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哑巴群众“开口说话”?官方:这不是假新闻!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20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日,四川省内江市《内江晚报》一则社区慰问困难户的报道中出现“哑巴群众说话”,引起舆论关注。


据中国青年网官方微博发布的图片,该报纸1月10日刊登的一篇“给困难居民送棉被”的新闻报道中,居然出现了“ 哑巴群众开口说话 ”的内容。中国青年网微博喊话:“ 是稿件有误还是新闻造假?


中国青年网官方微博截图


“给困难居民送棉被”的新闻报道


报社:可能是通过手语沟通 不是假新闻


这篇署名来自“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的报道称,内江市市中区城东街道62岁的赵全贵一直未成家,是一名哑巴孤寡老人,近日在接受社区入户走访时被赠与棉被。在这篇报道的新闻导语中,用双引号援引赵全贵的话说:“这条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


上述纸质报道从1月17日起被网友截图并热传微博和朋友圈,引发网友关于“哑巴群众开口说话”的争议。


针对质疑,内江日报社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据她了解, 出现这个问题是记者写“某某说”习惯了,没有注意到写作中的不妥,加之后面的采编流程也把关不严,导致采编事故。 记者可能是通过手语或者文字等方式和聋哑人沟通的 ,具体是什么方式我不太清楚,但经过报社调查, 确实是和聋哑人沟通过,不是假新闻。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发后内江日报社已对当事编辑、记者进行了通报批评。同时召开了党组会、采编会和职工大会,以此为契机,在全报社进行了作风整顿。



报社致歉声明


"哑巴说话"? 居委会:话是受访时写纸上的


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值班人员称,该社区的确有一位名为赵全贵的聋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赵全贵的话是他用笔在纸上写的 ,“ 赵全贵平时都是用纸和笔来跟人交流的 ”。

网友观点

点评

经常看新闻听新闻读新闻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一些行政措施和政策,发布出来后不久,一般群众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记者们的跟踪报道就出来了,而这些报道更无一例外就是“一致拥护和欢迎”、“群众交口称赞”。为了增加新闻的可信度,新闻往往会穿插着一些“群众发言和表示”,当然里面的民意更多的是欢喜和高兴,也就是俗称“正面性”的。但是,细心的读者往往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群众表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来自记者的描述,起码都是提炼过的。 此种表达方式几乎成为一些地方新闻记者的“职业病”,以致于一些网友捣鼓恶作剧式的段子:各地群众喜迎汽油大涨价、群众热烈欢迎开发商强拆队的到来等等。


如果仅仅是“哑巴说话”之类的普通新闻倒也无所谓 ,怕的就是一些地方出台新政策,施行新举措时,在社会上明明是群众反应很大,甚至存在怨声载道的现象;一些官员的工作作风明明是独断专行违背法律的行为,记者为了收集一点社会效果,睁着眼说瞎话,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调查”,写出许多群众“一致拥护”的稿子。甚至某些问题,在社会上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但摆在领导案头上的新闻仍然是“一致欢迎”、“交口称赞”。 这样的新闻频频出现,不仅败坏了媒体形象,伤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使很多记者在群中的心目中沦为了“马屁精”,甚至是“骗子”。


真实和实事求是是新闻的生命,更是记者的起码良知和职业道德。 这条新闻之所以引起人们极大的反感和嘲讽,正是说明了在我们的一些媒体队伍里,记者为了迎合某些形势的需要,更是为了取悦某些官员的嗜好,不惜胡编乱造,任意猜想,甚至是出卖道德和良知,而这样的现象已经达到了“哑巴说话”的严重地步,可见这是何等的荒谬?新闻没有了生命,记者失去了公信力,这样的媒体还靠什么立足于社会? 正因此,报纸上出现“哑巴说话”的新闻绝不是笑话。 要避免和杜绝类似的笑话发生,不是处理几名当事人就可以做到的。今天是“内江晚报”粗心,明天又是“外江晚报”马虎, 只有彻底扭转报道心理才是治本之策。



来源:新华网、新京报、中国青年网、 广西新闻网 、内江晚报等

作者: 朱少华

编辑:谷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