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新质生产力主要沿三大方向形成“新质”供给——
“一产”(技改传统产业)、“二产”(可控新兴产业)、“三产”(培育未来产业)
。
(一)“一产”方向:技改传统产业,关注“央企新质力”链主
我们认为,“传统→新质”转型是央企市值管理(PB修复)的核心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主题投资预期差最大的方向
,根据Wind,当前环保行业央企相对民企PB折价82%(折价率=央企估值/民企估值-1)、煤炭40%、汽车28%。可以预见,未来石油石化、汽车、建筑、火电等传统领域将是“央企新质力”的重点改造方向,比如:
(1)
“火电→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智能电网)”
。23年10月,中国电力发布《数字孪生储能大集控智慧运营平台》,首创储能电站全设备全生命周期统一建模;
(2)
“燃油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根据盖世汽车数据,
2023年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占比仅13%
(汽车销量占比合计达28%),国资委“以激励企业创新为目的的单独考核”率先在汽车领域推进,
拟对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技术、市占率等指标而非当期利润
。汽车央企也再积极部署电动化智能化,比如长安汽车实施香格里拉计划、与华为合作打造阿维塔;
(3)
“石油石化→氢能”
。中国石油化工联合8家单位签署氢能产业链建设合作协议。
驱动力1:国资委专项部署。
第一,以汽车央企为开始的“量化市值管理考核”;第二,2月国资委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10家中央企业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第三,
关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
,措施包括鼓励加大投资、并购、标准制定等。此外,根据国资委指引,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加32.1%、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27%,
目标是在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达到35%,并且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领域要前瞻布局。
驱动力2:研发强度。
高研发强度是驱动技术成果转化的源泉,根据国资委数据,央企研发投入接近全国1/3、研发投入强度是全国的3.9倍。
驱动力3:资本开支上行
。
近年来央企在改革指引下相对民企的资本开支边际增速有所提升,形成“剪刀差”,根据Wind数据,央企22年报资本开支增速较21年提高6.1pct。
此外,
关注央企并购重组与分拆上市两块资本运作
。
自21年首例央企分拆以来,共出现近20例央企分拆上市,包括医疗信息化、车联网、机器人等领域,集中在所属集团上市平台仅一家或较少、且存在新兴资产的央企。
24年技改传统产业的另一政策抓手为“大规模设备更新”,核心是“用能设备提效”
。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及目标“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参考此前《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 年版)》,关注三个方向:
1. 新增设备:主要包括
数据中心、服务器、基站、光伏设备等新基建设备
。
2. 能效水平尚未提升的设备:包括变压器、空气压缩机等。
3. 能效水平已经有所提升的设备:主要是传统家电、热泵等。
(二)“二产”方向:可控新兴产业,关注“专精特新”与“工业五基”交集
战略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占GDP比重逐阶抬升(已超13%)
。根据中国政府网数据,2022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较2014年增加超5.4pct;根据Wind数据,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7.36%,较2016年增加2.06pct。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划定不断更新,我们建议关注“增量战略新兴产业”(即近年新增的合成生物、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最初于2010年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于2018年新增数字创意产业,
于2021年新增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产业,于2022年新增人工智能产业,于2023年新增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
。
具体而言,
我们建议长期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专精特新”标签企业、尤其是属于工业“五基”的领域,交集领域包含射频滤波器、硅光集成、超薄铜箔、LCP薄膜、高速相干光模块、基因测序芯片、纳米导电炭黑等。
从认定标准看,一是根据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专精特新”企业的遴选标准主要是企业在
某一细分环节深耕2年及以上且营收达标(如2年营收增速均值高于10%)、研发能力强(如研发投入强度高于3%)、属于产业链关键环节
。二是根据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 年版)》,工业“五基”环节遴选标准主要是基础较好(3年左右能实现突破)、市场规模较大、具有国际优势或原创性技术。
投资“专精特新”标签企业(根据工信部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需要注意:第一,当前上市率很低且市值不高,根据Wind、CSMAR数据,截至2024年2月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率不足2%,主要于创业板上市(占比37%)。第二,
“专精特新”企业(尤其央国企“专精特新”)长期相对收益逐渐凸显
,根据Wind数据,2019年至今华证国企专精特新50指数相对万得全A超额收益62.96%。
(三)“三产”方向:培育未来产业,关注主题投资观察视角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迭代同时,未来产业同步受到政策瞩目,并且某一阶段的未来产业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顶层政策的形式明确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
核心是底层生产力技术奇点(如核聚变、基因、AI、量子)带来创新未来应用场景想象空间。
我们根据广发策略
《主题投资方法论新编》
,从“技术成熟度曲线”、“一级市场新风向”、“海外巨头布局”三大视角观察未来产业投资线索:
从Gartner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看,AI应用驱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成熟时间在5-1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成熟时间在5-10年,国产AI芯片、大模型、后量子加密技术成熟时间在2-5年。
而根据Gartner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大部分AI技术仍在“技术萌芽期”和“期望膨胀期”,
近50%的AI技术2-5年或2年以内
,(1)AI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应用即将进入稳步爬升期,成熟时间在5-10年;(2)智能机器人成熟时间在5-10年,目前处于“期望膨胀期”顶部区间;(3)VR/AR已在生产成熟期(设备出现量产)/稳步爬升期,元宇宙处于技术萌芽中期。
根据CVSouerce投中数据,2023年中国PE/VC市场中除了过去3年一直活跃的半导体、医疗设备、生物工程等赛道外,开始出现
新的活跃赛道如人工智能、电池与储能技术、机器人、新材料等。
根据私募通数据,
光量子计算、光量子芯片、AI+IVD、合成生物、水下储能等未来细分领域已出现数亿元融资
。例如:21年起开始出现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的Pre-A/B轮融资、A轮融资,并且企业估值超10亿元、融资金额达数亿人民币。
海外科技巨头通常在未来产业方向上具有前瞻布局能力且映射效果显著,比如国际GPU巨头英伟达新品发布和技术路线对国内GPU产业形成映射影响。
观察近期国际科技巨头的布局动作,可关注AI+PC/手机/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先进封装、量子计算、新型储能、基因疗法、5G-A、海上石油(深海勘探)等未来产业方向。
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层面上给予密集支持和目标规划,包含
数字经济、氢能、低空经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材料、合成生物、卫星互联网、脑机接口
等产业。比如:(1)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2)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对L3和L4等级智能网联汽车打开政策通道;(3)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规划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
部分地方省市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包括出台专项补贴或产业规划等,对当地相关企业给予良好产业环境和政策倾斜,培育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主要包含
氢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自动驾驶、量子科技
等方向,比如:(1)低空经济:深圳发布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量子科技:湖北省发布《加快发展量子科技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3)氢能:四川省发布《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参与建设“成渝氢走廊”等地方产业建设。
结合“自上而下”中央和地方布局的政策线索,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氢能、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合成生物五大产业链。
(一)人工智能产业链:关注AI终端应用、算力基建
人工智能产业链可分为
上游(数据&算力)、中游(算法平台)、下游(应用):
(1)上游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提供数据)和算力层(提供底层支持);(2)中游为算法层,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的训练与二次开发;(3)下游则为应用层,包括内容的生产与分发两个方面,涉及营销、推荐等多个应用场景。
当前算力基建和终端应用处于明显的需求增长阶段。
一方面,AI本身技术路径明确(①NLP+CV+多模态;②模型参数量几何级扩张;③模型开源),2022年底起云端应用产品快速扩围,包括聊天机器人、AI+办公、AI+浏览器、智能客服等,2023年底起,伴随大模型持续迭代的支持,比如谷歌Gemini、OpenAI的Sora,AI应用快速向终端转移,关注
AI+PC/手机/XR/汽车/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医疗等
。另一方面,算力是AI产业延展的底层“能源”,中游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下游应用使用均需要大量高性能计算算力支持,关注算力基建:(1)
先进封装技术(3D封装/硅光子技术)
,核心是提升互连密度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2)
光模块
,高宽带、低延迟、无的算力架构稳定驱动光模块需求;(3)
AI芯片(CoWoS+HBM技术)
,向大尺寸、高带宽、高内存容量方向升级。
(二)氢能产业链:关注制氢核心设备
氢能产业链可分为
制、储、运、加、用
等五大环节:(1)制氢环节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等高碳排方式,也包含新兴绿色制氢方式,如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后者是当前发展重点;(2)储运环节同样是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包含气态、液态和固态储运,技术持续突破,寻求降本与安全性;(3)加注环节通常为在加氢站内将氢气注入电动终端内,技术向高压力等级突破,国外通常采用70MPa的氢气,国内受限压缩机和储氢瓶技术,目前多采用35MPa的氢气;(4)用氢环节当前主要包括燃料电动车,未来继续向电力、工业、建筑等主要能源应用方向拓展。
当前绿色制氢设备和储运加氢核心设备亟待技术突破,
目前我国绿氢占比不足5%,短期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中期将迎来快速成长期,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比将在2050年提升至70%。一是作为高能量密度、资源无限、零碳的清洁能源,氢能应用场景丰富;二是绿氢制氢降本路径清晰,有望在2030年平价,Hemado预计2030年全球部分地区电解氢成本有望至1.5美元/kg,美国则提出2030年1美元/kg目标。关注核心设备:(1)
电解槽
:电解制氢核心设备,在碱性水和PEM两条电解制氢路径中价值量占比超过50%,根据广发机械组测算,至2030年全球电解绿氢有望达1447万吨,对应ALK、PEM、SOEC电解槽全球累计市场近8000亿。(2)
压缩机
:加氢站核心设备,也是液化储运过程中的核心液化装置,压缩机技术不断向高压力等级方向突破,实现70MPa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国产产业化,提高存储安全性和加氢效用(续航里程)。(3)
高压气态储氢瓶
:目前储运及加氢站的主流储存设备,技术及材料向耐压和减重方向突破(高密度和轻量化),比如使用T700级及以上规格碳纤维,该材料目前仍由日本和美国主导。
(三)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关注卫星制造、地面站核心设备
卫星互联网通过将卫星发射升空形成组网建设(形成非地面基站),能够广泛覆盖空海地及特殊场景通信需求,补足蜂窝通信缺口,产业链主要包括
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
四个环节:(1)卫星制造环节技术壁垒较高,涉及卫星平台、荷载与监测,其中,卫星荷载是核心部件;(2)火箭发射需求遥感系统的数据传输、发动机是核心设备、制导和控制系统瞄准轨道;(3)地面设备主要起枢纽作用,包含地面站和用户终端,芯片和天线是关键部件,卫星电话、卫星宽带接收器的当前的主要终端设备;(4)卫星运营主要由通信运营商依据牌照开展相应卫星通信业务,目前我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卫通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等企业拥有一类牌照(移动/固定终端卫星通信业务),中国卫通、中国电信等企业拥有二类牌照(卫星转发器出租和出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