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宝  ·  专利案例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AI制药第一股,破发!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4-11-19 13:41

正文

2024年11月18日,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股价大跌14.49%,收盘价格为4.58港元/股,已经远低于其上市时的发行价5.28元/股。
作为一度炙手可热的 “AI制药第一股”,终于也走到了破发的境地。
晶泰科技上市后股价走势
2024年6月13日,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正式上市交易,不仅成为“国产AI制药第一股",而且还是港交所特专科技上市新规(简称“18C章”)推出一年多以来的“香港特专科技第一股”。
事实上,如同上述多个“第一股”的名头一样,晶泰科技自成立以来,最不缺的就是概念。
晶泰科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9月,当时由三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联合创办,公司聚焦于AI制药这个前沿的细分赛道。
大体来说,全球主打“AI制药”的公司,大抵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利用AI技术研发创新药,并自主承担药物研发的成本和风险,称为“AI Biotech”,本质上是拥有AI技术的创新药公司。
第二种模式是向其他公司提供AI基础设施平台,按照用户使用平台的时间或者频率来收取使用费,称为“AI SaaS”,本质上是AI研发工具的供应商。
第三种模式是向制药公司提供服务,完成制药公司发来的具体任务,类似于药明康德的CRO,因此也被成为“AI CRO”。
晶泰科技的模式,属于第三种,本质上是服务于药企的CRO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晶泰科技已为全球300多家制药企业或者机构提供服务,其中不乏全球顶尖的生物技术与制药巨头。
但是,从公司的收入上来看,“AI CRO”的客单价一点都不高,营收规模也不大。
2021至2023年,晶泰科技分别实现年度收入628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
这个收入体量,即使放在A股的CRO公司中来看,也是属于“小不点”的类型。
但是公司的亏损体量,相比于收入体量,明显要大很多。
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经营亏损分别为2.99亿元、5.25亿元和7.22亿元。
三年时间,亏损金额超过15亿。
2024年上半年,晶泰科技收入为1.03亿,亏损达到了惊人的12.38亿元。
这也是当下AI制药赛道的尴尬写照:概念火热,运营成本极高,但是其实质性的产出,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曾经的预期。
以晶泰科技为例,成立10年以来,其估值从2015年Pre-A轮融资前的830万元,飙升至2021年D轮融资后的19.68亿美元(折合约140.34亿元人民币),6年间上涨了160倍。
支撑这种惊人涨幅的核心因素,是行业对于AI制药过于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AI制药”仍然只是作为一个性感的概念存在,仍然缺乏可以拿得出手的硬核成果。
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AI制药”的概念已经火热多年,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AI设计的药物正式上市,甚至进入临床III期的AI设计药物都如凤毛麟角。
医药行业对于“AI制药”的期待,也正在从当初的“彻底颠覆制药行业”,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上提高研发效率”。
但是如果仅仅“提升研发效率”,AI类的CRO公司,是很难从传统CRO公司手中,抢走大药企的订单的。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AI制药第一股”的晶泰科技,也正在努力向非制药领域拓展。
2024年,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在签署了一份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合同金融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根据协议约定,晶泰科技为协鑫提供钙钛矿、超分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硅材料等领域高科技新能源材料研发的订单化服务,同时还将为协鑫打造材料领域大模型驱动的AI+自动化数智创制系统,实现从新材料/复合物的快速设计、功能材料的定制,到工艺的高效开发应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