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某个不懂球的胖子被下课,两名教练、三名运动员退赛声援。
全国人民震惊,友邦惊诧莫名。
此事沸沸扬扬时,我在五台山上。待下得山,仿佛人间已换。
删帖的删帖,淡忘的淡忘,此事已不是热点,却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大概是勾起了一些自己的思绪,让人不免陷于怀念。
就说说我的怀念。
▼▼▼
这事儿让我开始怀念起,那个叫做国球的小球。
我是
80
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没有乒乓球台,就不叫学校。
没有正规的桌子,水泥台子,几块红砖也能打。
讲台里总有一堆拍子,胶皮打坏了,攒不出钱来补,抡光板上,还有不吃旋转的额外
Buffer
。
我的球技差,一紧张,拍子飞的比球还远。于是常被小伙伴委以重任,下课铃声未落,人已窜出教室老远,几个箭步,一记猴儿蹦,坐到台子宣示主权,等待大队人马前来开战。
那时候大家好像都在打乒乓球,看乒乓球,谈论乒乓球。
那时候,世乒赛的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奥运会。
七只名字绕口的奖杯,谁都能说全。
从容国团、庄则栋、邓亚萍、王涛,到那个胖子和他的瘦搭档,一代代中国人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在国门未开的岁月,乒乓球划出了一条银色的弧线,沟通世界,还曾经带动中美关系的大球。
在国门打开之后,乒乓球的红色胶皮,常与五星红旗的颜色交相辉映。
后来中国的强项越来越多。但哪怕到了里约,乒乓球仍然贡献了金牌榜的五分之一,并且在中国军团表现相对暗淡的时候,和女排一起支撑着大家的快乐和激情。
不过,世界毕竟是变了。好玩的东西太多,没有乒乓球桌的学校、没有摸过乒乓球桌的孩子,越来越多。
打乒乓球,甚至和睡午觉一道,有逐渐演化为老干部标配的趋势,好像离广场舞也不远了。
只有在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才猛然想起,原来它还是国球啊。
国球是什么?它不止是我们的共同乐趣,它也是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尊严。
国球的尊严是什么?它不止是国歌响起时的泪水,金牌上闪耀的光辉。
它更是我们珍视的共同价值观,团结,拼搏,百折不挠,在赛场上与强者对决,战而胜之。
所以我们格外厌恶窝里倾轧,场外因素如污水般肆意横流。
所以就能够理解,当年的让球事件,时至今日仍然伤疤未愈;而这一次下课风波,观众并不觉得运动员的罢赛以争,是什么“辜负了社会各界对中国乒乓球队的厚爱”,反倒高呼某胖之名。
说是国球,其实还有一层含义。这方面的恶心事儿一不小心就是国耻。
几代运动员的心血你赔不起,几代国人的目光和梦想你担不起。
输球不见得耻。精神的溃败和堕落,是真正的耻。
▼▼▼
这事儿让我开始怀念起,那条荆棘与光荣之路。
某胖带队时,中国乒乓球王朝趋于鼎盛。也许这足以让人产生,换谁上都没关系,甚至换条狗上都没关系的错觉。
也让我们几乎忘了,中国其实也走过了一条从谷底起步、重新崛起、杀回王座的血路。
这条路,是令人怀念的。
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乒乓球陷入低谷,特别是男队。
1989
、
1993
年两届男团决赛输给瑞典,
1991
年男团甚至只得了第七。
转折发生在
1995
年,天津世乒赛。那是我和很多同龄人心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一战。
那一次的中国军团,有中生代王涛、吕林、马文革,秘密武器削球手丁松,还有当年青葱的某胖某瘦。
男单比赛,某瘦击败卫冕冠军盖亭和卡尔松,某瘦淘汰瓦尔德内尔和萨姆索诺夫,两人会师决赛。某瘦两局落后,爆发,连扳三局。中国人会师决赛的“双子星”戏码,从此渐成常态。
而中国军团继
1981
年之后,第二次包揽世乒赛全部七项冠军。中国乒乓球的复兴之路,正式启程。
即使是近几年,中国球员拿金牌拿得手软,观众看得麻木,甚至大家开始一起担心大包大揽影响其他国家积极性、影响乒乓球运动前途的时候,其实细想一下,胜利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并不是只要“秉承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对手就会乖乖缴械投降,这里面有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血和汗水,这是一年一年科学、专业、刻苦训练的结果,也是一局一局场外指导、场上发挥的积累。
某胖振聋发聩的怒吼,仍在场边回响。
“就别让他们活!”
“醒醒啊,这是奥运会!”
那把总教练的椅子,却已空空如也。
某胖的专业水平就不说了,队员服气,对手敬畏,很多球迷眼中绝对是世界第一。
更难得的是,某胖调教下的队内气氛,在球员明星化、个性化的今天,保持这种团结,是不容易的。
只可惜,无论后续如何,国乒元气大伤,怕是难免。好苗子当然还能找,但精气神丢了,不容易找回来。
而我们卧榻之侧的日本,正在虎视眈眈,三年之后的东京,吉凶难测。
当然可以言之凿凿,这是改革,取消的是职位,不针对个人。
改革是好东西,但改革是为什么呢?从第一改到第二吗?
就算有转变举国体制这个宏大华美的由头在这,就不用考虑方式方法吗?不用考虑程序吗?不用考虑影响吗?
非要毁掉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毁掉一支地表最强的队伍,再走一遍荆棘而并不光荣的路?
▼▼▼
这事儿让我开始怀念起,举国体制,金牌战略,还有某个老蔡。
举国之力博金牌,这种路数确实落伍了,全国人民都骂,我也骂过。
应该骂,也应该改革。
但改革不等于一棍子打倒。举国体制和全民体育、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并非决然对立。特别是对乒乓球这种可观赏性存在天然缺陷、职业化和产业化先天不利的项目而言。
而且,这场风波的混乱,幕前幕后的种种,倒是让人怀念起金牌战略的某种单纯和执着来。
它至少是一种求进、求胜的精神。
临阵自乱阵脚式的“改革”又是什么?又为了什么?
这几年拿金牌拿得手软,甚至连喝彩都变得稀疏,有些审美疲劳,真以为都不在意了吗?
若是乱局持续,东京溃败,看看国家在不在意?人民在不在意?那时候的唾骂,肯定山呼海啸,举国汹汹而来。
再来往运动员、教练员身上推卸,能过关吗?
再说某蔡,他是领导,管足球、羽毛球,也管乒乓球。
国足成绩不好时,某蔡千夫所指。我也写了好多文章骂他,和全国人民一起骂他为不懂足球的“蔡乒乓”,外行领导内行。据称,政治手腕也不含糊,叫我难以心生亲近。
可此事一出,“蔡乒乓”竟然也变得令人怀念了。
我想起来,
95
年天津世乒赛,国乒翻身一战,正是他带队。中国重回辉煌,一直到现在,有他的功劳。
更吊诡的是,当我看过很多说法,称此番下课风波,背后的政治斗争,矛头其实指向他的时候,我对他心生同情了。
现实如此吊诡。
外行之外,永远还有更外的外行。糟糕之后,还有更糟。
▼▼▼
这事儿,最让我怀念的,还是某种单纯而热血的东西。
这些东西正在发生,有可能招致消磨打压,但终究会被我长久怀念。
正如我们在一遍一遍被浸入、甚至主动跳入酱缸之后,只要心中仍有一线之地尚未腌透,就还会一遍又一遍怀念,当初那个清脆生涩的自己。
就这起风波而言,吃瓜群众的单纯值得怀念。
为某胖下课打抱不平的群众,也许真的是冲动了。他们只看到某胖丢了主教练的位置,光荣的升任乒乓球协会第十九位副主席,对于体育体制全盘改革的精妙部署,是实在理解不能。
更不能理解这样的高风亮节了:如此大局,牺牲个别人的利益,有什么问题呢?整体与局部嘛。
群众容易热血上脑,只觉得某胖竞聘才两个月就莫名其妙下课是朝令夕改,在中国公开赛期间不征求意见搞突然袭击是简单粗暴,却看不透这盘棋的良苦用心。
这真的是一盘好大的棋。
按照内幕说法,某蔡某胖的乒乓球独立王国已到尾大不掉、非清洗不可之势,以某瘦的赌博事件为抓手,取消总教练,一鼓作气冷冻某胖,击溃某蔡,某蔡的足球根基也会随之瓦解,在斗争之中将一蹶不振。
这一切,有个非常顺手的改革说辞,叫做扁平化管理。
在一切之上,还有个更大的旗帜,叫做全面体制改革。
这真的是一盘波澜壮阔的大棋,群众一时理解不了、认同不能,不稀奇。
不过,对于群众的水平往往跟不上节奏这件事,事先难道没想过?
如果一盘棋太复杂了,看上去匪夷所思,甚至让观棋者为莫名其妙冤死的棋子叫屈。
下棋者却一直云山雾罩,连稍作解释的表示都没有。
也难怪会让观棋者越看越头大,越看越咬牙,甚至有一脚踢翻棋盘的冲动。
同样单纯、冲动的,还有退赛声援的两帅三将,某胖的兄弟们。
这些年轻人的主页内容,已经从齐刷刷的声援,变成了齐刷刷的道歉反省。他们可能还会为自己的一时热血,承担更加沉重的代价。
他们为某胖不平,多数群众更为他们不平。甚至有人说出了,如果他们被打压太甚,应该去别的国家发展。
我却还是希望,他们自己受的影响能小一些。拼死向前,可能问题暴露会更充分。但我还是觉得,代价不能那样沉重的压在就这几个人身上。
这不太公平。
这些年轻人,表现出来的热血,已经足够了。
面对强权,永远比面对强敌更需要勇气。空荡荡的一侧球台,会让我怀念许多年。
在群众的笔下,那一瞬间的他们,是萧峰的燕云十八骑,是拼着一去不回也要去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我却想,他们想要的,也许只是和教练、和兄弟们一起,好好的打球,一场一场的打球。
▼▼▼
也许,那一日,孙大圣的心中,本是这样想的:
谁计较那弼马温的官印芝麻小,
谁记挂那蟠桃园里嫦娥柳腰俏,
挥不去花果山上白云飞,
水帘洞里醉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