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石破茂、武契奇发声 ·  16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在法国训练的乌军,逃了…… ·  昨天  
环球网  ·  “泽连斯基感谢马斯克” ·  2 天前  
环球网  ·  “泽连斯基感谢马斯克”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克里米亚一地进入紧急状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我们什么时候才会称自己是人生失败者?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3-23 10:04

正文


有不少不是日剧迷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在看《四重奏》,我觉得有点惊讶,但想想也不奇怪,因为最近几季日剧整体质量一般,神剧不多,而《四重奏》集齐了精彩的演员(《情书》里的松隆子、美男子松田龙平等等)、优秀的编剧(《东京爱情故事》的坂元裕二)、悬疑的套路(正如剧里无数次提到的人生就是上坡、下坡和想不到,剧情也是基本猜不到),好像可以成为一个大IP,怪不得版权已经被中国买了。


提到《东京爱情故事》可能是个暴露年龄的事儿,可是当年真是无人不晓啊


但是其实,《四重奏》讲的是失败者之歌,这个题材可能中国电视剧并不擅长处理。


正如大部分日影的一贯套路,没有成功逆袭,而是以友情包装的励志剧。比起全员单恋这个梗,兴趣和职业的困境才是围绕四个人的共同点。



我们什么时候才会称自己是人生失败者?


恋爱失败?生意失利?金钱、爱情、健康这些生活的要素都不足以成为绝对判断标准,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理想的距离太远。


在剧集的开头就提到了蚂蚁与蟋蟀的故事,炎热的夏天蚂蚁忙着积存食物以便过冬,而蟋蟀则什么都不做,一天到晚唱着歌,到了冬天,蚂蚁们躲在温暖的家里衣食无忧,可蟋蟀却挺不过寒冬了,只能去向蚂蚁求助……


剧作家借主角之一——一个三流或四流小提琴手之口说出:


我们就像《蚂蚁和蟋蟀》里的蟋蟀一样,虽然嘴上说着靠音乐生活,但我觉得各位心里已经有答案了,我们没能成为可以靠做喜欢的事生活的那种人,我觉得没能把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的人,必须要做出决断,是把它当成兴趣,还是仍然把它作为梦想,把它作为兴趣的蚂蚁过得很幸福,但它把作为梦想的蟋蟀则陷入了沼泽……



失败者就是陷入了沼泽的人……



我一直私心觉得编剧借这部剧想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兴趣和谋生的一个两难境况,说的庸俗点,就是梦想之不可得。为什么这么觉得,是我认为在创意性和艺术性偏大的工作里,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在生存和职业中要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编剧也好,音乐家也好,可能会在某个时刻,面临我是不是才能不够,即便勉强为生,心里也在时时进行判断。


编剧坂元裕二,要保证每部剧的话题性和质量,可能还真要有点天才


工作是一种“通过满足他人和社会需求而获取恰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社会交换形式”,想要把兴趣与谋生工作合二为一,不考虑外在社会的因素,自身就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比如说,你先得判断你的兴趣是不是只是一时的热度,又或者是不是只是别人的期待。持久的兴趣才可以产生内在的动力,并且帮助你将外部困难进行转化。


其次,你需要足够专业,具备能力,这要求一定的训练周期,也就是说,你得能拿得出手。


我们都听过1万小时定律的说法,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对,而且也习惯用音乐家来举例,但是大家都忽略了这1万小时的质量。比起畅销书作家,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卡罗拉多大学教授Anders Ericsson,他在1993年发表了论文《刻意练习在成就专家水平中的作用》(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网上有全文pdf,可以搜到哦),并在格拉德威尔等人的相关著作引发热潮之后撰文回击,说这些作家都没有提到“刻意的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这个条件。


为了解释什么是刻意的训练,作者先区别了两种活动:玩儿(play)和工作(work)


- 玩儿(play):没有明确的目标,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的愉悦感。


- 工作(work):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劳动,往往还存在竞争,所以具有压力。


这么说可能还是很笼统,你肯定要问玩为什么不能玩成专家呢?在这里,普遍来讲,要成为顶级的专家,刻意训练是非常严格的,它一定会剥夺你的一定自由,所以可能是痛苦的,简单地讲,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为目标努力的精神动力)、有计划的训练(也包括重复性的动作)、优质的反馈和信息(也就是高人指点和资源等)。


就算你具备所有这些,但是还有天赋和机遇,如果你没有才能,只能停留在三四流水平,再多的练习可能也并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成为职业“选手”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虽然博得关注确实可以用噱头和炒作,或者欺骗。



《四重奏》里的这四个人,都属于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办法实现将音乐变成职业的人。不仅如此,这四个人既不能以音乐维持生计,又没有或者不愿意进入正常稳定的社会工作体系,将自己的生活过的“乱七八糟”,对兴趣和梦想还时不时蠢蠢欲动,这就是典型的loser,就是所谓的“有梦想的三流,就是四流”,这是社会的残酷,我想编剧想到这些金句时心里也是在微微颤抖。


电视剧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四个人面对严肃的婆婆说教时的反应。主角之一的婆婆与四个人在一起住了几日,提出他们生活不规律,晚上睡太晚,早上慌慌张张,而认识的一个手艺人告诉她,要培养规律性,就是要让身体比意识提前做出反应……四个人偷偷开始夹菜吃,像一起做坏事的小朋友。


这四个人,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所谓1万小时定律,在他们身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就像“粉丝”来信里提到的,从职业梦想来说,他们就是烟灰,但是,四个人在一起,可以彼此支撑,延续为了欢愉感而一起从事的兴趣——音乐。全员单恋只是一个噱头,仅仅靠恋爱关系,四个人根本不可能建立不可切断的联系。需要一个外在事物,让他们保持“同志”的关系。就像面对共同的障碍,因为一起跨越而彼此成为患难之友。


天才不常有,刻意的训练有时也强人所难,但是如果生活中能碰到这么一群一起“做梦”的朋友,结成“失败者联盟”,在挣扎之余,还能“傻乐”,也是美事。


扫描二维码关注译言,获取优质译文资源,享受优质便捷的即时译服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走进古登堡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