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收阅正商参略。
By正商参略(微信最好的财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经信息,深度解读财经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作者:九边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首先一个问题,为啥要鸡娃?
显然鸡娃是有超大收益的。80后的家长们鸡娃激情并不高,二十多年前我高考那些年补课极少。一度以为我呆在小地方没这习惯,后来上了大学,身边那些同学一大半都是大城市的,他们补课也不严重。
我还专门搜了下,我出生那年有2500万人,等我高考那年,上了本科的只有250万不到,不到10%左右。多说一句,现在本科录取数量已经达到了450万。
那为啥家长们突然间就疯了?
主要是中国加入世贸后,连续爆发了几个大风口,最早的外企,后来的通信,房地产,互联网,电商,自媒体,以及现在的AI,让高学历的人确确实实占到了便宜。
尤其外企和移动互联网。
外企不多说了,可能年轻小伙伴不知道早年外企的人有多爽,动不动比咱们本国公司收入高好几倍,各种补助什么的也非常多。那时候进外企,跟现在进入大厂的“天才计划”差不多,运气好几年就能一线买房。
而移动互联网,这个更奇葩。以往大家拉到投资,会买设备买硬件,唯独软件公司,钱主要给码农们花了。而且急需人才那几年,又是各个公司扩张期,叠加大学供应还没上来,导致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绝对是码农的高光时代。
后来风投撤了,爆发点也没了,大学又疯狂供应计算机人才,直接把行业给均值回归了。比较离谱的是,现在很多计算机系毕业生,工资连15年前的2010年都不如,大家感受下那时候的收入。
这个过程中,一些人通过读书获取到了巨大的收益,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读书改变命运嘛,于是加大投入,搞起了军备竞赛。
最先想到的就是卷补习班,补习班巅峰时期,撑起了另一个行业,大家可能想不到,就是自媒体。
自媒体早期最主要的广告主就是培训机构,出手阔绰,而且很稳定。把自媒体变成了个高薪行业,又吸收了大量从业者。
而培训机构本身也创造了一大堆高薪岗位,那些讲课好的老师,动辄年入百万以上,还互相抢。
正是这些高薪岗位,叠加培训中心激进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这场军备竞赛。
但是高考作为排位赛,注定绝大部分人上不了好大学。于是又往国外卷,去国外读也成了中产们的一条路。很多人在海外读两年,花几百万,最后语言关都没过,论文也是花几万块钱找人写的,就这样稀里糊涂有了个外国学历。
这些人回来的早还好,回来的晚一些,就只能去留学中介了,跟搞传销似的。
这两年烈度已经降了不少,但是依旧有不少人疯的不成样。有不少孩子从小学就晚上学到十一点,早上六点多就得起,周末到处跑着补课,几乎全年无休。
说真的,我看这些孩子都觉得可怜。换位思考下,作为家长,连个“996”都受不了,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强度远高于“996”?
要知道一个常识,睡眠也是个记忆加深过程,睡不好,学习不会好。而且生长激素是在深睡眠时候才分泌,很多小孩从小就睡眠严重不足了。既影响学习效率,又影响生长发育。
所以说不少家长已经疯了,觉得孩子睡觉都耽误学习。问题是他们不但不觉得自己疯,还陷入了自我感动无法自拔,还搞点精神绑架,动不动"为了你我们怎么怎么样"。
不过到了今年,我平时偶尔看小红书或者公号评论区,发现了大量的关于这类问题的反思,觉得现在可能观念在转变。
原因也很明显,一方面学历确实含金量明显在下降,不多说了。
最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被父母搞出来了抑郁症,一旦出现抑郁症,就得休学,甚至这辈子都毁了,还不如慢慢学。现在的初高中里,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这类案例,大家多多少少有点害怕落在自己身上。我周围亲戚就有孩子进精神病院的。
这些年也跟这些家长偶尔接触过,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只有当孩子出了问题,才意识到学习什么的,算个屁,健健康康比啥都强。
前几天在微头条聊这事得时候,一个精神病院工作的读者跟我聊,说那些送去他们那里及时干预的孩子,基本都是中产家庭。
那些经济不好的家庭,除非孩子出现自残和其他过激行为,家长一般不会觉得孩子精神出了问题。看到孩子情绪和精神异常,第一反应会觉得“想得太多”,“就是闲的”,还有更过激的,家长觉得“打一顿就好了”。
具体发病率多少,我现在查到的数据是2%左右。这个看着不高,其实很高了,因为主要集中在那种相对高压环境里,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可能很多中学一个都没,但是重点中学有一堆。
如果没有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类问题,家长使劲压孩子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打着“为你好”、“阶级跨越”等旗号使劲折腾孩子。把自己半辈子一事无成产生的不甘、愤懑、挫败感,全部投射在孩子身上,反正再怎么折腾也不会有啥事。
但是这些年问题儿童越来越多,让这事就变成了一个奇怪的游戏。
类似你去参加一个马拉松,如果你是前2%,那你收益一般,并且逐年降低,但是有2%概率跑成个残废。
这样的游戏,就越来越没意义了。还不如悠着点,哪怕走到终点呢。
其实国家这些年搞素质教育,也是不想让大家鸡了,主要也是教育部的专家们很清楚,学习这玩意,不用心肯定是不行,逼的太狠也过犹不及。还不如出去锻炼锻炼,毕竟学习是一时的,好身体是一辈子的,所以体测越来越重视。
甚至之前各方都猜测,觉得现在这个经济形势,国家会不会放开补课增加就业?这不前几天出了新通知:
基本上铁了心要把“双减”推下去。
用意也很明显,“鸡娃”是个极度符合“钟形曲线”的行为,也就是说,适度投入,效果很明显;投入再多一些,效果急剧下降,并且可能是有害的。
那怎样才算“适度”呢?
都是明摆着的,如果让你每天醒来就干一件事,不准玩手机,不准溜达,一直到晚上一点多睡觉,第二天还要早起,几乎全年无休,你行吗?
谁都不行,这种模式维持时间久了,谁都得出问题。
所以最基本的几条:
1、八小时睡眠得保证吧?不然发育都会出问题,而且长期睡眠不足,记忆力注意力都会出问题。
2、最起码得走五千步吧?属于基本运动量了。
3、每天得晒会儿太阳吧?总得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娱乐吧?
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达不成共识,你绝对会把自己孩子给折腾死。
太多人就是太迷信“吃苦”,觉得只要吃了苦,凡事就都解决了。这要是搬砖的话,多吃点苦确实能多搬几块。但是高考,个人发展,都属于“复杂体系”,不吃点苦不太行,但是纯吃苦也解决不了啥问题,甚至可能会让问题彻底恶化了。
我反正是坚决不鸡的,正常按照学校的安排来,能啥样就啥样吧,我目睹了那么多学霸,坚持认为学霸这东西都是天生的,父母只要不拖后腿,学霸自己是会出头的。
剩下的普通人,适当推一下就可以了,太使劲,肯定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部分人天生没法学习,这种是很多的,人群里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酷刑。
随便找个老师问一下,他们也都知道。一个班30个人,有两三个天然适合学习,有十来个没啥天赋但是愿意学,还有十来个在那里装学,看着按部就班,但是脑子好像是封闭的,啥也灌不进去。还有两三个孩子纯顽劣,属于班里的问题小孩,班里一大半的麻烦都是这两三个给搞出来的。
此外我这段时间还想清楚了另一件事,很多人以为当上学霸考个名校这辈子就牛逼了。
说真的,并没有。我都毕业十几年了,咱当初也一路重点中学重点班然后985,周围同学都是学霸。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的同学绝大部分月收入在两万附近或者不到两万,很多绕了一圈又回国企了。还有不少到不了这个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