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社团”或者说“帮会”,就必须提一下“洪门”和“天地会”了。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这两个经由无数小说、影视剧演绎过的帮会名称了。其实洪门和天地会是一个组织,通俗点讲,后者是前者对外的俗称。之所以要在这个西方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提到这个组织,是因为洪门不仅几乎是近现代所有传统帮会的源头,亦和海外华人社群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洪门入会仪式
天地会组织中,在普通民众中知名度最高者当属“陈近南”。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中一句“平生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让千千万万喜爱武侠小说的中国人,知晓了这位天地会“总舵主”的名号。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近南其人,又是否真的与天地会及台湾郑氏,有那么多恩怨纠葛呢?其实关联是有的。不过万千男士所仰慕的韦爵爷肯定是没有原型的。
陈近南的原型真名为“陈永华”。一如书中所写那样,历史上陈永华为郑成功延揽的重要谋士。书中所没有写到的是,陈永华最大的贡献,其实是帮助郑成功开启了台湾的华夏化进程。在他的主导之下,郑氏台湾开始系统性的复制大陆以儒学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选才体系(如建孔庙、修学校、开科举)。另外,以农为本,军民两便的囤田制度也在他的主导下得到推广。
平生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尽管陈永华推进台湾华夏进程的意义更大,但相信大家更关心的,还是他及郑氏台湾和天地会之间的关系了。关于洪门/天地会的研究甚多,然而研究者以为依据的历史传说包括帮派传承的文字资料,显见有夸大、附会,及难以自圆其说的成分,以至于研究者们的结论往往互相矛盾。
可以确定的是,洪门所产生的时代是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之际,“反清复明”是其在政治上所追求的目标。按照一般规律,旧王朝的记忆只能维持三代,但“反清复明”的口号却一直延伸到了清朝崩溃。甚至在清朝已经成为历史后,当初以这一口号为凝聚点的社团组织,依然能够在1911年以后的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个中曲折,与清朝为维护自身统治的独特设计不无关联。
与过往很多入主中原的马上政权不同的是,清朝在接受华夏文明及原有统治结构时,设计了一套力保自身民族独立和统治地位的制度(八旗),甚至要求人口占优的多数民族做出一定的妥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剃发令”。剃发令、八旗制度的实施,客观上达到了满洲统治者的要求,但也使得中国社会,无法从内心深处彻底接受这个新王朝。由此也很容易把单纯的反政府行为,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恢复华夏”层面。
当然,反清或者说恢复华夏,并不一定代表要扛着“复明”的大旗。可以提供比较的是,与清朝延绵不绝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同的是,“反元复宋”口号在整个元朝存续期间,都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即使元末韩林儿曾一度托名“大宋”,真正用来凝聚反元力量的,也是民间宗教力量。“复明”的口号之所以那么有市场,很大程度与明朝的开国历史有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并出兵北伐之时所喊出的口号(语出《谕中原檄》)。明朝开国时就对这一政治口号的成功实践,使之和大明王朝一起,成为了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相比之下,被后人认为始终没有雄起的宋朝,在这方面的就没多少号召力了。从这点来说,如果说洪门一名中的“洪”字,源自于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由此可以看出,有清一代,“反清复明”口号在民间的号召力,与其说清朝那些因各种原因结社甚至揭竿而起的“农民”,是在怀念一个遥远的旧王朝,不如说是希望从意识形态层面着手,用“恢复华夏”的愿景引发共鸣。既然“反清复明”之说如此有市场,那么不管是清初那些前明遗民所组成的民间反抗组织,还是后世认为这杆大旗更有号召力的帮派组织,都会希望寻找到一个点,一个被前朝官方政治背书过的聚结点。
换句话说,以“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为凝聚点,却又兴起于草根阶层的洪门社团,需要有一个真正能代表“明朝”政权的政治势力,提升其政治出身。作为明朝所遗留下来的最后抵御者,郑氏台湾很显然就是最合适的对象。如果去看洪门 “南少林”、“洪门五祖”等初创传说,就会发现他们都带有鲜明的闽粤属性。也可以这样认为,在明末清初中国各地所涌现的民间反抗组织中,能够与郑氏台湾发生联系的“洪门”,在意识形态和传承上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以至于晚清三大帮会中的另两个:活跃于江淮下游的“青帮”、兴盛于长江中下游的“哥老会”,最终都愿意将自己的历史置于“洪门”之下。
洪门三十六誓
入洪门前与其他兄弟一同诵读,表示自己从今以後爱兄弟,不爱黄金。
1.自入洪门之后,尔父母即我之父母,尔兄弟姊妹即我之兄弟姊妹,尔妻我之嫂,尔子我之侄,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2.倘有父母兄弟,百年归寿,无钱埋葬,一遇白绫飞到,以求相助者,当即转知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如有诈作不知,五雷诛灭。
3.各省外洋洪家兄弟,不论士农工商,以及江湖之客到来,必要留住一宿两餐,如有诈作不知,以外人看待,死在万刀之下。
4.洪家兄弟,虽不相识,遇有挂外牌号,说起投机,而不相认,死在万刀之下。
5.洪家之事,父子兄弟,以及六亲四眷,一概不得讲说私传,如有将衫仔腰平与本底,私教私授,以及贪人钱财,死在万刀之下。
6.洪家兄弟,不得私做眼线,捉拿自己人,即有旧仇宿恨,当传齐众兄弟,判断曲直,决不得记恨在心,万一误会捉拿,应立即放走,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7.遇有兄弟困难,必要相助,钱银水脚,不拘多少,各尽其力,如有不加顾念,五雷诛灭。
8.如有捏造兄弟歪伦,谋害香主,行刺杀人者,死在万刀之下。
9.如有奸淫兄弟妻女姊妹者,五雷诛灭。
10.如有私自侵吞兄弟钱财杂物,或托带不交者,死在万刀之下。
11.如兄弟寄托妻子儿女,或重要事件,不尽心竭力者,五雷诛灭。
12.今晚加入洪门者,年庚八字,如有假报瞒骗,五雷诛灭。
13.今晚加入洪门之後,不得懊悔叹息,如有此心者,死在万刀之下。
14.如有暗助外人,或私劫兄弟财物者,五雷诛灭。
15.兄弟货物,不得强买争卖,如有恃强欺弱者,死在万刀之下。
16.兄弟钱财物件,须有借有还,如有存心吞没,五雷诛灭。
17.遇有抢劫,取错兄弟财物,立即送还,如有存心吞没,死在万刀之下。
18.倘自己被官捉获,身做身当,不得以私仇攀害兄弟,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19.遇有兄弟被害捉拿,或出外日久,所留下妻子儿女,无人倚靠,必须设法帮助,如有诈作不知,五雷诛灭。
20.遇有兄弟被人打骂,必须向前,有理相帮,无理相劝,如屡次被人欺侮者,即代传知众兄弟,商议办法,或各出钱财,代为争气,无钱出力,不得诈作不知,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21.各省外洋兄弟,如闻有其有官家缉拿,立时通知,俾早脱逃,如有诈作不知,死在万刀之下。
22.赌博场中,不得串同外人,骗吞兄弟钱财,如有明知故犯,死在万刀之下。
23.不得捏造是非,或增减言语,离间兄弟,如有违背,死在万刀之下。
24.不得私做香主,入洪门三年为服满,果系忠心义气,由香主传授文章,或前传後教,或三及第保举,以晋升为香主,如有私自行为,五雷诛灭。
25.自入洪门之後,兄弟间之前仇旧恨,须各消除,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26.遇有亲兄弟与洪家兄弟,相争或官讼,必须劝解,不得帮助一方,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27.兄弟据守之地,不得籍故侵犯,如有诈作不知,使受危害,五雷诛灭。
28.兄弟所得财物,不得眼红,或图分润,如心怀意念,五雷诛灭。
29.兄弟发财,不得洩漏机关,或存心不良,如有违背,死在万刀之下。
30.不得庇护外人,欺压洪家兄弟,如有违背,死在万刀之下。
31.不得以洪家兄弟众多,仗势欺人,更不得行凶称霸,须各安分守己,如有违背,死在万刀之下。
32.不得因借钱不遂,怀恨兄弟,如有违背,五雷诛灭。
33.如奸淫洪家兄弟之幼童少女,五雷诛灭。
34.不得收买洪家兄弟妻妾为室,亦不得与之通奸,如有明知故犯,死在万刀之下。
35.对外人须谨慎言语,不得乱讲洪家书句,及内中秘密,免被外人识破,招引是非,如有违背,死在万刀之下。
36.士农工商,各执一艺,既入洪门,必以忠心义气为先,交结四海兄弟,日後起义,须同心协力,杀灭清朝,早保汨主回复,以报五祖火烧之仇,如遇事三心两意,避不出力,死在万刀之下。
那么,洪门与郑氏台湾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依托台湾、经略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及其后人,与东南沿海的民间反清复明组织,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属性上的互补性,使得二者有结合在一起需要。不过这并代表说郑成功或者陈永华创立的天地会,只是说双方在当时的确有一定层面的合作。将郑成功及陈永华等有“明朝”正统出身的政治人物,引入社团的历史有助于抬高“洪门”的出身。
类似的案例也出现在日本。,在日本侵华战略中志愿打前站的民间社团组织“黑龙会” (成立于1901年),与日本政府/军队就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只不过在日本已经完成国内整合的情况下, “黑龙会”及其所代表的日本民间社团力量,政治目标比之中国的“洪门”要更为宏大,是帮助日本帝国夺取并消化中国东北地区罢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洪门所抢占的“反清复明”制高点,使之在整个华人社会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可以说,任何对现有体制、社会、法律不满,乃至仅仅是想垄断某一经济领域以谋利的人,都可以附会于这个出身高大上的组织,包括参照其既有的组织架构建立实际独立的帮派。
在西方人看来,洪门内部的组织形式颇有些民主、共和的意味。这是因为,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式社群不同的是,洪门组织在成员关系上要更为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洪门中人最引为自豪的信条之一。建立在这一信条之上而形成的组织架构,也就有了推选、议事等于看似与西方民主类似的形式。
用更具平等意识的“兄弟”形式,聚结更多个体的一理念并非洪门所独创,在上一个异族主政中原的朝代——元朝时期便已蔚然成风。随着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两书的流传,以及又一个异族统治期的到来,这一能够最大限度淡化个体原有身份、年龄、阶层背景等因素的统战形式,不仅在理论上有了可供参照、引用的“典籍”(包括关羽这个“偶像”),更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关帝庙
事实上,在宗教及至现代政党的发展史中,内部个体在身份上的平等,都是迅速获取群众基础的利器。比如伊斯兰教教义中,认定穆斯林皆兄弟的理念,就使其成为了扩张最为迅速的宗教,甚至以此理念在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南亚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又比如在20世纪初,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崩塌之际,国、共两党都选择了“同志”这个更据平等意味的称呼,来塑造党内的人际关系。
回到洪门的问题上来。既然已经说了洪门,那自然也就不免再提一下后来与之并立的“青帮”了。由于“青帮”的出现,洪门也经常被外界称之为“红帮”,以便与之对应并统称为“青红帮”。其实从洪门的组织原则及文字的本意来说,“洪门”之称会更为精准。这里所说的“门”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标准,一个帮派只要认可以“反清复明”(或者说“恢复华夏”)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即可跨进这个“门”里成为组织的一员。
反观青帮,在组织架构和原则上则要严格的多,也要“传统”的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青帮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以“兄弟”理念为基础,而是与父子相传类同的“师徒制”。每一个进入帮会的成员,都要找一个师傅拜入门下,并且位列相应的字辈。这点,相信对黄金荣、杜月笙等旧上海青帮名人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
比之师徒制更为模仿血缘纽带,突破传统宗社扩张瓶颈的做法,是收“义子”行为。在《三国演义》及《水浒传》这两个民间帮派圣典中也能找到例证。比如将关平设定为关羽的义子(实则可能是亲子)。这一做法的历史,要远早于结拜异姓兄弟的形式。类似唐朝李克用蓄养“十三太保”(12个是养子)以为爪牙、历代宦官收养子以为外援的做法不胜枚举。不过这种做法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局限性还是太大,最起码在做大帮派之时,不如师徒制门槛低。后者只需在强化 “师徒如父子”的信条,并在组织架构中注重长幼尊卑之感,便可收到如宗社组织一般的稳定度。
总的来说,以“师徒结构”凝结起来的组织,是对传统宗社组织的一种模仿和变通了,其横向扩张力度上不如“兄弟关系”统战而来的洪门。由此江湖上也有“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之说。不过凡事都是利弊共存,青帮覆盖范围虽远不如洪门,但却因金字塔型的结构,在组织上更为严密,也更有执行力。
青帮之所以做出了和洪帮皆然不同的选择,在于青帮诞生的地缘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与洪门靠“反清复明”政治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同的是,青帮的诞生缘起于一笔生意,一笔必须和清廷合作才能完成的生意。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朋友,除了熟知“天地会”(洪门)这个以清朝为时代背景的帮会组织外,一定对“漕帮”之名也不会陌生。这个依托南北粮食漕运发展起来的帮会,真实的原型其实就是青帮。随着南北运河的打通,以及长江下游农业的日趋成熟,南北漕运也逐渐连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18世纪20年代,从清朝政府手中获得漕运权的青帮也由此发迹。也可以说,这之后的漕帮,所指向的就是青帮。
漕运图
由于漕运经济在地域上的局限性,青帮并不需要像洪门那样海纳百川的能力。反之,却需要更高的组织性,以完成政府承包给他们的任务。这使得青帮在组织理念上,与洪门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另外,为了从政府手中获取漕运权,青帮必须撇清与洪门的关系,这从其帮名又被称作“清帮”就可以看出。理念及组织形式的不同,使得青帮并没有成为洪门的一份子,而是最终发展成与之鼎立的江湖第二大帮派。
然后青帮却又并非与洪帮无任何关联。一般认为,青帮创立者原出自洪门,因其与政府(清)的公开合作,而被看作是洪门的叛徒。从二者的定位来说,即使没有最初的渊源,洪门将有“红顶商帮”性质的青帮视为异类也属正常。不过在19世纪后期,这一观点同时得到了两派的背书。这是因为,随着海运的兴起(包括太平天国对江南的占领),漕运开始进入衰弱期。利益的受损无疑导致了青帮成员对清政府的不满,转而愿意在风起云涌的反清浪潮中,为自己扣上一顶“红”帽子。至于洪门中人的态度,江湖第二大帮会愿意来认自己为祖庭,自然也不是坏事。
从大历史背景来说,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及海洋重要性的提升,漕运在19世纪后期的衰弱、消亡实属必然。然而这并不代表“青帮”会就此消失,毕竟100多年的经营,使得青帮已然拥有了严密的组织架构及足够人力资源,其对“垄断”经济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物流的垄断),亦非其它帮会可比。如果有另一个可以拥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平台在侧,还是很有机会抢得先机的。
那么,这个能让青帮凤凰涅槃的新经济平台又会在哪里呢?结合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变革,答案呼之欲出。它就是身处漕运起点的长三角地区,同时又能为古老的中央之国对接海洋的“上海”。只不过,为适应新的形势,之前垄断漕运的行为演变成了“抢码头”。直至“码头”这个概念,由江河之滨扩张到了火车站、娱乐场所,乃至一切可能被帮派所影响的经济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家脑海中一提到青帮的概念,浮现在脑海中的总是黄金荣、杜月笙这些上海青帮大佬的形象,而很少有人能够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漕帮。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
好了,通过了解洪门、青帮所产生的地缘背景,大家应该了解了,这两个江湖帮会其实是代表了两种组织模式。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植根于中国民间,自下而上形成的。虽然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这些民间帮会架构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即使偶有象明朝这样,借助“明教”这样的民间社团组织登堂入室者,也会在建立传统官僚体系后,迅速与之划清界线。
不过时代的剧变,还是在南洋给予了我们一个观察民间帮会组织,抛开上层建筑影响,对接现代文明的窗口。下一节,我们就将具体解读西加里曼丹华人社群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