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标准的“知乎体”起手式,谢邀有时也被打成泻药,因为后者在输入法里是一个有明确意义的词,如果你不经常输入“谢邀”这种奇怪的词汇,那就更容易打出泻药。
谢邀是谢谢邀请的意思,特定领域的大V们作为大老爷,自然是被邀请才会帮你解答问题的。后来知乎成了一个所谓的小V攒粉必备平台,可是小V没人邀请啊,又想去答,怎么办,于是自己写上泻药,显得我也是有人邀请作答的某领域专业人士,后面的“人在哪里,刚下什么”,也是为了显示自己很“因特耐逊耐尔,非常忙,还帮你来回答”的意思。
都说知乎门槛年薪百万,就算是号称屌丝居多的微博,至少也是月薪两万起,不信你去发个“毕业3年,在上海,月薪2万还行吗”的提问,保准有一堆人有理有据地说你辣鸡,听到你觉得自己找对象都没法提要求的程度为止。
在网络上,看起来我国是轻松碾压发达国家的,但事实上,我国国民的平均月薪约为2600元,就算在上海,2万月薪也是少数人才能拿到的。
怎么样,跟你的观感不太一样吧?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吹牛装十三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抵有两个原因:
1.远距离吹牛精神压力更小
当听你吹牛的人就在眼前时,你大抵会稍稍收敛一些,因为怕人家不悦或是从我们的表情中读出一些不太自然的部分。
所以你看网络上狂傲得不得了的人,到了现场见面的时候有时会谦逊有礼,你甚至有种对方有精分的错觉,其实这不奇怪。
而反过来,现场狂吹,远距离却还算谦逊的,一般不太存在,如果存在,通常是打字不够快,或现代语义表达不够精准的中年人。
2.非熟人场合吹牛更安全
非熟人社交网络上吹牛之所以多,在于熟人少。熟人少,拆穿的概率就小,就能吹得更大。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如果是在村里的电视台播放的话,小伙伴们都认识——这不隔壁的狗蛋吗?咋就留美心理学博士月薪10万刀了?飞机也没坐过啊——这就更不安全。
况且非熟人场合往往是短期吹,吹完即跑,谁也不认识谁,过了嘴瘾,又不用维持形象,还不需要圆谎,爽。
这种吹牛装十三的现象和故事听多了以后,人会有一种幻觉,就是这些人、这些事是真实存在且频繁存在的。于是,刚刚才对陌生人A的吹牛感到不屑,转眼就把A嫁接成自己的朋友,把案例吹得更大来怼B了,以显示自己处在一个牛逼闪闪的朋友圈中,以及B没什么了不起。
我们总说最近几年人变得越来越焦虑了,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赚快钱,越来越沉不下来。
焦虑怎么来的?泻药党肯定对焦虑感有一定的助力——到处都月薪10万,我和我的同事看起来就像是辣鸡中的战斗机。
前两天看见一女自称想嫁有5000万的富二代,被泻药党一阵喷,大抵就是“5000万也算富?”、“5000万也就中产吧”、“一线城市几套房的事儿”之类的。
大哥,你知道5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