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妈妈
丁香妈妈是丁香医生旗下的母婴科普平台。医学硕士二宝妈,每天分享科学靠谱的育儿知识。科学育儿,更是轻松育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宝宝脚底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妈妈

以为是好心,其实会偷偷破坏孩子专注力的 4 种行为

丁香妈妈  · 公众号  · 育儿  · 2025-02-16 20:55

正文



专注力,是孩子成长非常关键的能力,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很大。爸爸妈妈们也特别注重宝宝专注力的保护和培养。


可我们的一些关心、帮助,有时却会「好心办坏事」,悄悄破坏孩子专注力。


今天我们总结了 4 种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孩子专注力的行为,帮大家一起避坑。





给孩子提供太多玩具



你们家的玩具是否堆积如山?


积木、拼图、乐高、毛绒玩偶、小车等等遍布家中,甚至把整个房间变成「玩具乐园」。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看起来,我们确实是为孩子好,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环境。


但孩子注意力却是一种有限资源,玩具太多可能会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注意力资源理论(Attention Resource Model)指出:



人类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必须被合理分配。


如果周围的刺激太多(比如玩具太多),孩子的大脑会感到「信息过载」,注意力被分散,反而难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



我们不妨回忆下:当宝贝们面对过多的玩具时,是不是不停地切换注意力,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又试试那个,很难深入探索某一个玩具。


而且,太多玩具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单一玩具的深度学习,还可能对「执行功能」(比如工作记忆、认知控制等)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削弱他们专注力的培养。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018 年,Dauch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如果孩子只有少量的玩具,他们会更专心、更深入地玩耍;但如果玩具太多,他们会频繁更换玩具,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表明,玩具少反而可能会让孩子玩得更好、更专注


那很多爸爸妈妈心想,这可咋办,家里已经有不少玩具了?



●每次限制拿出的玩具数量,保护孩子专注力


我们只需要把玩具收纳起来,定期轮换玩。


每次玩的时候,限制孩子拿出来玩具数量(1~3 种 )。


这样就可以既不伤害孩子专注力,也能很好刺激他们发育成长。





孩子玩玩具时

总忍不住指导孩子玩



当孩子在玩拼图、搭积木、变形金刚时,你是否会忍不住插手指导:



宝宝你应该先搭这个;

不要这样玩,这样不对;

来,爸爸 / 妈妈教你......



我们总是想让孩子玩得更好、更正确,尝试通过自己的指导去优化孩子的游戏体验。


但其实我们的这些「好心帮助」,不仅不会让孩子玩得好,可能还会破坏孩子专注力。


内在动机和自主性是专注力的核心。


孩子玩玩具时的专注力,往往来源于他们的内在动机,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性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因素。


大白话说就是:当孩子能够自由选择如何玩、如何创造时,他们会更专注、更有动力,而不是被外部规则束缚。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家长频繁干预或指导时,孩子会感到自己的行为被「控制」,失去对游戏的掌控感。


这种干预可能将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即孩子开始为了取悦家长、完成任务或遵守规则而玩,而不再享受玩耍的过程。


这不仅会削弱孩子的专注力,还可能让他们对活动本身失去兴趣。


当孩子玩玩具时候,我们尽量观察而非干预。



●孩子玩耍时,不打扰,保持旁观,更利于他们专注力


当孩子玩耍、做游戏时,我们保持旁观,不要主动打扰。


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只有在他们明确需要帮助或请求时再提供指导。





孩子说话时

不等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



当孩子试图表达想法或者讲述一件事情时,你是否会忍不住打断问,有的朋友甚至直接替孩子把话说完。



宝宝想说是这个吧?

下次你可以这样说****

这个的发音是这样的:****,不是 ***(然后开始教上孩子)



你是否觉得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表达?


不等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可能并不利于学习表达,甚至会让孩子难以专注。


专注力是一种需要时间积累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在说话、表达时,他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把脑海中的想法组织成语言,并把这些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专注的过程,涉及到回忆信息、理清思路、再把这些转化为连贯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完全沉浸其中,他们的大脑会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对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成长十分重要。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是,如果家长随意打断,就像「拉了一下刹车」,孩子的思路会被中断。


重新进入表述时候,会需要花额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如果我们习惯这样打断孩子说话,会让孩子的专注力一次次「重启」。


这种反复不仅会让孩子难以专注,还可能让他们感到挫败甚至沮丧。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话不重要,逐渐失去表达的兴趣,甚至不再愿意主动开口说话。


孩子学习沟通、表达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需要我们给到足够耐心和等待:



●不打断孩子说话,等他们说完后,再引导,既保护孩子专注力,又学习表达


在孩子说话时候,我们可以看着他,让他理解怎么是认真听他人说话。认真听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在他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不要着急打断,补充。


我们可以等孩子彻底说完了,帮他总结,对表达不畅地方提问,引导他们怎么清楚表达。


这样既能帮助孩子梳理思路,增加表达的清晰度,又不会打乱他们的表达节奏,让孩子在独立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想提升孩子专注力

过早进行专注力训练



你是否早早就给孩子安排了一些专注力训练,例如让他们长时间地绘画、拼图,甚至报名专注力课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一通「好心」后却发现,孩子专注力甚至不如之前了。


他们从开始勉强完成练习,到变得烦躁、抗拒,甚至连原本能专注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了。


专注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并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专注力是随着大脑发育逐步提升的,尤其是负责注意力控制、计划和执行功能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需要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早期才会完全成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专注时间有自然的上限,例如:



● 2~3 岁:5~10 分钟

● 4~5 岁:10~15 分钟

● 6~7 岁:15~20 分钟

● 8~10 岁:20~25 分钟



如果我们专注力训练的时长或难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他们的大脑会感到疲惫,注意力难以持续,最终表现出烦躁、走神,甚至直接放弃任务。


对于专注力培养,我们家长更多地是保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活动中,自然培养专注力


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的专注力会在自由探索中自然发展。


这种自然的专注力是建立在兴趣和自主选择上的。


比如,孩子在喜欢搭积木、画画时,通常他们会自发地沉浸其中,发展专注力。


这样我们既顺应了孩子的兴趣,还轻松地让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自然延长专注时间,而不是生硬的训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