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作为未来世界最为倚仗的能源提供中心,能力强大而脆弱,日益成为不少疯子的网络攻击目标,到底是谁会攻击核电站,与全人类为敌?
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德国的一个核电站近期遭受到一次“颠覆性”的网络攻击。这是近几年来第四次有据可循的核电站的攻击事件。由于核电行业的特殊性,各国对于此类攻击事件往往是秘而不宣的,但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所说,“网络攻击核设施的问题不是一个虚构的风险,目前所知的一切仅冰山一角,需要国际各国严肃对待。”
耸人听闻的核电站攻击事件
最早通过网络来攻击核电站的事件发生在美国,2003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Davis Besse核电站曾被一种名为"监狱"的病毒袭击。这次袭击令该核电站的安全监控系统瘫痪了整整五小时。。。
o 2003年,美国俄亥俄州的Davis Besse核电站监控系统遭攻击
o 2006年,美国阿拉巴马州的Browns Ferry核电站3号机组受到网络攻击,导致3号机组被迫关闭
o 2008年,美国乔治亚州的Hatch核电厂2号机组发生自动停机事件
o 2010年,伊朗核电站遭受“震网”毁灭性打击
o 2013年,俄罗斯一座核电厂被病毒感染
o 2014年,日本Monju核电厂控制室被入侵,部分数据被泄露。
o 2014年,韩国水力核电厂计算机系统被入侵,内部资料外泄。
o 2016年4月,德国Gundremmingen核电站的计算机系统遭受网络攻击,核电站的操作员RWE为防不测,关闭了发电厂。
此后,此类事件就愈演愈烈,直至2010年的“震网”事件爆发,伊朗核电站核心组件离心机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网络攻击核电站的可怕后果。“震网”事件发生后,核电站遭受攻击的事件日益频繁,形式也更多种多样。
攻击核电站的黑手
在多种多样攻击核电站的事件背后,其攻击发起者也有所不同。
1.黑客个体炫技
早期针对核电站的攻击者以黑客个体为主,其动因多是出于冒险、炫技、挑战权威等。由于核电站的网络部署一般与互联网隔离,能突破物理隔离的限制发起攻击并得手的黑客会得到出奇的自我实现式的满足。他们的攻击目的在于享受突破种种防御的过程,对突破防御后,进行破坏的诉求较小。
2.大国暗战
不过自从2010年伊朗“震网”事件后,国家推手作为始作俑者,站上了核电站攻击者主角的舞台。
逆向后的病毒代码关系图
这个像龙卷风一样的代码关系图展示了攻击伊朗核电站的病毒庞大的代码群及代码间复杂的关系。令人惊叹的是,这只是主模块的代码!仅仅这一个模块就调用了大约 4400 多次字符串反混淆例程。这样的批量漏洞利用和代码开发量是黑客个体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由国家作为背景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精心架构和策划才能得以实现。
由国家发起的对核设施的攻击,强调对核设施的破坏程度,以伊朗为例,在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攻击中。伊朗全国近2/3的离心机瘫痪。导致其核能发展得到遏制,以至于到如今不得不放弃对原子弹的研究和开发,并与美国妥协。
近年来的韩国、日本等地的攻击事件,背后都闪动着国家黑客部队的影子。
3.恐怖分子
由于核电站设施与美国世贸大厦一样,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地标效应,近年来随着恐怖主义的泛滥,核设施也逐渐受到转战网络的恐怖分子们的关注,今年,德国核电站遭受的攻击,有很大可能就与此有关。
恐怖分子的攻击以散播恐怖为唯一诉求,制造最大化的眼球效应是他们的目的,所以他们对核电站的威胁显得日益严重。
最易受攻击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共有438座,其中美国、欧洲、俄罗斯、韩国等是核能开发大国,而中国和印度是未来核能利用发展最快的国家。
1.中东
目前来看,中东地区的核电站最易受各种势力的网络攻击,一方面以美国与以色列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发展核武器不可容忍,另一方面伊朗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必须掌握与以色列同等的军事技术,因此,在中东任何国家的核电站都可能遭遇威胁,尤其是网络战攻击的威胁,由于网络战的隐蔽性,即使全部破坏,技术弱的一方也无法追溯攻击者,这给西方发达国家的阴谋实现造成了便利。据揭秘,2006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当政时策划了代号为“奥运会”的针对伊朗核设施的网络攻击计划,开展不间断的破坏。
2.东亚三国
随着朝鲜核试验和东北亚地缘的升温,针对朝日韩三方的核电站破坏威胁日益扩大,早先韩国及日本核电站皆披露遭受网络攻击事宜,矛头也直指朝鲜,朝鲜宁边核设施亦是美国处之而后快的重点对象,因此,东北亚核设施将可能持续遭受威胁,各方利益纠缠不清的情况下,隐蔽的网络攻击破坏及威慑将是最有可能采取的手段。
3.美国
美国是最易受到攻击的国家之一,其一是其霸权主义得到世界各国的反感,其二,美国的核电站分布以五大湖地区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在911袭击事件以后,对核电站的空中打击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在各个核电站加强了武装警卫巡逻,并部署了更多的电子监控系统,然而增加的电子设备对黑客来说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入侵的通路,另外,美国电网部署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智能电网发展缺乏安全标准化的管理,也会使入侵发电机构的可行性增加。恐怖分子将是美国核电站的主要威胁来源。
4.欧洲
老欧洲是核能利用的发达地区,法、德、英、意等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时就大量兴建核电站,而如今随着中东难民的渗透,伊斯兰文化与天主教文化的历史冲突加剧,民族矛盾凸显,恐怖主义滋生,法国已经连续多次发生恐袭,并且有一次组织未遂的袭击就是网络渗透进入核电站进行破坏,德国此次遭受的攻击也极有可能是恐怖分子的所为。其核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核电站网络保障
自2010年起,我国加快了核电站等清洁能源的建设,有51座核电站正筹备建设中,我国的核电站建设在注重核安全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网络安全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1.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存在一些自身性问题,一些基础设施中的关键设备自主可控能力缺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都是在核电站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注意的,以自主可控部件作为设施的关键部件,有助于促进本国的关键技术研发,也可避免境外势力对设备底层后门的利用。
2.加强工控安全体系
我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由于长期运行,持续性要求高,积压了各种漏洞及问题,无法解决,给网络造成较大的安全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在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完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尤其加强物理访问及边界防护强度,以防攻击者通过间谍行为或摆渡攻击突破防御。
3.完善威胁发现机制
针对核设施的网络攻击往往攻击结构复杂,潜伏周期长,攻击关联性强,这就要求在防护体系内具备强大的威胁发现能力,及时发现新型攻击形态,快速追根溯源,并及时触发应急响应机制,才能范防御未然。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核事故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核电已经发展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共出现了三次重大核事故。这三次重大核事故出现在不同时期,也分布在不同地区,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其危害却难以从人类的记忆中抹去,但愿地球上不再发生类似的灾难。
1.三哩岛核事故
三哩岛核事故是核电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堆芯熔化的重大核事故,它是由一系列人为操作失误和机械故障的不断叠加造成的。但三哩岛核事故的后果并不是特别严重,既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放射性泄漏。然而,作为历史上第一次核事故,各国媒体大肆报道,加深了民众对核能的恐慌,也激发了西方反核潮流,反核开始成为了环保人士的工作内容之一。
三哩岛核事故堆芯熔化示意图
三哩岛核事故的媒体报道
事故过程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东南方向16公里处的三哩岛核电站二号机组(TMI-2)正常运行,三名工作人员正在清洗汽轮机的凝结水系统。在清洗凝结水系统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汽轮机停机。汽轮机停机导致了二回路冷却能力下降,反应堆内温度和压力不断上升。这时,核电站的控制系统自动启动泄压阀,并自动实现紧急停堆。至此,上述的一切只是一件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反应堆紧急停堆事件,还不属于事故。
但是,泄压阀由于机械故障,自动开启后无法自动关闭,反应堆内的冷却剂不断向外泄漏,水位不断下降。对于这种情况,核电站的专设安全系统也早有准备,高压安注自动启动。高押安注是通过其他系统给反应堆额外注水,以确保反应堆得到有效冷却。至此,事件已经发展成为事故了,当还属于设计基准事故,即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事故。
但是,荒唐的事情发生了。在高压安注系统启动之后,反应堆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警报,操作人员错误地解读警报信息,人为把高压安注的水泵关闭了。这就导致了注入反应堆里的水流量小于从泄压阀泄漏出去的水流量,也就是说反应堆内的水位在不断减少。当堆内的冷却剂减少到不足以覆盖堆芯之后,燃料棒温度不断升高,直至最后发生堆芯熔化。
事故后果
三哩岛核事故是核电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堆芯熔化的核事故。它是由一系列人因事故和机械故障的不断叠加造成的,但它的后果并不是特别严重。整个事故期间,有3名工作人员受到了40毫西弗剂量(工作人员每年可以接受50毫西弗的剂量)的辐照,1名工人的前臂皮肤受到了500mSv的辐照,1名工人的手指因进行反应堆冷却剂取样操作而受到1500mSv的辐照。整个事故中,无人员受伤和死亡。核电站周围15英里内大约有14.4万人撤离(大部分人是自动撤离),但不到一月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回到了原住地。
三哩岛核事故的事故后果影响能够控制得如此之小,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设计了安全壳。安全壳是一个墙厚达到1米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它的坚固程度可以承受飞机的撞击。在三哩岛核电站内部发生堆芯熔化之后,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全成功地控制在了安全壳以内,从而保护了周围公众不受核辐射的影响。
三哩岛核事故让核电站的设计人员认识到了堆芯熔化是可能发生的,在此之前大部分设计人员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设计了足够多的保护措施。在三哩岛事故之后,设计人员在防止堆芯熔化事故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设计研究工作,有效提高了新建反应堆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核电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核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工业事故。它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设计缺陷,但最主要的还是人为因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技术在事故之后被逐步淘汰,目前已全部淘汰,现有的核电站是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故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现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的石棺
事故过程
1986年4月25日,距离乌克兰首府基辅130公里,距离切尔诺贝利18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正在进行一次安全试验。26日1时,工作人员为了达到试验计划的功率,将保证反应堆安全的控制棒提出,所提升的控制棒已经超出了运行规程的限制。尽管如此,试验仍继续进行。为了避免反应堆自动停堆,工作人员还切除了部分事故保护系统。
试验开始后不久,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冷却剂温度上升,出现闪蒸现象(即突然蒸发成水蒸气)。冷却剂闪蒸之后,反应堆内空泡增加,具有正空泡系数的石墨沸水堆功率急剧上升(据说是4s内增大了100倍)。所谓的正空泡系数表示的是堆内空泡越多,反应堆功率越大,这也就是这种反应堆的设计缺陷,现在法规要求反应堆的空泡系数必须为负值。这时,工作人员希望把控制棒插到堆芯里,但是由于堆芯功率暴涨,温度急剧上升,导致了控制棒管道变形,控制棒无法插入堆芯。至此,反应堆已经进入了失控状态。
反应堆进入失控状态,堆芯功率迅速增加,燃料棒开始熔化,堆内蒸汽压力瞬间暴涨,最后导致了一场蒸汽爆炸。蒸汽爆炸破坏了反应堆的顶盖,并把反应堆厂房屋顶炸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设计安全壳,当时对于安全壳的必要性还存在争议,美国人认为需要,苏联人认为不需要。所以,反应堆厂房被炸毁意味着所有放射性全部释放到环境中,这就形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这个过程说起来不短,但实际上整个过程只有8分钟,工作人员根本还没有时间进行抢救。
反应堆内的蒸汽爆炸导致厂房损坏,放射性物质直冲云霄,四处飞溅。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从反应堆内溅射出来的高温核燃料和石墨与氧气接触,引起了石墨火。火花随着放射性物质溅落到核电站的各个厂房,引起了30多处的大火。即是放射性物质释放,又是大火灾,人类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就这样发生了。
抢险过程
事故发生后,苏联立即调动60万的抢救大军,分空、陆和地三路封锁核电站的辐射源。抢险的第一步,是终止反应堆内的裂变反应。但是反应堆处于炎炎大火之中,抢险人员根本无法靠近。于是,苏联政府调动了最顶尖的飞行员,驾驶直升机运送士兵,从空中投下沙包和硼酸。沙包用来熄灭火焰,硼酸用来终止裂变反应。在投了2000吨的硼酸和沙包之后,反应堆内的裂变反应终于停止了。但是,这样的抢救方式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当时在反应堆上方的辐射值已远远超过致命辐射值的,飞行员和士兵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反应堆上方徒手空投沙包,必然受到了大量的辐射。据报道,在任务完成不久之后,很多士兵就出现了呕吐现象,随后就逐渐有人死亡。
空中任务只是把大火熄灭,把裂变反应终止,但事故还没有停止。反应堆内的熔化燃料形成了温度极高的熔融物。这些熔融物把地面上的水泥板烧裂,并继续往下侵蚀。而地底下是供应全国的地下水,一旦地下水受到核污染,后果就更加不可控制了。于是,苏联政府派出了一万名旷工和共青团员开始挖地道,他们的任务是挖出一条隧道通到反应堆底部,用水泥把下面填满,以阻止熔融物往下侵蚀。同样的,这些挖隧道的人员也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同样受到了难以计量的辐射剂量。可想而知,其代价同样也是惨重的。
但更为难以想象的事情还在地面上。反应堆中带有放射性的石墨块被炸得到处都是,这些放射性石墨块必须扔回到反应堆里,以减少放射性的释放。这些工作本来应该是由机器人完成的,但由于现场辐射太高,机器人没过多久就报废了。苏联政府只好派出士兵来完成这个任务。3400多名士兵每45秒换一人,轮番冲上厂房屋顶将石墨扔回反应堆,每人只能铲两铲。当然,这些士兵也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
最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终于被一个由水泥浇筑而成的盖子封锁住了。这就像给核电站造一个水泥的棺材一样永久地将其封住,这个水泥盖子也被称为“石棺”。
事故后果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抢救现场极为惨烈,而事故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惨重。据当时苏联科学界估计,烈火中有5~30%的放射性物质化为烟尘随着空气扩散到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事故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400倍,直接受辐射尘污染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自1986年2000年间,大约有35万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地居民被迫迁出受辐射污染的家园。
当然,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原子弹爆炸直接比较并不适合。与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致命辐射相比,核事故产生的辐射强度要小得多,释放速度也慢得多,对人体的伤害远没有原子弹那么强烈。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抢救现场,约有200多人因为受到高剂量辐射送往医院急救,其中134人患上了急性放射性综合症,有28人因此而死亡。在事故发生后4年,参加第一线抢险的60万军民中,大约有5000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去世,其中多少死亡与抢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直接关系现在还说不清楚。虽说这个死亡人数不到抢险人员的1%,但这样付出依然是非常惨重的。2006年,也就是事故发生后20年,法国《世界报》报道,当时60万抢险人员,已有10%去世,另有16.5万人成为不同程度的残疾人。
死亡人数的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长期影响的死亡人数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受到辐射影响的人口很多,直接被迫迁出距离核电站30公里内的人口大约是35万,在30公里外的数百万人口,虽然无需搬迁,但也是长期生活在核污染区内。这些长期生活在核污染区内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多少影响,便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为了评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相关部门联合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组织组成了一个叫切尔诺贝利论坛(Chernobyl Forum)的机构。该机构组织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撰写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报告,该报告(2006年版本)估计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是9000人。
然而,这份报告的结论受到了很多反核团体的质疑。绿色和平组织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因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新增的癌症个案总数为27万宗,其中9.3万宗是极为可能致命的。同年,欧洲新兴的环保政党——绿党为了回应切尔诺贝利论坛的报告,集合了一批环保反核的科学家,发表题为《切尔诺贝利的另一报告》的报告。该报告预测因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新增的癌症死亡人数在3万到6万之间,是切尔诺贝利论坛报告预测的7到15倍。
2011年2月28日,就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前不久,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发表最新的切尔诺贝利报告,报告内容基本上与切尔诺贝利论坛的报告一致。该报告指出,在134名患上急性放射性综合症的抢险人员中,有28人立即死亡;随后死亡的19人与辐射无关;余下的87名幸存者有一些健康不佳状况(包括2宗白血病及2宗癌症),但都还活着。至于其他数十万的抢险人员,除了可以确定的白血病和白内障发病率高于正常外,没有证据显示辐射对他们的健康有其他负面影响。核事故发生后切尔诺贝利附近居民中新增了6800多宗甲状腺癌,其中有部分是与辐射无关的。在这6800多宗甲状腺癌中,到2005年为止,有15宗死亡。而如果当时前苏联能够积极禁止居民饮用受放射性碘-131污染的牛奶,这些甲状腺癌个案相信是不会发生了。综上所述,目前能够确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数是62名。该报告的最后结论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后果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劝喻受影响的百姓不要过于恐惧。
对于报告的可信度,英国著名环保作家蒙比奥特(George Monbiot)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ECAR)的性质有如联合国的另一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他们的报告都是由各国该专业的顶尖科学家参考上千份科学文献,经过仔细论证而作出的结论,既然环保人士认可IPCC的全球变暖报告,便没有理由对UNSECAR同样严谨的论证报告表示怀疑。
3.福岛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了多年,但当时电视上可怕的画面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9级地震加15米海啸,这是核电站有史以来遇到最为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下,我们本来有很大的希望可以安全地渡过,但很可惜,我们没能做到。
福岛核事故现场
事故过程
2011年3月11日14时16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地震。位于东京东北270公里处的福岛核电站检测到了地震信号,自动启动紧急停堆系统。大约30分钟后,反应堆都实现了自动停堆,进入次临界状态。至此,核电站处于安全状态,这也说明核电站成功抵抗住了9级地震的冲击。
停堆之后的反应堆还需要不断地供冷却水来冷却堆芯的余热,这样才能确保反应堆的绝对安全。14点47分,大约停堆1个小之后,地震震毁了输电塔,核电站失去了外部电源,用于冷却堆芯余热的水泵停了。这时,启动应急柴油机启动,供电给水泵进行冷却堆芯余热。
15点37分,即应急柴油机启动50分钟后,核电站遭到海啸袭击,高达15米的海啸把两台应急柴油机淹没,核电站的最后一道防线失效了。在应急柴油机失效之后,核电站场内还配有紧急备用电池(UPS),UPS可以供应8个小时的电力。在这8小时的时间里,抢险人员的任务就是找到外来紧急电源来供给冷却堆芯余热使用。但是,很遗憾,东京电力公司的抢险人员没能完成这个任务。等到UPS电源用完之后,堆内的水慢慢被烧成水蒸气,然后就是燃料棒熔化,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
反应堆燃料棒的包壳是一种锆合金,这种合金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会产生氢气。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内便发生了这种锆-水反应,产生大量氢气。当工作人员通过释放蒸汽来减少反应堆内的压力时,锆-水反应产生的蒸汽也随着水蒸气跑到厂房。
氢气不断在厂房里汇集,到了一定浓度,便产生了氢气爆炸。福岛核电站是二十世纪70年代建造的核电站,它的厂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安全壳,其建造标准远低于安全壳的要求。在这次氢气爆炸中,反应堆厂房被直接炸毁,这便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爆炸画面。福岛核事故的爆炸和切尔诺贝利的爆炸是有本质区别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爆炸是堆芯内部的蒸汽爆炸,放射性物质随着爆炸飞溅出来,而福岛核事故的爆炸是厂房内的氢气爆炸,就跟普通的煤气爆炸一样,危险程度并不是太很高。但氢气爆炸炸毁了反应堆厂房,使得厂房内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了环境中,造成了放射性泄漏事故,这便是这次爆炸带来的严重后果。
抢险过程
从3月11日16时36分,东电公司确认备用柴油机被海水淹没,反应堆堆芯冷却系统失去控制,到3月12日15时36分,反应堆厂房发生氢气爆炸,这期间经历了整整23个小时。在这23个小时的事故抢救时间里,抢险人员居然没能找到一个外部的应急电源,而是让反应堆慢慢地把水烧干,最后造成堆芯熔化,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抢救如此地不及时,其中的原因,相信只有东电公司能够说得清楚。或许是现场的条件恶劣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现象,比如交通、通信毁坏的程度,或许就是负责事故处理的人员应急能力不足,或许就是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处理事故机制上存在大问题。据日本媒体报道,东电公司在事故发生后,并没有上报到首相菅直人,而作为首相的菅直人,居然说是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福岛核事故的。
对于事故的处理方法,很多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最简单的方法就把周围的海水直接灌到反应堆内冷却堆芯余热,但这样反应堆就会受到海水的污染,需要报废。起初,东电公司并不愿意这么干,因为一个反应堆就是上百元人民币的投资,他们可能还存在保存反应堆的侥幸心理,但是最后还是只能这么做了,但那时反应堆已经熔化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空运备用柴油机,或者直接把军舰开过来,用军舰上的大型发电机给水泵供电。当然,东电公司都没上报菅直人,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用军事设备来抢险。
总之,根据公开资料的报道,并没能看出东电公司的抢险人员在反应堆熔化之前采取了哪些关键的抢救措施。毫无疑问,这其中是有管理责任的。
事故后果
福岛核事故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事故中没有人员因为核辐射而死亡。在如此严重的核事故中,能够做到无人员伤亡,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核电站的安全程度。在受辐射的人员中,按照今年1月份东电公司的统计,累积辐射剂量超过5毫西弗的人数约1.5万人,累积辐射剂量超过50毫西弗的约1751人,累积辐射剂量超过100毫西弗的约173人。
1毫西弗是普通人一年内允许接受的辐射量,5毫西弗相当于接受一次CT检查的辐射量,50毫西弗是辐射相关工作人员一年内允许接受的辐射量,100毫西弗以下不会出现明显的组织损伤,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允许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是250毫西弗。 然而,福岛核事故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心理伤害远大与核辐射造成的伤害。此次事故的撤离距离是20公里,20公里到30公里内的居民被要求室内避难,总撤离人数超过15万人。大批人员需要远离自己的家园,并不时地被告知不能长时间在室外停留,不能喝当地的牛奶,不能吃当地的蔬菜等等,这对当地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小孩子。据报道,目前还有13万人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中,有些小孩每天醒来还会问今天有没有辐射这样的问题。
目前,福岛核电站内还有大量核污染水需要处理。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将这些废水排入到大海中,通过海水的流动来稀释污染水。这种做法,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反响都很激烈。最后究竟如何处理这些核污染的废水,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
人类历史上每项技术的发展,都会伴随着收益和风险。正如我们不会因为飞机有可能出事故就不乘坐飞机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因为核电站有可能出事故就放弃核电。然而,在核事故面前,人类的力量依然非常渺小。直面核事故,敬畏核安全!希望世界各国能够共同携手,让核事故不在发生。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新锐丨大咖丨视频丨白帽丨在看
回复关键词获得关于安在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