险 的警示能力

  • 需要了解所有经济体的 经济和市场基本概况 ,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

  • 需要对大类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股、债、汇、商及Crypto,甚至还得了解各行各业

  • 需要有 实用性 ,解决一些 具体并现实 的问题

  • 需要提供 情绪价值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上述的每一条最终是如何让宏观研究者的工作流变得究极繁复的。
卷专业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宏观研究者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已经被嚼烂到渣都不剩,比如重大经济数据发布以后的子项分析播报 (这看起来像是媒体的职能) 和央行政策分析等等。
以美国经济为例,本轮紧缩至今,研究员就通胀已经卷了 总体通胀、核心通胀、超级核心;二手车、OER、医保等分项;供应链、逆全球化、FTPL ;对就业则是卷了 职位空缺、政府就业、实际薪资、数据造假、族裔分化、退休、移民 等等……视角数不胜数,每个季度都有新花样,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分析甚至可以卷到ONRRP和TGA余额日级别的监测。
图:通胀跟踪受迫性“面面俱到”

从笔者个人的经验出发,通常这些数据分析被结构化到极致的时候,你反而应该关注总体数据本身,不管你把PCE的分项拆到多细,超出联储目标就是超出联储目标,最终应该得出的结论依然是“通胀太高”。
只是……这个结论已经得出很久了,所以我真没有什么可多写的。
主线叙事
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宏观叙事”涌现出来,比如 “去全球化” 就是一个典型, “财政主导” 也算是近几年政策叙事的核心,此外还有经久不衰的 “地缘冲突” 。在叙事出现的时候,宏观研究者被要求“抓主线”,如果抓住了主线,则很有可能 作出连续的正确的市场判断 ,那么报告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 “正如我们所料” “请参考我们此前的报告” 塞进去了。
但要做到 抓到主线+抓稳主线 实际非常难,因为你的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可能根本不足以你做到这两点。
比如,本轮长期美债收益率上行到了5%,但是 此前十年的宏观研究者都没有见过5%收益率水平的长期美债 ,他们 也没有见过美国经济衰退 ,所以面对去年的美债冲击和衰退预期的时候,经验无法提供任何实质帮助。
而一个不了解国际经济学的人如何游刃有余地跟踪去全球化?一个对政治毫不感兴趣的人(笔者)又怎样去分析地缘局势?2019年的联储甚至因为财政资金波动受迫宽松,联储内部的研究者都是傻子吗?

一个研究员,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并 让现实从抽象的叙事中显露出来 ,已经是能力的体现了……而倘若可以了解事实的联系和影响,已经算得上超凡入圣了。
预测危机
宏观研究者的一种典型用途就是被拿来做 危机警报器 ,这一职能跟 天气预报 差不多。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只是看一眼外面的天气然后告诉你需不需要带伞。
在包里背一把伞或许是个最优解,但笔者作为一个哪怕知道下雨也不爱带伞的人现在很少建议其他人长期带伞。
我的经验告诉我, 响应式或者说应对式地处理宏观风险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更好一些 ,如果陷入一种对于危机的恐惧而总是担心市场崩盘则容易陷入一种行动障碍,而这 对于多头驱动的市场来说是致命的 。当然,我也不认为“always stay in the game”就是一种负责的方法,但 思考什么时候出来的前提是得先进去
过去十多年中可以称得上系统性危机的事件很少,美国08地产,欧洲10欧债,中国15和全球20疫情,如果从单个经济体的角度出发的话也算不上特别频繁, 笔者记忆比较深刻的是2020年5月我终于刻画好了整个疫情宏观风险的潜在传导路径以及后果, 但市场已经见底两个月了
经济体百科全书
近两年流动性边际收紧的环境下,有许多脱颖而出的特色经济体和市场,而EM的投资格局也因为中国出现了改变。要知道, “国别研究” 可是一个天坑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的 “情报” 范畴,宏观研究者的涉猎范围又被迫扩大了。
因为产业链迁移和贸易纷争,研究者被迫要跟踪墨西哥以及东盟经济体的FDI和贸易流动;因为AI和电子行业,韩国又成为了跟踪电子和美元区贸易的关键经济体;日本市场的上涨吸引着投资者,也得看;印度(中国竞争者)、沙特(2023愿景)甚至阿根廷(米莱)都要浅浅地关注。
图:几年前我可想不到自己会看沙特的就业市场……

只关注中欧日美看起来已经很难让投资者满足了,这一点上笔者确实感受到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要知道,智堡成立伊始时,有关欧元区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 而现在的投资者不仅仅对国别领域的研究需求在扩散,甚至对部分行业垂直领域还有持续的跟踪和关注 ,很多工作仅依靠宏观研究者显然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缺口。
最近买什么?
由于市场中普遍会 混淆“宏观研究”和“宏观策略” ,这导致宏观研究者必须要对各个资产类别进行覆盖,而这项工作几乎无穷无尽,一个合格的宏观研究者在过去一年必然回答过以下5个问题:
- 日股怎么了?
- 美债怎么5%了?
- 人民币汇率怎么看?
- 铜看到多少?
- 比特币减半影响如何?
笔者个人的感受是,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类别,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两轮以上周期的跟踪和洗礼,那么你是无法形成“连续”的所谓 “市场感” 的。 这确实很抽象,但我相信很多宏观研究者都和我一样,脑中有着各个资产类别跟踪的时间碎片,但是由于你没有在一个资产类别下深耕而 难以串联成可用的经验
比如,14年的原油市场让每个宏观研究者都记忆深刻,但我没有16-17年油价记忆了;15-16年间跟踪过信用市场的波澜,此后没有再跟踪过;唯一跟踪10年以上的是美债,结果范式还转变了……
如果纳入行业,那么工作量又会过载,Mag 7和AI你能不看吗?恐怕很难不跟踪;中小银行出了事,就去翻SVB的资产负债表;私人信贷市场规模巨大,就要纳入跟踪;WFH导致商业地产有风险,你也得跟踪吧?中国的电车和地产能放下吗?利率下行环境下险资的压力要跟踪吧, 为什么我一个宏观研究员还得看偿二代啊!?
什么?客户问Volmageddon、0TDE和basis trade这些……我不是交易员啊……
图:我都30多了还得练基本功吗?
我以为我只需要看一下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而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