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先生
有幸与你见证这个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智先生

老百姓也不想消费降级

智先生  · 公众号  ·  · 2024-07-14 21:00

正文

今年五一,人们出游热情再次达到一个巅峰。

根据文旅部的数据,这五天假期,国内旅游总人数2.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来算的话,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28.2%,幅度相当惊人。

各省文旅的卖力宣传起到很大作用。

从「进淄赶烤」、「麻辣天水」到「亲切尔滨」,可以说泼天的富贵花落谁家,就看哪家文旅更给力了。
可在一片华丽成绩单中,有个数据非常奇怪,2024年的人均每日消费为113.1元,与19年的150.9元相比,下降了25%。

一边是街头的人潮汹涌,一边是消费数据断崖式下降,有点诡异。
其实 不是说人们去旅游时不愿意消费,只是消费习惯转变了。

拿「反向旅游」来说。按照今年的节假日数据,县级旅游的订单增长量,是要高于一二线城市的。

人流的涌入,带动了县城餐饮服务业的兴旺,比大城市低了两成的消费成本,就是它们的最大卖点。

另外,不少人在出行时都会选择重温往日时光,因此用时超过30个小时的慢速列车一票难求,而快捷便利的飞机票价却大幅跳水。

中老年人用实际行动证明,「穷游」「特种兵旅游」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旅游就是图个乐子,只要心怀喜悦,去哪里不是诗和远方。

看得出来,大家的消费越来越务实了,「消费降级」也从几年的一个概念名词,逐渐转化为普遍的经济现象。

消费主要看衣食住行四大需求。

网上买衣服、化妆品,是近十年来的潮流,不过很多人有空还是会去商超逛一逛,碰到合心意的就出手,价格不是最重要的,纯粹是想享受购物带来的虚荣感和满足感。
可从几年前开始, 虽然 大家还是会去商店展柜,但更多用来启发头脑风暴,刺激穿搭灵感,碰到心仪的款式,趁导购员不注意,立马在某宝上搜索同款。
购物快感什么的忽略不计,价廉物美才是王道。

饮食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人均200元的网红饭店,和人均超过1000的高奢西餐最受打击,称得上举步维艰了,老百姓对米其林评价已经祛魅,反而转投萨莉亚这种「西餐界沙县」。

消费降级了,只是人们对口味的追求不能将就。

即使人均15元以下的小吃店、街边摊档依旧红火,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是随便会炒个粉就能赚钱,味道不好的,只能加入百万闭店大军里。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外出消费了,要么等肉菜店晚市打折捡便宜,要么坚定死守公司饭堂,原本瞧不上的免费饭菜,成为打工人的恩物。

至于前几年网上流行的「秋天第一杯奶茶」,也变成了「省下一杯奶茶,我能买到一箱奶」。

在这波降级潮中,大家悟出来一个道理,饮食花样再多,其终极本质也不过是用来果腹。
住房情况也大抵相同。

有人说住房消费降级,是装修时从奢石换到岩板,再由岩板改为瓷砖,或者干脆毛坯风入住,只要有水电就行。

更多的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在房产这块,不买就是最好的降级,他们已经打定主意,做好与房东共患难的准备了。
当然房租别太离谱,不然只能往房租便宜的地段搬迁。

在交通出行上,人们倾向于往集体化靠拢。

原本没车的,继续保持出行靠地铁、公交的习惯,原本买了油车的,或是油改电,或是把车辆每日出行的频率,改成一周一次,平时上下班加入公共交通大军。
挤点就挤点,能省钱就好。

衣食住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理性消费是一个大趋势,这并非不可逆转,却也不是专家们在网上鼓吹几句,要推行政策刺激消费就能改变的。

有的想法设法,要从老百姓钱袋子里左掏右扣,把增长的20几万亿存款掏出三分之一来买房,达到促经济的效果。

可他们选择性忽略了,增长的这部分存款,绝大部分不在底层百姓兜里,银行就是把利率降到地板底下都没用。

问题是老百姓不消费吗,主要是没钱嘛。
要么是下岗待业,扎堆外卖、快递、网约车,中年人与年轻人在铁人三项赛道上继续卷个痛快。
要么是升华为企业的鱼肉,资方为刀俎,降薪就降薪,加班就加班,企业运营不容易,都能理解,只要别裁员就行。

现在的问题就是开源困难,别说增加收入了,就是想保持原来的收入水平都很困难。
那不如先节流,保证有足够的过冬储备粮再说。

因此人们自发地开始清理消费泡沫,抵制溢价消费,一改过去把钱花在刀背上的作风,每一分钱都要花得其所。

例如对各类虚高溢价产品说「不」。

天价大鹅买不起,结实又便宜的军大衣就是最好平替,一个人穿着出门略显另类,可当满大街都是迷彩绿时,这就是时尚了。

前几年流行起来的雪糕刺客,如今也是陷入无人问津的地步,人们不愿再花时间、花高价去啃卡拉胶,有这钱都够他们在小摊档点一堆海带了。

在省钱即正义的大环境下,原本被认为不会受影响的高端奢侈品,也出现了销量下滑的情况,2024年,各奢侈品牌方的业绩报告显示,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当人们不再沉迷「仪式感」和「高品位」时,资本苦心打造的「消费升级」滤镜就会轰然倒塌。
明明几百块都能买到质量上乘的真皮手袋了,干嘛还要花高价买仿皮的包包,省下的钱干点什么不好。

幸运的是,国人的醒悟挺及时的,不像隔壁的韩国一样。
那边的年轻人,大部分仍然处于奢侈品困境中,用信用卡的 严重透支 ,换来在街上不到10分钟的光鲜亮丽,沉迷「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国」的荣誉不能自拔。

在国人掀起的节俭革命前,各大电商平台在双11、618等购物节期间换了新的打法。

最大一个改变,就是持续淡化商品交易总额(GMV)的作用,平台早已不再公布GMV,取而代之的是用户数据。

大部分商家也不再玩以往的套路,什么领这个劵和那个劵就能减多少,跨单玩法又能优惠多少等等。
消费者一早看穿了,左加右减,一同微积分算下来,结果比平常的售价还要贵10%。

所以今年各大平台和商家,更着重深化用户的购物体验。

这招挺高明的,只要价格别动辄忽高忽低,电商的用户粘性就不会低到哪里去,毕竟老百姓喜欢网购,根本上还是奔着商家让利来的。

这也是大主播们的提价魔法,越来越容易失效的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很难有真正的信息差,割韭菜那套只能对铁杆家人们生效,但多次被收割后,不少家人也顶不住脱坑了。

除了底层百姓外,导致消费数据整体下降的另一个主力军,是一夜返贫的中产们。

虽然在国内外,对于中产阶级标准都不统一,但一般来说,家庭存款达到100万元人民币以上,月收入5万元以上,有车有房,就可以算中产了。
房子如果是全款买下的,那就是无争议的加强中产了。

最近一年职场生态怎样,有目共睹,年收入50万到100万的中产们纷纷挨刀,要么降薪一半,要么被裁员淘汰。

按道理来说,就算是失业了,凭借现有的存款和房产,底气比很多人都要足,最起码熬过这个冬天不是问题。

为何各路中产大神都在网上叫苦连天呢?可能与中产们的「作死三件套」有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