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要闻 | ... ·  2 天前  
中国中铁  ·  匈牙利罗兰大学代表团到访中国中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规划年会 | 学术研讨会十:全龄友好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0-18 17:50

正文

导读

2024年9月8日下午,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全龄友好让生活更美好”学术研讨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该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


本文字数:4123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城市”,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开展了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试点和示范工作;不少城市也积极推进各类友好城市的建设工作。未来我国城市必将走向不同年龄各类人群均能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龄友好之路。


本场学术活动以“全龄友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特邀八位报告人做专题报告、十余位特邀嘉宾围绕议题开展了学术研讨,探讨城市建设中全龄友好理念的落实抓手,尤其是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在完整社区建设、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活力街区建设和“四好”等建设中践行全龄友好理念的技术方法和实践路径。本次活动的专题报告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冬楠主持,学术研讨环节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邱红主持。


 
 

付冬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邱 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专题报告


《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内涵与路径》

 

张 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菁总介绍了中规院在国家各部门陆续出台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友好等试点工作过程中开展的政策研究、导则编制和地方实践等工作。面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年龄群体冲突”、以及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存在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中规院自主开展了《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指引》的研编工作,提出全龄友好城市是通过塑造宜人环境、提供良好服务、鼓励社会交往,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能动性,满足全年龄段各类人群合理需求,实现代际团结、社会和谐共融的人民城市。同时,提出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5个路径,一是应基于年龄等多维度核心特征细分人群需求,要鼓励不同人群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加强代际之间交流交往、互动互助实现代际团结与融合。二是统筹城区—街区—社区—建筑等不同空间层次的多元空间需求,并加强统筹,积极采用通用性、包容性空间设计等方法。三是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加强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特色场景营造。四是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从“标准人均指标”转向“特征人群指标”,从底线性“有没有”配置标准转向“好不好”引导性建设要求,从技术标准文件转向标准共识工具包。五是推进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强调全龄全过程参与,并积极创新多部门参与机制,统筹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全龄友好城市建设。


《高质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策略》

 

宋文珍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


宋文珍主任指出人生始于童年,儿童友好是全龄友好的基础和开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任务,不仅为全方位保障儿童权利提供了新动力,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标识。高质量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把握5大关键策略:一是坚持以儿童为根本,服务儿童需求,适合儿童发展;二是走好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之路,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人文文化和总体风貌,突出自然生态环保、功能性和实用性;三是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大友好,处理好“见人”与“见物”的关系,兼顾“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推进全方位、全过程的儿童友好;四是坚持共建共享,完善联动、协作、融合的建设机制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创建;五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满足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可及、更精准的服务,使儿童更多更公平地享有可持续发展各项成果。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与实践》

 

郭元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郭元凯副所长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全龄友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为促进青年发展,既应关注各类资源的投入及政策环境的优化,同时还要重视组织引领青年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挺膺担当。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要关注5个结合:一是坚持党政领导与部门协同结合,建立和完善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青年发展事业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项目化推进与清单化管理结合,将其作为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纵深实施的重要方法论;三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促进城市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四是坚持循序渐进与重点突破结合,重视城市因地制宜,关注青年急难愁盼;五是坚持立足本地与外联周边结合,让青年流动起来,让城市活跃起来,让优势互补起来。


《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与建筑应对策略》

 

王 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适老建筑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羽主任通过对国际案例的对比分析,分享了中国院在老龄化社会城市、适老化社区和住宅建筑方面的建设理念及相关技术成果。适老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开展长期性的项目跟踪研究,例如大阪府千里中央社区的更新改造、茨木市文化・育儿复合设施等,日本正在不断从城市到社区、家庭进行着尝试,为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社区可持续运营,从健康服务、学习和社会参与、生活环境、全民参与等多重维度完善软硬件设施,持续促进了全龄友好理念的社区营建进程。她指出,针对全年龄段人群、促进跨代交流的多代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环境和谐共融的城市公共设施,逐渐成为我国新型环境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


《从儿童友好到家庭友好和老幼共融》

 

刘 磊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磊主任基于多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儿童友好视角延展至青年友好和老幼共融,通过三个实践案例介绍了对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和权利实现差异的认识和规划设计策略建议。他以深圳益田社区为例,介绍了社区空间设计和运营治理中,充分考虑一老一小群体的要求,建设老幼共融社区;以深圳宝安区人才公林公园为例,分享了在儿童游戏场地中应充分考虑家长看护、亲子共融,才能建设家庭友好的儿童游戏场地;以无锡梁溪科技城为例,分享儿童友好和青年发展视角下的新城专项规划,规划针对该地区产业以数字经济为主,人口特征年轻化等特点,以“新家庭”的需求为切入点,在规划中结合儿童年龄特征和需求,优化5分钟生活圈范围,分龄分级布局儿童游乐场地,增加儿童公服设施,并识别通学路径。同时结合青年需求,搭建青年发展型的就业、居住、休闲场景,并编制了规划设计导则,为规划实施提供了详细参考。


《全龄友好城市的包容性规划策略》

 

于一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于一凡教授立足全龄友好理念,探讨包容性视角下全龄友好社区的规划策略。她指出,全龄友好城市是为全龄发展提供关怀与支持,使儿童、青年、老年等所有年龄群体都能公平、便利地出行与获取公共服务,共享公共空间,与其他成员建立友善关系的城市。全龄友好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规划设计融合不同年龄人群的多层次需求,提高人群满意度和空间服务效率。她以上海市社区精细化调研为例,分享了包容性视角下全龄友好社区的建设建议 ,提出第一, 问题研判:要明确目标人群,科学划分年龄阶段,并梳理建成环境相关技术政策,形成规划干预的目标体系,强调通过典型社区调研明确居民需求和使用特征;第二,原因分析:要根据需求特征、使用情况、使用满意度、互动意愿等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主要矛盾和挑战,并立足包容视角,针对公共服务和建成环境的问题剖析原因;第三,基于调研和规划工具,提出规划目标,并构建规划策略。最后她简要介绍了通过上海社区调研形成的全龄城市在公共服务需求、户外活动需求、步行需求和其他互动需求等方面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策略。


《点、线、面共建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深圳探索》

 

张若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若冰总介绍了以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为抓手,点、线、面共建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的深圳实践。深圳无障碍城市是为更多人参与经济发展、享受公共生活而建立的包容性整体空间环境,构成创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的重要内容。《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是一次公共政策和实施路径的双重探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深度规划创新:1 让残疾人更易理解:结合弱势群体行为特征分析,建构基于残疾人的城市认知地图,形成全民全龄通用的生活全场景、公共全领域无障碍城市空间系统;2 让部门共同运用:伴随并整合各部门的改造提升行动,将局部地区的高品质无障碍示范转化为点、线、面建设的深圳标准,久久为功,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网络的规划目标。回顾整个编制过程,规划通过统筹制度先行-项目示范-建设督导-智慧支持-公众参与的无障碍实施链条,让人性化的颗粒度在规划体系和实施传导上得到具体反映,自下而上的无障碍视角也让规划的精细化治理更加生动、可感。


《北京建设全龄友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规划实践》

 

张晓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晓昕书记介绍了北规院在推进北京建设全龄友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过程中的规划实践。基于研究认识,“全龄友好”不是泛化的人人友好概念,而是面向所有居民所有可能的人生阶段,为不同的人生样态建构理想城市。落实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观,近年来北规院重点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形成了与专项规划结合的老年友好、与全市行动结合的儿童友好、与社会调查结合的青年友好3组工作序列。其规划实践凸显3方面特色:一是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将老幼友好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二是通过给资源、给引导、给政策实现多渠道的空间供给;三是积极探索将多元人群的社会需求在同一空间上整合的可行路径。未来北京将通过更深入的人本研究和规划行动,将友好理念向人的完整生命历程和社会的最小家庭单元投射,营造有根有底的人民城市。



学术研讨


十余位特邀嘉宾围绕“如何统筹儿童友好、青年友好、老年友好”“如何在城市和街区层面提升全龄友好环境建设的工作深度”“全龄友好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技术方法与实践路径”等3个议题展开了讨论,并与现场观众就大数据技术在全龄友好需求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对话。


最后张晓昕书记总结,感谢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和互动交流,肯定了学术论坛的平台性作用,希望未来能凝聚更广泛的学术力量,从理论探索、规划设计到实践运营共同推进全龄友好城市建设,从而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规划中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 | 学术研讨会一:共建高质量儿童友好城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专家视点 | 全龄友好城市建设,要关注四个“2亿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 | 张菁:全龄友好视角下的规划思考——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