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佛学
腾讯佛学频道以“传播正见,引导正信,缔结正缘”为宗旨,致力于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净化人心,解脱烦恼,共趣人生升华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视新闻联播  ·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发布闭园公告 ·  昨天  
南京日报  ·  钟山脚下又添打卡地!目测要火 ·  2 天前  
爱浪客  ·  速度 | ... ·  2 天前  
今日五莲  ·  闭园公告! ·  2 天前  
今日五莲  ·  闭园公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佛学

透过《佛法真义》,聆听佛的声音……

腾讯佛学  · 公众号  ·  · 2019-01-07 17:00

正文


念君


打开经典,常常会读到这段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后沿着恒河两岸游走,法音宣流,震悟大千。

遥遥天竺,烟霞渺渺,从来都是中国人心中的西天佛国;泱泱中土,疆域浩浩,那是印度人眼里的盛世大唐。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印文明的交流大门;法流东土,华夏蒙受了佛法的滋润。

如今的我们失却了佛陀宣教时的因缘,错过了八宗并弘的辉煌大唐。那烂陀盛况难再,唐玄奘亦成追忆的梦影。

我们还能聆听佛的声音吗?

我们还能抚摸法的脉搏吗?

佛法真义



星云大师《佛法真义》的呈现,可谓365册、3000余万字的《星云大师全集》的精义浓缩,是以更为通俗、简洁、凝炼、易用的方式来阐释佛法真义,全书分为三册,以307篇的内容分别从佛法义理、佛学思想、佛教常识、佛门行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佛教的义理与践行。

大师在此书的《自序》中以“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的譬喻,告诉大家佛法大海,浩瀚无际,个体如何来学佛行佛,当应躬自反省。

如何将佛陀所悟所证的生命智慧向世人宣示,这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善巧。“究竟能不能把佛法真义讲出来而不违背佛陀的本义呢?”这是一个从佛陀入灭后历代祖师就肩负起的神圣而凝重的使命与责任,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

如何让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且不错会佛陀的初心,不辜负佛陀的本怀。阅读《佛法真义》,可以去体会星云大师的一片悲心。


一、法是欢喜的,而非悲苦的

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之天性。但传统佛教太重于“诉苦”,将“苦”作为佛法对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并构建了四苦、八苦乃至一百零八种的“苦系”。令人有苦海茫茫,无有出离的感觉。

如何看待苦?星云大师说, 其实苦是生命的养分,是拼搏的反弹力。 苦是砥砺,苦是坚强。读书人十年寒窗,梅花暗香浮动,苦是一种成就,一种增上缘。

泰戈尔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这与俗语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道理一样。

所以苦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来面对苦的心志。


二、法是阳光的,不是阴沉的

佛教设置“天堂”和“地狱”来表法, 初衷是勉励大家,提升自我,不要堕落。

而后来演绎为以十八层地狱恐吓大众,令学佛者心惊胆战,惶惶无有宁日,惟恐稍有不慎,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最后大众学佛不是因为提升人性,走向光明,而是担心惩罚,背负因果。

大师反复强调, 学佛是积极阳光的,是快乐自在的。

佛光山提倡“五和”精神,即自心和乐,人我和敬,家庭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心中有爱,处处都是阳光。佛光普照,法雨遍洒,有佛法就一定有办法。自以为灯,照破暗夜。


三、法是结缘的,不是结怨的

佛法是一种让人接受的慈悲,注重缘起的生命感悟,懂得“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原理。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高,哪有低;没有下级,哪有上级;没有学生,哪有老师。 是彼此的成就,相互的依存。所以要珍惜每一份缘。

知道“性空”的实相,才去珍惜因缘和合的不易;懂得“无常”的本质,更会感恩当下的拥有。因为空,才可以建设;因为无常,才可能改进。

大师说, 四大皆空,其实也是四大皆有。 空不是消极无望,空不是悲观主义。无常是不定型,所以才会变化,才会再塑造,生命才有再生的能力,人生才有努力的希望。

所以,要和万法为侣,彼此相应,像常不轻菩萨一样,要与大家结善缘。 在生活中,百善笑为先,微笑是最好的沟通语言。


四、法是报恩的,不是讨债的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离众生则无佛法,正是众生的苦难成就了菩萨的慈悲。

要学会布施,学会给予。佛光山的“四给”理念: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还有遍布各道场的“滴水坊”,其寓意就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布施”就是让人欢喜,哪怕是一句问候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布施就是舍得,舍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获取,比如汉字中“舒服”的“舒”,就是“舍+予”的组合, 放下小我,就会赢得广阔的天地,就会自在舒坦,可见“施比受更有福”。

生活中,夫妻不是“冤家”,是彼此来成就。有爱就不会孤单,生命之旅从此有了伴侣。 孩子不是“讨债”的,而是来成全你,让爱有个安顿。学会感恩与柔软,就像睒子菩萨一样,轻轻放下脚,怕踩疼了大地。


五、法是自由的,不是拘谨的

戒律从来都是止持与作持并重,既断一切恶,也修一切善。 大师说“持戒”就是“不侵犯“,是对生命存在的一份尊敬,对人性拥有的一份敬畏。

要有惭愧,懂得忏悔。 持戒得清净,持戒得自由。而不是让人望戒生畏,谈戒色变。 戒律其实是对自我的庄严与清净,是对个人行为意识的反省。而不是整天拿戒律去衡量他人,批评他人。与人计较,与人比较。

大师说,凡是持戒的人,身心自在,岁月安稳。反观不持戒之人,轻则生活无序,重则锒铛入狱。


六、法是奉献的,不是索取的

佛法的主旨是告诉众生要敬畏因果,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 时时警觉自己“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拜佛是为了发财,吃素是为了长寿,这是对因果的误解。

大师说,发财有发财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种瓜岂可求豆,同样种豆哪能得瓜。这样违背因果的观念,就会滋生出“头香”、“头钟”诸多怪胎,将佛教化妆成“有求必应”的灵异法门。

大师引用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中的话:“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 发心就是要有正信、有正见。就是要学习慈悲喜舍,学习四摄法,六度万行。

佛门中常有“宁破戒不破见”之说,因为正见是指南,是导航,是方向,是究竟。见地如果出了问题,那就会南辕北辙,前行越远,偏离越远。

比如 今天盲目的“放生”,不仅仅是放死,是一条黑色产业链的催生,而且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人们内心慈悲种子的践踏。 其实,素食就是最大的护生与放生。

所以大师才会大声疾呼:“对于佛教一些错误的说法,失去了本来的真义,总要提出来做一些修正,体会佛陀的心怀是什么?”这也是《佛法真义》振聋发聩的宗旨,也是大师撰写此书的苦心。

佛本是一个觉者,“可两千多年来,给很多不当的信徒,披上了多少迷信的外衣、神鬼的面具,让佛陀失去了本来的样子,不禁令人浩叹。”正本清源,回归佛陀本怀,所对治的就是“正道不昌,邪教横行”。

我们常常感慨“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现在“佛法难闻今已闻”,但我们应反思闻思修的是否正法?修行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的行为,且边修要边行,这就是大师说的“行佛”。

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而是对我们自己的激励。要 发心做一个像佛陀那样的智者、觉者,所以要坚定地相信:我是佛!

所谓信仰就是一群人守护着对这个世界的尊重,对心灵家园的珍惜。

我们有挚爱的家人朋友,有虔诚的同愿同行者,有需要我们去呵护的有情大众。感恩所有因缘和合,让我们享有机会、创造机会,成就我们可奉献的因缘。

因为能够奉献,才成全了我们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