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玩收藏
中华收藏网以“互联网+艺术品+金融+拍卖”创新模式, 是一家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交易、艺术品拍卖、鉴定评估、书画定制、网上开店、网上展览、手机版鉴宝、软闻发布、行家交流等线上下合作共赢平台。欢迎您,尽在“玩收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3 天前  
姑苏晚报  ·  苏州马拉松,有新变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玩收藏

收藏:眼力是练出来的与钱袋厚薄并无直接关系!

玩收藏  · 公众号  ·  · 2020-01-08 16:00

正文


眼力:是一辈子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下操练出来的





捡漏或吃药,根本上是眼力的问题。收藏有个眼力修炼的过程。多数情况下,眼力与钱袋厚薄并无直接关系。不是说,钱越多,越敢买东西,钱少就不敢买。敢不敢买,买多少钱的货和眼力的高低是成正比的。遇到过有些喜欢收藏的豪们,始终停留在几万的货,不是买不起,而是眼力始终停留在那个阶段。许多玩久了眼力也没什么长进,也没时间长进。那是什么促成他们开始收藏高价位的精品呢?信任,对卖家的信任。







有了信任就敢花钱了。北京古玩城每年都有个别商家做上亿买卖的新闻。并不是说有多少顾客累积的营业额,往往就是一个客人买的。他获得了这个金主的信任。许多做假货的比做老货的赚钱,为什么呢?做假货的是靠嘴说,更容易博取信任,容易做到“大生意”,打一枪换个地。


传承也是信任背书,传承有序,货品真假基本就有了保障,争抢的人自然就多了。至于是谁传下来,怎么传下来的,这些只是宣传的外衣。许多金主举牌时并不真正关心这个,越多人说好,他越敢放心买。豪们买的首先是放心。懂行的人买的自然是器物本身,好的传承能加分,但不会本末倒置。货普,即便是再好的传承,一样不买单。


古往今来,能盖棺定论的鉴定大家均出自行里,概莫能外。为什么呢?简单的逻辑学问题。他们以此为生,吃这口饭的。左手进,右手出。一生要过眼无数古物,真金白银的进出。容不得半点失误。往往买错一件大货,可能好多年都爬不起来。







甚至,倾家荡产,从此挂牌歇业。最后,这条路上能善始终而颐养天年的行家不会剩下多少。必定个个都是传奇,一双火眼金睛全是一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下操练出来的。但凡一点骄躁与自负就可能栽大跟头。他们会比普通的藏家或系统内的专家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学习。教训深,眼力提高也会更快。当然,进这个圈还要有学习的悟性,要不再多钱、再勤奋也白搭,没多久就出局了。


收藏圈有句老话“眼力是要靠钱砸出来的”。补充一句:还得砸心痛了才行。如果你有1000万,买错一件3万的货。和你只有2万,借了1万,买错一件3万的货。这种催人奋进的学习感受是不同的。所以,不是有钱就能砸出眼力,没买痛了,进步是不扎实的。





行家、玩家、藏家:
一个比一个幸运





藏家,在满足自己的喜好同时,向这个行业输入了资金。但没有几个藏家天生有闲,能无时不刻浸润在这一行。研究和赏玩古物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不得不说这是一门奢侈的爱好,必须具备雄厚的财力。藏家们在追求赏玩古物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上的滋养。对于器物的新老,不会也无需去做主要研究。聪明的藏家往往会把这个责任丢给他信任的经纪人(行家),他们也没想成为鉴定专家。


哪有这么多时间,毕竟还有其他工作要做,除非是退休以后了。前一段时间,在北大塞克勒博物馆的“闲事与雅器”展览就是很好的收藏案例。藏品主人麦溥泰先生是位成功的香港企业家,忙碌企业的同时,喜欢宋瓷几十年。他的收藏大多来至经纪人的协助,与经纪人的配合成熟且规范,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这些年,国内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买家多数还是奔着钱去的,奔着保值、升值的资产配置去。只有很少的豪们是奔着文化收藏去的。国内许多藏家喜欢自己买东西,一是靠谱的经纪人不好找,二是大环境下的信用不稳,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有个发展与成熟的过程,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回归,总是会好起来的。







另一方面,国内真正喜欢收藏且又有雄厚实力的人太少。多半都是有钱,附庸风雅,玩玩而已。或是打着收藏的幌子干点别的,另有算计。中国在50年内估计也出不了一个玫茵堂。玫茵堂主人是瑞士人,收藏系统且规范。这辈人完不成的事,下辈人接着做,堪称中国古陶瓷收藏的经典教科书。如果你现在也想做这事,不晚,只是没有超越的可能性。有钱也没用,好货都让人先囤了。


这是远见与眼界问题,时代给的,认命。玫茵堂也不是不卖东西,可别人出一件鸡缸杯,你就得花2.8亿才买的走。玫茵堂的收藏正是仰仗经纪人仇焱之和埃斯肯纳齐等老一辈知名古董商的鼎力相助,而且是近乎一辈子的相助才得以成功。


成熟的经纪人不仅要有眼力,还要有眼光。要比藏家看的更远,这个要求本身就比较高。目前国内能做到的行家很少。所以,很多买家自己买。典型的例子:买封面和封底的刘益谦。刘益谦是聪明的艺术品购买者,早年在拍卖会上,他特别青睐拍卖图录的封面与封底。一方面,能做封面和封底的器物都是本场拍卖的好东西,要不也不会上封,值得买。







另一方面,估计是出于安全考虑。你拍卖公司总不至于把假货放封面吧,那是砸牌子、损声誉的事。这也许就是那个阶段出于无奈而想出的聪明购买方法。但凡有个可信的经纪团队,也不会用这个办法,这得多花好多钱。刘益谦在中国不是最有钱的,但他两口子是最舍得在艺术品上花钱的。在国内还有一些这样的富豪,但绝对数量并不多。

我理解的玩家和藏家是两个概念。成为一个玩家比成为一个藏家容易的多,因为条件更宽松,玩家以“玩”为旨,图的是乐。今天买明天也可以卖,高兴就买,不高兴就不卖,给再多钱也不卖。让你有钱也买不着,急死你。没别的,就是看你不爽不给你。这就是玩家,喜欢就买点,不强求系统收藏。而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藏家,却有着近乎苛刻的条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