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经营报  ·  热搜第一!替身女演员遭“碾轧” ... ·  2 天前  
煮娱星球  ·  这姐疯了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研发类岗位职业现状分析,请“别轻易跳槽”!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4-10-04 21:54

正文



未来的人才需求方向在哪里呢?


在人才方面,市场一直对其存有需求,可分为早期研发、临床开发、商业化和生产4个方向。


在早期研发部分 ,今年的人才需求量低于既往,人才失业率在10%-15%左右,求职时间在3-11个月不等。比较热门的方向,例如转化医学,在生物部分相关人才需求较多,但在药物化学等不是特别重要的方向和领域相对减少;这也与方向是否集中有关,例如近两年做肿瘤的人相对较少,但在新的RDC和小核酸药物这些新兴领域的需求就相对较多。


再来看各类企业的投入状况。Biotech在有资本时投入量较大,对早期研发具备一定需求,虽然每家公司的招聘量较少,但鉴于总体数量的庞大,对招聘存有较大影响。相信大家都听过“头部效应”一词,所谓头部效应就是往两头集中,一个是外企,一个是本土企业。由于早期研发周期较长,各家公司在投入方面皆抱有比较谨慎的态度,皆处于比较稳健的发展状态。


在临床开发部分 ,各部门的需求程度都非常稳健,还略有增幅。鉴于很多公司都很注重这一方向,即便人才被优化,仍可以继续被市场吸纳。相对来讲,其需求比较平衡,实现了近10%左右的增加,增加的来源便来自于内资公司。


在商业化部分 ,可分为Sales和Non-sales两部分。在Sales部分,受医保政策变化中带量采购影响,以量换价效应的产出使得销售需求量明显减少,失业率在整体考核收入中占比最大。在医保准入和政策分析等方面的需求量略有增加,增幅在2%-3%左右。


在生产部分 ,之前很多公司都会自己建厂选地,但现在都是投入一个较大的部门,外包为主,以求谨慎。


因此,纵观整个行业发展,每个方向皆不太均衡,比较符合医药行业的发展规律。医药行业的整个流程较长,从早期研发到临床再到商业化过程,大抵需要8-10年时间。鉴于这四个方向投入的变化,目前整个行业正处于冷清时期。



当前环境下MNC、Biotech以及本土等多种类型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有何变化?

在中国具有研发中心的 外资企业 算得上是凤毛麟角,又鉴于受中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其招聘需求量始终较少,处于稳定状态,在未来也不会产生较大波动。


在早期研发部分,Biopharma投入较稳,更希望将产品尽量销售出去,将业绩呈现于股东和投资人眼前。与之相比,像国内石药和先声等国内传统公司的招聘投入程度较大;大部分Biotech在早期研发的投入也很大,但主要以License-in为主,后续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则是能省就省。


在临床部分,各类公司的招聘需求量相差不大。外资公司的要求一直比较标准,要求软硬兼备,比较稳健,并未产生太大变化;Biopharma和Biotech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会做出适当的改变,与之前相比更为谨慎。鉴于本土公司可选择的候选人群较多,他们招聘人才更类似于割韭菜,不仅要求较高,而且更青睐于具有外资背景并做过Global项目的人才。


从候选人视角出发,薪水和心情这两个话题必然极受关注。即便面临降薪调整,大部分人都会忍到被优化裁员的那一天再去寻找新的机会。但我们要知道,能否发挥自身价值与我们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选择因素。但也不要忘记要注意理清自己的定位,要知道这份薪资是否与自身价值对等。


从企业角度出发,在之前招聘候选人只要满足其中一条要求即可,但现在全部满足是招聘的硬性指标,这也使得招聘周期被拉长。


行业正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深陷其中的我们该如何“避坑”?

第一,其实每个职位都是一个坑,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解决工作难题,还要学会如何融入“江湖”;第二,要懂得职业规划,我们不仅要知道“喜欢什么”,还要知道“能干什么”。


最早做Medical Affair方面的工作时,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在2017年临床验发火了之后,很多Medical Affair的小伙伴变蠢蠢欲动。当时我给到他们比较多的两个建议是:第一,不要盲从转岗;第二,了解自己的兴趣,在不同阶段做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


急于升职带人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临床研发更侧重于沉下心来查文献和做设计,一旦急于求成很容易就会迈入深坑,避无可避。若加之没有相关的临床背景和过硬的金刚钻,很容易就成了优化裁员的首选。


行业的周期发展是一个轮回,我们要理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核心,并不是哪热就要往哪跳槽。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坚守岗位并不断经验积累,才是我们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对于企业的选择,我们要考虑应当是能否适应其中的文化氛围、工作机制与流程。而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早有准备的人,是否能抓住就要看大家能否不断坚持和努力了。


当然,认清价值和摆正心态,依然是不可遗忘的重点。除完成分内之事以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公司平台给予自己新的锻炼和提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