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南往北看露台的半透明屋架 摄影:孔锦权
设计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地点 陕西西安
建成时间 2024年8月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背景:
“三河一山”绿道的驿站群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在《上林赋》中用“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绘出八条河流萦绕长安的壮丽,由此有了后世流传的“八水绕长安”之美誉。随着西安城市的高速发展,“八水”一度面临水量锐减、污染严重的问题,政府也为此展开数年的治水工作,并在治水取得一定成效后,规划建设出一条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慢行系统——“三河一山”环线绿道,反哺给市民日常之用。可惜的是,大部分驿站在建设完成后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出现长期闲置的状态。
△ 锦堤驿西南方向鸟瞰 摄影:孔锦权
项目位置:
自然环抱的静谧之所
本项目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的再利用,改造对象名为“锦堤驿”,位于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区——浐灞生态区,同时也是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
“锦堤驿”在欧亚大道彩虹桥的北侧,西面毗邻灞河东路及灞河主河道,由于此处是灞河与浐河的河道交汇处,水面最为开阔,是大家傍晚以后休闲聚会、打卡拍照的人气场所和年轻时尚汇聚之地。“锦堤驿”与灞河东路之间被7米高差的草坡和4米宽的骑行步道相隔离,成为相对僻静之所。其东面紧邻一个较大的湖面景观,是生态区结合灞河泄洪支流所打造的生态湿地,为驿站的景观品质加分不少。
△ 树林中的轻盈构架 摄影:孔锦权
驿站现状:
空间闲置,消极浪费
“锦堤驿”的原状呈T字形体量构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白色金属铝板外皮。其中,南北朝向的体量只有一层高,由开敞环形外廊包裹出一个矩形盒子,盒子南侧部分是公共卫生间,北侧部分闲置。环形外廊极少有人使用,仅东侧较大的临水平台时有人聚集。
建筑屋面是一个可上人的大露台,风景绝佳,但缺乏遮阳避雨措施,平日基本无人问津;东西朝向的体量有两层,亦是外廊包裹室内空间的构成关系,空间全部闲置。楼梯的位置及方向也不理想,西侧主要人流动线需要穿越一层和二层大部分空间,被严重拉长。通过观察,这个驿站除去周边居民因散步或运动会偶尔使用公共卫生间外,基本无人来访,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消极浪费。
△ 露台空间原状 供图:垣建筑
大家的风景:
驿站的修补术
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建筑学在面对越来越多既有建筑改造更新的时候,急需反思建筑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特征,通过重塑生机勃勃的场所环境,来修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023年,我们与业主已经合作完成了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内一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更新,取名为“大家的庭院”。
“锦堤驿”的改造更新是第二次合作,在设计之初就达成了更新共识:摆脱追求豪华的、流行的、内向的、风格化的餐饮运作逻辑,继续创造在地化的、外向的、自由自在的开放空间,并通过改造产生混合的餐饮模式来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同时最大化嫁接周围优美的环境资源。景区管委会的要求是尽可能保持现状建筑的风貌,色彩需以现状金属板的白色为主基调,公共卫生间需维持现状继续对外服务。
△ 锦堤驿东北方向鸟瞰 摄影:孔锦权
理清条件和目标后,我们提出了以下改造策略:
第一,维持一层公共卫生间的对外功能属性,在其南侧封闭出相对隐蔽集约的厨房等服务空间,并通过高侧窗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
第二,除去不可动的结构,一层空间的气候边界全部采用落地玻璃,以保证内外空间最大化的融通。东侧区域借助场地高差及原有挡土墙,形成阶梯状的室外露台餐饮,满足人们与湖水景观的亲密接触。北侧区域单独拓展出一个被自然包裹的咖啡饮品区,满足非餐食客群的休憩之需。西侧区域则作为主入口,衔接灞河东路方向的主要人流。在入口和大堂区域我们重新设计了两部楼梯,一部可满足人们直上屋顶大露台,另一部经由大堂便捷地到达二层空间。如此,建筑的新动线既衔接了主要人流方向又产生多选择的有效分流,同时保证了被服务空间的完整性。
△ 内外融通的轻松氛围 摄影:孔锦权
第三,二层室内空间占据出两个错位的包间体量(每个包间都获得不同方向的优质景观),来满足部分家庭聚会的私密性需求。剩余空间则被限定为曲折的公共体验路径,衔接起最东侧的餐饮空间与南侧的屋顶大露台。
△ 树影婆娑的半透明楼梯空间 摄影:孔锦权
第四,在二层大露台上部我们增设了一个钢结构的双坡大屋顶,以获得被遮蔽保护、但又向四面风景开放的大空间。双坡屋顶被拆解为三个高低错落的部分,既保证了通风又让光线可漫反射进入。八颗钢柱子与已有的混凝土梁柱对位设置,弱分割了露台空间。向外悬挑出的屋顶构架和预留植物攀爬所设置的垂直构架一同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加之阳光板的运用与光线的柔和进入,让屋顶产生强烈的漂浮感,使建筑整体呈现出松弛轻盈的姿态和氛围。
△ 轻盈松弛的构架 摄影:孔锦权
小结
回溯这次改造工作,我们依然希望通过对场地环境和设计条件的深刻理解,形成有效的借用与转化。从结果来看,这次设计基本实现了在地化日常生活场景在一个闲置建筑中的重塑,大家在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共同享受到了与周围风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身心愉悦的轻松氛围下扩展出多元可能,这些也将成为我们持续关注与记录的内容。
△ 夜晚下的灞河 摄影:孔锦权
设计图纸 ▽
△ 剖面图 ©垣建筑
设计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垣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团队:刘泽宪、侯兰欣、刘蓓、王岚、汪鹏飞、全俊龙
本文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垣建筑设计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