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懂经济
让连接发生,提供金融知识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CathyOM ... ·  昨天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1.19星期日 ·  3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董明珠被停职审查?格力紧急声明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懂经济

央行动态 | 再贷款增长助推央行4月扩表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调整

看懂经济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18 07:47

正文

1.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成立 金融监管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

第一黄金网


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已于近日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并将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实践,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在文中中称,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金融安全带来了新挑战。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将组织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影响,切实做好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将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首次就金融科技正式对外提出RegTech的表述。那么监管科技RegTech到底是何方神圣?


RegTech初期是指金融机构利用新技术来更有效地解决监管合规问题,旨在减少不断上升的合规费用(如法定报告、反洗钱和欺诈措施、用户风险等法律需求产生的费用)。


金融机构自身使用RegTech可以大幅提高合规效率。随着机器学习(ML)与人工智能(AI)的发展,RegTech可以利用ML和AI技术为金融机构的决策、降低成本以及合规问题等方面,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AI将替代目前由人工手动执行的昂贵功能,帮助银行开展对反洗钱或员工不当行为的检测。


而当金融机构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采用RegTech时,如果监管机构不采用RegTech,将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当金融机构通过ML和AI来处理和分析金融大数据产生的信息与风险时,监管者将知之甚少。随着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应对将变得更加迟缓,不利于金融的稳定。


二是更高级的监管套利。当金融机构通过ML和AI用来规避不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带来的罚款时,也能用于寻找监管体系的漏洞,并以此谋取监管套利,这将使人工监管的有效性将降低。


三是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的决策对数据更敏感,经济不好时“跑”得更快,顺周期性行为将可能进一步强化。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RegTech主要技术工具为现代金融监管解决了很多难题,包括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提供更高水平的全局优化计算以及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


尤其是当FinTech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金融业风险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系统性更强,同时还具有脱离金融媒介以及技术性风险高筑的背景之下,利用人工智能加强监管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当局普遍选择的改革方向。


“央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员会,是顺应全球各国央行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趋势,进行监管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一名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说到。


截至目前,除了央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员会以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原有的互联网金融专委会也拟更名为金融科技专委会;同时中国基金业协会也在成立专门的金融科技专委会,以应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


2.日本央行:离通胀目标仍很遥远 将继续坚定地实施宽松政策

第一黄金网


周三(5月17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就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面进行讲话。他表示,今日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面属于常规会面的一部分,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讨论了全球经济形势及日本央行政策问题。与此同时,他指出,日本央行将继续坚定地实施宽松政策。


他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没有就货币政策提出特别要求,他也告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本央行将继续坚定地实施宽松政策。他还表示,日本央行目前不会退出宽松政策,但当合适的时间到来时,他“相当肯定”日本央行可以顺利地退出其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措施。


黑田东彦表示,日本可以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吸取经验,但他同时称,“美国是美国,日本是日本,在当前阶段,我们还不打算退出。” 他表示,美国、日本的货币政策都是为各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量身定做”的,因此美日货币政策不同是自然且合适的。


对于日本经济,黑田东彦称,日本经济正在稳步复苏,但离2%的通胀目标还很遥远;日本的通胀率仍然非常低,日本央行还有更多货币政策空间来取得2%的通货膨胀目标。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如果现在情况继续,日本将接近摆脱紧缩;将继续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复苏。


路透调查结果显示,33位受访分析师中有27位认为,日本央行下一步行动将是开始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4月调查时38位分析师中有30位持此观点;26位受访分析师中有4位认为日本央行将在2017年稍晚收紧政策,另有12位认为是在2018年,剩余10位认为将在2019年或更晚。


3.高盛:未来经济前景恶化 美联储将提前至9月缩表

华尔街见闻


连续两个月美国CPI数据不佳,让最坚信美联储加息的高盛也开始产生了一些怀疑。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表示:“尽管过去两个月里核心通胀突然变得疲软,我们仍然预期在6月和9月美联储会加息,随后12月份美联储会宣布缩表,而联邦基金利率路径会高于2018年远期。”

  

Hatzius表示,虽然高盛并不会对这些预期做出任何改变,因为在令人意外的负通胀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也令人意外地收紧,但“我们的近期利率观点的风险有所增长……我们已经下调了六月加息的概率至80%,此前是90%,并且对九月加息的信心减少。如果前景出现显著恶化,委员会可能会延迟未来的加息步骤。”

  

这意味着,“即使未来经济出现略微下滑,也可能会推动美联储提前发布缩表声明至9月份,而将今年第三次加息推迟至12月份。”

  

最新的核心通胀率是多少?

  

Jan Hatzius(JH):周五的CPI报告是再度令人意外地出现下跌。核心CPI通胀率同比下降0.33%,从2月的2.22%跌至4月的1.89%。这些数据的疲软并不会全部影响到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但我们已经下调了四季度预期至1.8%,从两个月前的2.2%下调。

  

你是否因为这次2017年货币政策预期?

  

JH:我们的预期仍是6月加息一次、九月加息一次,而12月份会宣布缩减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会不会因为通胀数据疲软而减少加息次数?

  

JH:不会,因为通胀突然下行的同时,劳动力市场突然收紧。失业率在过去两个月里下降了0.3%,并且已经较FOMC的年终预期终值4.5%少了0.1%。我们已经将2017年失业率预期下调了0.1%,将2018年失业率下调了0.2%。

  

你有没有改变6月加息一次的预期?

  

JH:是的,我们下调了6月加息概率至80%。但美联储在6月加息一次仍然是最有可能的结果,部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太多证据显示,更多鸽派官员在施压委员会要求改变加息策略。

  

你对九月加息有多少信心?

  

JH:我们现在对九月加息的信心略微减少。如果前景显著恶化,美联储可能仅仅会延迟加息。即使没有出现恶化,但九月加息也不是一定的事情。我们现在认为美联储更可能会提前到九月份宣布缩表,并延迟第三次加息至12月份。

  

未来哪些是值得关注的?

  

JH:5月24日发布的5月FOMC会议纪要是下一步关键信息。我们预期有关联邦基金利率前景的讨论会和3月点阵图一致。


4.再贷款增长助推央行4月扩表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调整

21世纪经济报道


央行4月扩表

  

在经历2月、3月的缩表后,中国央行4月的资产负债表重新迎来扩张。其间,因为美联储的缩表讨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但是因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与美联储并不一致,中国央行缩(扩)表并不意味着银根收缩(扩张)。

  

银根也即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及再贷款的上升,基础货币的供应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甚至有研究者建议,央行后续还有必要从公开市场上渐进地增持国债,充实资产端的国家信用。此外,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将对商业银行及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联储考虑“缩表”引发热议的背后,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备受关注。

  

日前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表明中国央行在4月扩表。扩表主要原因在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增长,该科目由逆回购、MLF等工具产生,也被市场称为“再贷款”。

  

4月扩表前,2、3月份央行均为“缩表”。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释疑称,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财政支出加快是3月份缩表的重要原因,并表示“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

  

同时,截至4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连续18个月下滑,虽然降幅收窄,但是随着下半年美联储议息会议临近,外汇占款或将再度面临压力;与此同时再贷款规模不断扩张。因此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均认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由外汇占款变为再贷款。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不仅是“外汇占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发生变化,随着6000亿特别国债将在今年8月到期,“对政府债权”一项将相应减少6000亿规模。

  

扩表来源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4月份央行总资产为34.13万亿元,相比3月末上升3943.17亿元。

  

扩表主要源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一项增长3849.72亿元,该科目表现为央行通过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OMO)、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工具提供的基础货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扩表结构来看,4月份PSL增加839亿元、MLF增加440亿元、SLF减少597.24亿元,余额分别达到22997亿元、41083亿元、102.72亿元。

  

此外据wind数据显示,4月OMO新增规模约为2100亿元,余额5000亿。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扩张、“外汇占款”收缩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截至2017年4月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1.58万亿元,环比减少419.98亿元,连续18个月下降;同时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从高峰时的超过80%,降至目前的63.23%,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则从3%左右升至目前24.78%。

  

报告称,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发生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使用逆回购和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报告表示在期限品种搭配上,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将以7天期为主,MLF操作将以1年期为主。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变化后会带来两个大的改变。一是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更具主动性。二是会改变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之前有大量外占成本非常低,但是现在负债端压力增大,银行想扩充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必须融入高成本资金,从而抬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称。

  

在4月份之前,中国央行“缩表”引起部分市场人士的关注,不少人士将中国央行缩表与美联储缩表、“去杠杆”等进行联系。


“流动性总量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基础货币,缩(扩)表是央行决定基础货币;另外从基础货币到广义货币部分是靠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推动。”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因此他认为,如果要收缩流动性、金融去杠杆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央行缩表、第二让商业银行去杠杆,但两件事的操作最好是错峰。“所以如果监管很严格,央行缩表的速度就需要放慢一点。”

  

闫玲认为,外汇占款、合意流动性的变动都会成为缩表与否的影响因素,因此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并不好判断。“不过从此前的表现来看,美联储扩表近5倍时,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并不那么明显,因此未来美联储缩表,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央行持续缩表,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多。”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总的来看,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

  

人民大学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熊园称,在“去杠杆、防风险、抑泡沫”的主基调下,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总体将体现为稳健中性且边际趋紧,因此我国不太可能采取降准来对冲外占下降,央行大概率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即央行其实可能会“扩表”。

  

6000亿特别国债将于8月到期

  

除了外汇占款外,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另一个科目也将发生变化,这个科目是“对政府债权”。

  

目前中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1.53万亿元,主要来自于2007年财政部为换取外汇储备成立中投公司所发行的特别国债,占总资产的4.48%。

  

中金梁红团队认为,该比例不算大,央行还可以增加对国内政府债券的现券购买和长期持有。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中国央行持有国债规模比较小,主要是担心“财政赤字货币化”,其次是中国债券市场容量偏小、流动性较差,央行买卖可能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存量特别国债将于今年开始陆续到期。

  

资料显示,2007年8月、12月,央行两次分别从中国农业银行买入特别国债6000亿元、75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分别为10年、15年,这也意味着8月份将有6000亿特别国债到期。

  

“如果特别国债到期偿付确实会减少流动资金,一种方法就是购买新的国债来替代,等量替代就能保持流动性供给不变;另外一个就是进行逆回购、MLF、PSL等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流动性。”邵宇称。

  

“我们认为,财政部和央行首先需要平稳地实现这部分特别国债的转期——比如,财政部发行新债,央行从公开市场上予以回收。进一步,我们认为,央行后续还有必要从公开市场上渐进地增持国债和地方债,充实资产端的国家信用。” 中金梁红团队称。

  

温彬认为,目前央行主要通过MLF、PSL补充流动性,不过从更长期来看,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持有作为基础货币补充、投放方式,未来应该是一个方向,也是外汇占款收缩以后,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需要。


5.欧元区4月CPI逼近2%大关,然欧银减码仍遥遥无期

汇通网


欧盟统计局周三(5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CPI年率终值上升1.9%,已经很接近欧洲央行2.0%的通胀目标,但欧洲央行近期的表态显示,其仍不大可能采取行动来缩小刺激措施。

汇通网援引彭博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未季调CPI年率终值上升1.9%,升幅持平于预期值,前值从上升1.9%修正为上升1.5%;4月未季调核心CPI年率终值上升1.2%,升幅与预期值和前值也一致。

欧元区4月CPI月率上升0.4%,持平于预期值,但不及前值0.8%;欧元区4月核心CPI月率上升0.4%,升幅高于前值1.4%。

虽然欧元区4月未季调CPI年率终值已经很接近欧洲央行的目标,但欧洲央行内部目前似乎并不太愿意立刻移除刺激政策。本月早些时候,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曾经表示“很明显,欧元区在改善,我们的货币政策利大于弊,欧洲央行措施非常有效;但当前就宣布货币政策成功为时尚早”。

执委普雷特数日前也曾表示,在移除刺激上必须谨慎;经济增长越来越稳健、分布广泛;将在6月会议上评估风险平衡;欧洲央行希望强劲的情绪得到硬数据的支撑;料产出缺口在2019年某个时候收拢。德国商业银行也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18年不会加息。


6.来自央妈的“呵护”:央行加大7天期逆回购比重 减少长期资金投放

华尔街见闻


自去年三季度以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锁短放长”抬升资金成本,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目前这一局面已有所变化,今年以来,短期逆回购的比重逐月增加,5月截止目前,7天期品种的比重已大幅上升至近八成,再次释放出监管层温和去杠杆的信号。


据华尔街见闻统计,5月截止到今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6300亿元,其中7天期逆回购数额为5000亿元,占比达79.4%。


这一比例从2月份的35%,逐渐提升到了3月份的41%。4月份,七天期逆回购数额为5000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7%。


而28天期逆回购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从年初的30%以上,下降至4月的20%左右,而5月前半月的公开市场操作中,28天期品种的比重仅为6.3%。


自去年8月开始,中国央行通过暂停3月期MLF操作、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等一系列动作,向市场表明拉长资金期限来降低债市杠杆水平的意图。


据了解,锁短放长,将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避免在流动性紧张时被动下调准备金率。这种“锁短放长”的做法,相当于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促使银行去杠杆。


监管层释放维稳信号


但在今年4月雷霆万钧的金融监管风暴之后,监管层近期频频释放维稳信号。上周,央行打开水龙头,在公开市场开展459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


银监会通气会上也明确表示,绝不因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同时表示,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四至六个月的缓冲期,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


此外,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同时,央行强调,“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央行继去年三季度报告提到7天回购利率


(DR007)之后,本次报告中再度提到,“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银行间市场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DR007)总体在2.6-2.9%的区间内运行”。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表示, DR007 已经成为央行观察和调控货币市场利率的最重要变量,2.6%--2.9%是央行认为合理的区间。


去年一到三季度,该利率波动区间在2.2-2.5%之间,经过逆回购和MLF的利率上调后,于第四季度开始走高。分析认为,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公开市场继续投放长期限资金的必要性下降。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逆回购操作将以7天期为主,MLF操作将以1年期为主。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政策在寻找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平衡点,实行阶段有保有压,进行监管协调,因此当银监会管制加码时,流动性会适当放松稳定市场。



央观荐书


长按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链接

蚂蚁金服: 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链接进入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