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撰文 刘逸春 编辑/钟明玥
这是《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的
第
938
篇公众号文章
了解商业趣事、丰富商业知识,用商业的眼光看世界。
昨天下午,我去参加一个老家户的战略研讨会议,在会议上,一位做商业设计外协公司的创始人不断地讲:
“我们要抛弃产品思维,产品思维已过时,而应该用平台思维、AI思维……。
”我听后,开玩笑地跟这位创始人说:
“我就是典型的产品思维的人。”
我们很多人,学了一些概念,一知半解,就开始拿着这些概念到处使用,似乎忘记了:
即使是最有威望或最神秘的品牌,如果脱离了产品的支撑,也只是一纸空壳。
这也是完美日记、花西子、钟薛高这些所谓的网红品牌、超新星品牌投入了数十亿的传播推广和品牌引爆费用后,逐步还是被消费者所抛弃的原因。而可口可乐、苹果、好时巧克利、联合利华、宝洁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依然持续畅销,花西子、完美日记所谓的“大牌平替”的策略并未获得成功。要成为
获得消费忠诚和复购
的品牌,
必须用高品质的产品去构建它们的品牌王国,泡泡玛特在国外完成了再造一个泡泡玛特
。
在当今时代,这一点毋庸置疑。元气森林能获得阶段性的成功,除了营销外,和他拥有较好的产品品质有莫大的关系。
被小红书、抖音、知乎、微信、微博、阿里包围着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早已经厌倦了空泛的宣传、自负的招摇和过度的营销,消费者遭受了太多的欺骗,扔掉了太多的垃圾产品,同时也了解到无意识消费带来的恶果(抖音、视频号的直播带货更是把无意识消费推到了极致)。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主动寻找真正优质的产品,而不再盲目地随波逐流。消费者开始规避恶俗的东西,
寻找禁得住时间考验的商品,或者说真正值得我们为之付出金钱的商品。
好的品牌能够适应新社会新环境的原因,与产品的环保理念无关,好的品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其产品质量超过了其他竞争对手。
它们严格遵守质量标准,远远地抛开了同类产品,因此,它们才能超凡脱俗。早在5年前,就无谓的所谓的新崛起的品牌唱衰宝洁和联合利华,但几年过后,真正主导着市场的还是这些大品牌。
对于能够赢得消费者忠诚度和复购的品牌而言,
产品是品牌的精髓。
产品不仅有着惊人的实用性,而且是
品牌能塑造传奇故事的关键。
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遵循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将品牌打造成“圣杯”。
品牌创造的是
“令人信服的故事”,
而不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故事可以将消费浪漫化,缓和消费过程中的紧张气氛,让产品变得更加吸引人。
除此之外,这些品牌也从更高的领域借鉴灵感,追求艺术与工匠精神,最终将产品
交易转变为具有仪式感的行为。
像我们曾经服务过的一个品牌叫“希诺”,是中国高端保温杯的第一品牌,这个品牌产品品质一流,就是缺少了一个能够
让购买浪漫化的“传奇品牌故事”为其品牌赋能。
我们持续在跟其创始人沟通的就是要将如此高品质的产品,通过
“传奇品牌故事”的打造和系统的品牌管理,让希诺成为顶级品牌。
第二种方式,增加品牌辩识度。
很多顶级品牌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以此来增加辩识度,让客户们即使没看到品牌商标,也知道它们的产品。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唯有准确无误地传达出自身特色,才可能成为万里挑一的产品。此外,获得消费者高忠诚度的品牌要确保产品的完美性,让产品始终处于焦点中心,因为“英雄都需要聚光灯”。它也许不能长期保持在畅销榜首,但它一定会长期占领销售市场,保持新鲜感和流行度。品牌偶像也需要进化:它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市场中,并且成为大众的必需品。
第三种方式,确定一个目标。
这就要求品牌务必做好产品的定位,不断加强产品的底蕴。但前提是,首先要打造一款足够稳固的品牌产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做品牌,牢牢记住,甚至于需要贴在每一个抬头即可看得到的地方的一句话是:
“品牌背后是品类,品类背后是产品,要做好品牌,企业必须拥有代表性的产品!!!”
因为,
只有代表产品,才是某个顾客想到某个品牌时,最容易或者最先想到的产品,它代表着品牌,承载着品牌定位,塑造着品牌势能。
打造代表产品,企业也应当让其拥有最强的专用配称。押上创始人的声誉、资源等等各方面的最强力量。代表产品必须拥有最多的专用配称,这样它才成为代表产品,且不能轻易被别人模仿。如果它是实物性质的产品,还要优先考虑让它承载视觉差异化,形成代表产品专有的超级符号。
比如戴森吹风机,你不需要看到LOGO就知道是戴森的产品,因为整个吹风机就相当于它的LOGO,中间一个空心圆圈就是一个超级符号。劲霸调味品的代表产品是青芥辣、鸡汁,专供餐饮渠道的专业调味品,念智为其打造了厨师帽的超级符号,并在战略配称上,打造了中国青芥辣之父、鸡汁鼻祖,麦当劳的代表产品是汉堡,肯德基的代表产品是炸鸡,但其实它们卖的产品组合差不多,都是炸鸡、汉堡、薯条、汽水等。这两家的产品组合很相似,但彼此的代表产品不一样。
代表产品不等于利润产品,它是用于建立认知的,不一定能挣钱。代表产品约等于认知产品,品牌得有认知产品,但“认知产品”不是顾客语言,顾客会问你们的代表产品是什么、主打产品是什么、招牌菜是什么,这些才是接近顾客的语言。“认知产品”这个术语听起有点像忽悠顾客:你想我认为怎么样,所以,命名是很关键的。
代表产品往往起着定义一个品类的作用。
星巴克的代表产品是咖啡,如果说是拿铁就太细了。因为我们要问星巴克的品类是什么?是咖啡吗?NO,实际上星巴克是咖啡馆,咖啡馆的代表产品一定是咖啡,否则就不能叫咖啡馆了。代表产品是奶茶的门店就是奶茶店了。
顾客注意到你这个品牌了,想尝试一下,但又怕花冤枉钱,于是想低成本尝试一下,这时,你有没有相应产品提供给他?他也会问你们有没有入门款、试用装、小样?顾客想进一步了解你,但不想冒太大的风险,这是顾客决策理性的一部分。因此,入门产品是供顾客低成本地了解品牌的产品。入门产品通常与代表产品同属一个品类或至少是同一个抽象品类。
一家牛排餐厅用冰糖葫芦作为入门产品是不行的,顾客无法从糖葫芦知道你的牛排做得怎么样,很难完成对品牌的尝试性了解。再比如,化妆品的入门产品基本都是小样、试用装。做品牌一定要摒弃促销思维,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把一些临期产品、换季产品作为入门产品使用。
这个时候打折并不破坏认知,不代表这个品牌滞销了,因为其他在售产品特别是新款不打折,还很贵,这样就能维持品牌的声望。很多时候,入门产品是代表产品的一部分,但不是物理的一部分,而是权力的一部分,比如限制性使用。举个例子,卖床垫的企业总不能给顾客提供坐垫让他去体验吧?但可以提供代表性产品的限制性使用,如试用30天。在试用之后,顾客觉得不错,就不会退了。这样购买时他也感到放心,因为大不了就退掉。降低尝试品牌的门槛,是入门产品的重要作用。入门产品有很多,比如游戏经常会有免费关卡,当你玩上瘾了要解锁新的关卡就需要花钱。网络连载小说会免费给你看100章,如果你想一直看下去,就要花钱。
关于入门产品,需要澄清几个误区:
1、入门产品不等于引流产品
入门产品的思维方式是降低顾客的成本与信息费用,是以善为本的,是用顾客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2、入门产品不等于促销产品
促销产品往往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把存货甩出去。
3、入门产品更不等于赠品
赠品采用的也是促销思维。做品牌要时时刻刻警惕,不能冲动促销,促销一般是伤害品牌的,是负信任状。动不动打折,顾客就会形成不打折不买的认知。互补产品还是从顾客视角来看待的,互补产品与代表产品联合使用,能够大幅度增加价值和效用。购物时,顾客会问你有没有跟他要买的产品搭配的东西,尤其服饰穿戴方面的产品。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意地设计一些互补产品,比如打印机的互补产品是墨盒,矿泉机的互补产品是矿化滤芯。
由此可见,
互补产品与代表产品通常属于不同品类,因为不同品类才容易实现互补,而同一个品类往往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在商业中,开发互补产品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来源,比如奈雪相对于传统奶茶店有一个很大的创新:增加了软欧包作为互补产品。
传统奶茶店通常只有奶茶,但奈雪开创性地开发了软欧包这个互补产品,它跟奶茶一起就变成了一顿简餐,提供了全新的效用和价值以及消费场景。有的互补产品你不去尝试真的无法判断它能否成功,比如一个奶茶品牌开发了炸鸡作为互补产品,是不是感觉很违和?但实践证明这种组合卖得很好,因为在一些城市,小镇青年们可以把它作为一顿简餐,既能解渴又能解饿。
有时,互补品要靠第三方提供,比如电动汽车。自己提供充电桩作为互补是不够的,很不方便,你只有接受统一的标准,包括特斯拉也把充电桩技术免费向整个行业开放,才能使电动汽车的互补产品容易获得,用起来足够方便。互补产品不等于利润产品或者变现产品,那种划分也是内部思维,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多讲商业模式的书会提到“打印机-墨盒模式”,就是把主机卖得很便宜,把耗材卖得很贵。
不少互补产品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利益套路顾客,赚顾客的钱。你仔细去看商业史,会发现还有“反打印机-墨盒模式”,就是把打印机卖得很贵、墨盒很便宜。
那么,到底该把打印机卖贵一点还是便宜一点?正确的决策还是要以顾客利益为出发点。商业要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降低交易费用。互补产品要考虑“顾客任务”,要有整体产品的概念。顾客为了解决一个任务,经常会代表产品、互补产品一起购买。良好的搭配能让顾客降低选择的困难,同时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可以提供套餐化的选择,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的各种套餐。从顾客要解决哪些问题即顾客任务的角度来考虑互补产品的选择,能大幅度提升我们创造性发现互补产品的机会。
星巴克的互补产品是什么?最核心的是要结合代表产品。星巴克的代表产品是咖啡,所以它的互补产品最好是能与咖啡互补成一顿简餐的产品,比如蛋糕、点心。如果星巴克能提供软欧包,可能就能跟奈雪竞争了。
关联产品,顾客通常会认为卖某类代表产品的品牌应该还会卖什么,而且通常卖的东西都是一些弱势品类。
所谓弱势品类,就是顾客不愿意为它记忆专家品牌,但他又想购买安全可靠的产品,如何买得放心?一个方法就是认可强势品类品牌的延伸产品。关联产品通常是同一抽象品类中较为弱势的品类,顾客不愿意记品牌,所以你不用强行塞给他一个专家品牌。但是你在强势品类建立起品牌时,可以顺便把这些产品也做了,这可以帮顾客节省记忆成本,同时也能提升你的运营效率,实现更多的连带销售,甚至获得更多的复购。
所以,关联产品是由范围经济催生的习惯性组合,一方面源于顾客的记忆效率,另一方面源于你的供给效率,因为属于同一个抽象品类,产供销体系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所以,它是由范围经济与认知效率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比如,顾客通常会认为咖啡馆会额外卖些什么,奶茶店也会额外卖些什么。很多奶茶店现在在尝试卖冰美式,因为它与奶茶的供应链相似,都是要加冰、制冷,也是饮品。这样的关联产品大家会觉得很方便,因而往往销量也都不错。
关联产品不是越多越好,它是边际收益递减的。关联产品增加一点,可以降低顾客的记忆负担,但如果太多了,又会导致顾客选择困难;更重要的是,一旦关联产品过多,供应链管理、研发管理都会很麻烦,导致企业手忙脚乱。
所以,不是多多益善,当边际收益递减到零,就不能再增加了。星巴克的关联产品是什么?茶当然是它的关联产品,但是茶还没普及,已经普及的是冰淇淋。
现在冰淇淋专卖店已经越来越开不下去了,完全产销分离了,这给了很多D2C业态机会,你卖冰淇淋,让顾客知道你有,他下次就会来买。所以,冰淇淋是星巴克的关联产品,也是很多门店的关联产品,比如快餐门店。助销产品是帮助产品组合中其他产品增加销量的产品。助销产品多数情况下与代表产品属于不同品类。
助销产品不等于促销产品,它很多时候不是靠打折来帮助其他产品销售的,也不是为了自身销售。比如青岛啤酒刚刚推出138元的啤酒时,觉得太贵了,没法卖。但后来又推出1399元的啤酒,138元的价格就变得可以接受了。1399元的啤酒其实是一个锚价产品,让138元的啤酒变得便宜了。
另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家做一对一教培的企业,一开始将课程分为150元/小时和200元/小时两种价格,结果发现选这两种课的家长各占一半。后来它就推出了300元/小时的特级名师课,特级名师课就像1399元的啤酒,没卖出几节,但戏剧性的是,选200元/小时的家长大幅度增加。高端的锚价产品出来后,帮助顾客选择相对更贵的产品,大大促进了这款产品的销售。当然,有的业态尤其是渠道品牌,也会采用锚价产品,但往往是锚低价的产品。
比如超市经常用鸡蛋做锚价产品,卖得很便宜,因为超市的产品很丰富,顾客觉得你这个超市的鸡蛋是最便宜的,那么其他产品也便宜。当然,品牌的有机鸡蛋就另当别论了,普通鸡蛋才会被当作锚价产品。助销产品也不等于引流产品,引流产品其实也是内部思维,是把顾客当作流量对待。我们前面说用入门产品来取代引流产品,是为了降低顾客的尝试成本。
把助销产品展开,又会出现非常丰富的变化。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而析之,这是升级定位的一种方法论,我们可以在抽象的层面观察到一种现象,最大化程度抽象了之后分而析之,再回到现实,落地时就会更有指导性。
我们在抽象层面思考时,思考的速度比较快,可以进行大范围推理,但落地时要具体化。在新周期更替的动荡里,我们说助销产品是为了帮助产品组合中的其他产品实现更多的销售,它到底是怎么帮助的呢?主要通过四种方式:
留痕产品
留痕产品能实现消费留痕,帮助品牌彰显和传播。让顾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你的品牌在被消费,就会产生“这个品牌是一个大牌”的感觉,认为你的产品热销。比如乔布斯为苹果电脑设计了有背光灯照明的LOGO,使其主动发光。我们在一些商务场合一眼看过去,只有苹果电脑能被一眼看见,因为它的LOGO是闪闪发光的,特别在一些昏暗的环境,苹果电脑如众星捧月。但是,乔布斯的知识没有变成苹果的系统能力,现在苹果很多电脑产品已经去掉了主动发光这一功能,只是把LOGO打磨得更光亮。其实,乔布斯的发光LOGO才是消费留痕的关键。有一个运动鞋品牌叫斯凯奇,由于鞋子的消费留痕并不容易,因为大家看一个人时通常不会看脚,所以它做了一个T恤衫,把鞋子印到衣服上。我有一个朋友买了斯凯奇的T恤衫之后,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这个牌子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做鞋子的,我说对,它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做鞋子的。这就是消费留痕的思路,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个理论,是无法理解这个现象的。
转赠产品
转赠产品是品牌战略中扩增环节的动作,通过扩增帮助你销售产品组合中的其他产品。它不同于传统的赠品思维,一般赠品都是一堆低劣产品,因为卖家觉得“有胜于无”,这是错误的。有一个服装品牌之前就是赠品思维,买衣服到一定金额就赠送一个旅行箱,因为成本限制这个旅行箱不太高级,所以它的员工和顾客都不愿意用,自己都不愿意用的东西当然也就不能送给朋友了。顾客买衣服收到一个旅行箱之后,再次去买衣服时还要不要赠品了?不拿觉得亏,拿了用不了还占地方。结果该赠品促销的效果很差,对销售完全没有帮助,只增加了无谓的成本
转赠产品要高品质、可见性、耐用性,要选择那种本身价格不太贵的品类但做出最顶级的品质,这样顾客才会有惊喜感,才愿意转赠出去。你收到一瓶138元的啤酒,是不是会觉得很惊喜?会不会觉得它比一千多块钱的酒还送得出手?你收到一个几百元的顶级品质的咖啡勺,是不是有类似感觉?一些大牌的化妆品品牌有很多成熟的实践。
比如,你买了大牌化妆品之后,它会送你很多小样。小样承担的就是转赠功能,你可以在旅行时带上这个小样,这时它可以作为留痕产品,你还可以分享给你的闺蜜,这时它就变成了转赠产品。大牌化妆品的小样都是很正规的,有精致的包装,既能留痕,还能转赠,又能兼顾入门的功能。
锚价产品
锚价产品能提供价格锚点,促进其他产品的销售。比如鸡蛋是超市的低价锚点,让顾客觉得其他东西都便宜,这往往是渠道品牌常用的技巧。而产品品牌通常会用高价锚点,让其他产品显得便宜,同时让品牌的势能增高,让顾客觉得这个品牌是做得出这么好的东西的。青岛啤酒1399元一瓶的啤酒,让顾客觉得它的技术力量很强,其他的啤酒也就好卖了
话题产品
话题产品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才补充进来的。话题产品是通过话题性甚至争议性来实现免费传播的。它跟事件营销不同,事件营销不是以制造一件产品为依托的,它可能凭空创造一个事件、一种行为。话题产品则要创造一件产品,以这个产品来承载话题性、争议性,从而实现营销,获得免费传播。当然,这样做的难度很高,不是高手不要轻易用,因为很容易翻车,或者做了没效果,为他人做嫁衣。比如“大黄鸭进京”很有名,但你知道是为哪个品牌做的吗?不知道。“三小时逃离北上广”是为哪个品牌做的?也不知道。所以,话题营销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经常会变成话题火了,但是品牌没有收益。
做话题产品,有几点要把握:
定位制导:要把品牌识别及品牌定位以高明的方式植入进去,否则你无法完成传播,因为传播过程中品牌信息通常会被有意省掉。你创造这个话题产品,一定要让品牌成为话题的主角。
伦理约束:不能为了制造话题没有下限。江南布衣的儿童T恤衫就是很失败的话题产品,让很多消费者非常愤怒。
品类创新:要确实有创新,比如星巴克的猫爪杯打开了大家的想象空间,后来很多品牌做出各种其他动物,但猫爪杯始终处于独特的位置上。
茅台冰淇淋是近几年做得比较好的话题产品。如果不是高手操作的话,这个产品也可能走偏,会让人以为茅台沦落到出冰淇淋了,这对茅台品牌是不利的。其实,茅台冰激凌起初的产品形态也不对,不过最终定下来的是具有茅台视觉锤的酒瓶冰淇淋,这样它就成了真正的话题产品。把话题产品做得比较好的还有奥运会,奥运会的每个产品、每个环节都是有话题、有悬念的,靠着这些话题,奥运会不断被关注和谈论。
产品五类以及对助销产品的进一步分解,用的都是内功心法,是从顾客的视角看待产品组合,降低顾客的成本,而不是为了套路顾客。助销产品中的每一类角色,包括产品五类,都是从这个产品需要完成什么样的职能的角度来划分的,并不是刻板机械地划分。所以,一种产品往往可以身兼几种职能。比如瑞士军刀,作为这个品牌的代表产品,其实买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它的出身以及精密的制造、可靠性和强大的功能,让人们愿意购买这一品牌的电脑包、背包。
这说明代表产品也可以兼任入门产品的角色,顾客尝试的门槛很低。还有,助销产品都是瞄准扩增的,让我们卖出去的产品带来流量、带来销售的。除了产品之外,我们也要考虑能否用交易结构来促进扩增,拼多多就是用拉好友砍一刀的交易结构实现扩增的。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品牌战略,既要从产品组合的角度考虑,也要从交易结构的角度考虑,不要拿着榔头看一切都是钉子。但是切记,从产品组合的角度来考虑,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是品牌的核心:
念智过往服务过的60多个细分领域的领导品牌,以及我们对全球数百个顶级品牌的观察,我们坚信一条,
只有坚持以产品为核心的观念,才能够真正缔造出伟大品牌。
在缔造品牌过程中,创始人非常关键,
伟大品牌的创始无一不是伟大的产品高手。而不仅是靠“概念”忽悠消费者。
(钟薛糕创始人就是典型的忽悠消费者的创始人,视概念为生产力)很多不认真做产品的创始人忽略了:
品牌的定位越高,消费者的期待就越大。
因此,定位高的品牌必然要追求极致,在产品特色、制造工艺、外形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在传统和现代的品牌世界里,那些顶级品牌所面对的是愿意付出高于平均价格来购买商品的人群,而追求极致正是他们所期盼的。苹果的成功,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消费者也在不断地进化。他们希望买更少的商品,但质量更高、用途更广。
他们希望少听一些空话,多收获一些真诚。
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都热衷于
了解品牌背景、品牌故事和产品细节,而不会被生活方式的表面意象所打扰。
基于此,
越来越多的品牌将广告宣传转变为“历史课”,
比如LV近些年就将宣传焦点从明星为主导转为向旅行纪录方向。真实是一个坚固的基础,但单凭这点也无法造就顶级品牌,我们还应该注重整体的营销计划,从生产到包装,从展示到销售,务必做到尽善尽美。所有的因素都以塑造品牌产品为基底,将它呈现为超凡脱俗的产品、终极的产品、同品类的典范。只有向产品注入真爱,像对待明星一样追捧它,才能真正让拥护者们眼前一亮,才能塑造品牌的神话。
将顶级品牌做成像大力神杯一样的“圣杯”:
爱玛仕品牌原总监杜马斯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是绝无仅有的不设立营销部门的企业,因为我们的第一目标是产品。”而这正是爱玛仕受欢迎的原因:“没有过度营销,只有轻描淡写,单纯、真实、高贵,并具有极度苛刻的工匠精神 “。如今,很多的企业开始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原则,做到这一点的品牌越来越少了,他们忽略了仅仅依靠产品去吸引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这确实是顶级品牌应该给人的印象。它们的市场营销一定要表现得“不屑于营销”,以便利用消费者自身的欲望为它们做口碑宣传。
她
们一定要将自己的产品做成”圣杯“,以此让消费者受到某种启示。
她们必须对自己的产品展示出足够的爱意,才能引发消费者的崇拜情绪。
从相信真相到相信故事:
有一种方式,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把讲故事的理念应用到品牌范畴和产品范畴中。
品牌应该将产品的成份、工艺、来源或制造流程讲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信真相,现在我们应该将这种方式转变为相信故事。
雷军曾经在小米4手机的发布会上,讲述了“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就是讲故事。我们应该为产品加入一些独特的、浪漫的因素,将之编成迷人的故事,这样就能更好地绕过人的理性过滤体系,直接深入他们的内心。
讲述故事的营销模式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为独特,且能长久维持。
其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产品注入情绪,让你爱上它;二是给我们的理性思维注入他们包装过的思想。
故事能将产品提升到普通商品的水平之上,能让消费者们记得住,并口口相传,还能让其它的因该体系,如价格因素,变得没那么重要。
让品牌源于产品的艺术和工艺:
爱玛仕、香奈儿、迪奥和万宝龙这样的品牌,人们通常会认为它们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当万寄语龙在力洛克建立了一座精美奢华的可视化工厂后,人们并不觉得惊奇。香奈儿在手工作坊濒临倒闭的时候,买下了手工工作室,这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高端眼竞品牌史密斯&罗布在宣传中说:它们在中国西藏进行了专业的牦牛饲养厂,以便用牦牛角当作眼镜框的原材料。这种做法也算是常规操作。无论是从范畴方面还是从价格等级方面来看,营销界对于艺术和工艺的热爱已经超出人们想象。
创造出独有的仪式感:
为了避免俗套和单调,每一个品牌故事和每一个“圣杯”都需要创建一种仪式感,以带给消费者神圣的体验。
仪式感能将一个简单的行为上升至一种特殊的体验,并创造一种心生崇拜的气氛。顶级品牌将这个古老的真理带进21世纪,不断更新,不断使用,创造出了优质的现代体验。中国很多新创的网红品牌也悟到了其中的奥妙,像DR钻石的登记身份证,只给一个女孩送钻石也是为了营造这种仪式感,不过后来“造假”,能够“消纪录”,这种操作就破坏了仪式感,得不偿失,也就失去了消费者的持久信任。
如果说广告语像一根钉子一样的牢牢的钉入消费者的心智,那品牌故事就像种种子一样的扎根到意见领袖的心智中,让种子自由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品牌故事,就是那一颗种子,种子的好坏,决定了树木未来生长的好坏。
企业想要影响意见领袖,就必须讲好品牌故事,并找到能影响品牌故事平台进行讲述。
讲好品牌故事的第一步,首先要写出一个好故事,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品牌故事呢?今天我们来系统地谈一谈,首先,我们需要回答
品牌故事是什么?
第二,
品牌故事解决品牌的什么问题?
第三,
如何写出一个好的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是什么?
品牌故事,就是讲述品牌诞生的“源起”,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们认为所有的东西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不会无缘无故,任何东西的出现,人们都希望听到一个“解释”。
品牌故事,就是企业为品牌的诞生一个完美的“解释”。所以,总结起来
,
品牌故事便是“事出有因+因为有我”。
如果要给品牌故事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将品牌故事定义为:
品牌故事是品牌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品牌的使命与精神的传奇性的叙述。
讲述品牌故事可以从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来进行表达。
时间维度可以从创立品牌的心路历程和品牌创立后的发展过程讲述。创立时的故事:也就是这个品牌为何存在?一般用在品牌建设从零到一的方案中,说明这个品牌产生的原因。过程中的故事:品牌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一系列的故事去夯实品牌精神,让体现品牌精神的故事不断延续。品牌故事不仅要说清品牌的来历,同时更要表达出品牌的态度。耐克的创始人奈特就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将耐克品牌和运动精神进行了紧紧地连接。讲述自己为了让喜欢运动的人穿上一双好的运动鞋,如何到日本代理某个日本的品牌,给这个品牌提意见,最后自己为了生产出很好的鞋,所以创立了耐克品牌。
品牌故事担当品牌和品牌意见领袖和消费者之间“情感沟通”的角色,用故事的形式输出品牌精神,使消费者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在意见领袖心智中形成品牌口碑,进而激发意见领袖和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并通过一个好的故事,让他们成为品牌的免费“推销员”。
卡萨帝是海尔集团2007年9月推出的高端品牌,定位于国际高端家电市场。在创立品牌后的前三年,以海尔作为背书,从冰箱产品开始探索,到2010年下半年,卡萨帝就与海尔完全独立开了,所有视觉识别设计与品牌传播中都不再出现与海尔相关的品牌信息。此时,借助海尔所积累的品牌资产,卡萨帝在产品技术、设计、价格等方面已经完全能够与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媲美。作为直接与三星和西门子竞争的高端品牌,卡萨帝如何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除了做好基础的品牌营销,影响大众消费者外,卡萨帝通过讲好品牌故事,影响意见领袖,在意见领袖中建立口碑效应,形成“播传”。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为了让更多的意见领袖了解到海尔和旗下品牌卡萨帝的管理、设计、技术等方面的新变化,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亲自下场,通过《总裁读书会》等栏目讲述海尔经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管理、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讲述一本书+讲述企业品牌故事的形式,与广大意见领袖们形成深度交流和沟通,让意见领袖们对卡萨帝建立起了一种“国内品牌并不比国外品牌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的品牌印象。同时,卡萨帝在品牌经营过程中,坚持“双管齐下”:针对意见领袖,通过品牌故事做深度认知,实现“播传效应”;针对广大消费者,通过购买理由击穿消费者心智。
就这样,卡萨帝成为广大意见领袖群体心目中首选的高端家电品牌。早在2014年,卡萨帝在1.5万元以上的冰箱中,以26.63%的份额夺得冠军宝座,领先三星和西门子超过5个百分点,2015年实现销售额突破百亿元;2021年,卡萨帝1.5万元以上家用空调市场累计份额超过46%,高居市场第一。在保持高端市场第一的同时,卡萨帝也在朝着“引领中国生活方式变革”的品牌使命迈进,获得了超高的品牌价值。
讲述品牌故事,可以向著名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总结学习,
坎贝尔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写就了旷世奇书《千面英雄》。坎贝尔总结了所有的神话故事的一个共同特点:
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考验:陷入险境,与命运搏斗;归来:最后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这是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好的品牌故事,都会有这四个阶段,也就是起、承、转、合。
品牌故事的内容的维度:品牌精神传达+传奇性情节设置,品牌精神传达:所有的故事都在传达一个理念,必须承载传达品牌精神的作用,
是做对的逻辑,也可以说是策略的逻辑。传奇性情节设置:想要让理念深入人心甚至口口相传,需要有不同寻常、吸引人的情节。是做好的逻辑,也可以说是创意的逻辑。那么,品牌故事不是什么呢?品牌故事不是品牌介绍:品牌介绍,是朴实的平铺直叙,品牌故事,是精彩的情节起伏。品牌故事不是解决认知的问题,而是产生好感的作用。品牌故事不是应付性任务:品牌故事不是一味地完成任务,然后将其封印在某个小角落。而应该从品牌战略的维度,以品牌故事的形式展现品牌的内在魂。
念智品牌管理,专注于为品牌提升竞争力咨询策划,成立十年来,累计为300多个品牌提供过品牌竞争力服务,其中有60余个品牌成为了行业第一品牌,念智品牌管理是由中国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全球圈层商业第一人,财经畅销书《圈层商业》、《营销三大算法》作者刘逸春联合国内顶尖的商业创新专家、品牌专家、营销专家、管理咨询专家、设计专家于2013年创立。 在10年的时间里,念智为11家世界500强,42家国内500强,60家行业头部企业,200多家成长型企业做过品牌竞争力提升咨询,并为10000余名企业家和10万余名企业经理人提供过品牌竞争力提升培训服务。
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人,
和总在吃瓜的人,
必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做少数派,和精英读者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商业咨询|培训合作|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联系电话:131-2779-3990
微信:insights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