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要攒够多少钱,才敢回家过年? ·  3 天前  
环球人物  ·  上热搜的“霸总爷爷”,其实有个苦出身 ·  3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全网关注的“白衣小哥”,获表彰! ·  4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全网关注的“白衣小哥”,获表彰! ·  4 天前  
每日人物  ·  县城新年新气象,肯悦咖啡热闹开篇 ·  4 天前  
陕西新闻广播  ·  “白衣小哥”,获表彰 ·  4 天前  
陕西新闻广播  ·  “白衣小哥”,获表彰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调查|当我们在大学校园里谈起急救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6-02 23:18

正文

全文共316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报记者
张祥涛 药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杨红琳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赫一诺 社会学系2017级本科生
王筱蔓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级本科生
2019年 3月26日,清华大学宣布将在校内安装341台由校友徐航捐赠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注1],启动校园PAD“黄金急救计划”。四月底,341台AED逐步安装到位,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AED密度满足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简称AHA)2018年建议标准的公共场所。

5月7日,清华大学学生利用宿舍楼内配备的AED成功向一名大一学生施救,该同学后被送至北医三院抢救,经过医院救治,已由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急救医生表示,如果在救护人员赶到前,没有同学们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并及时利用AED进行心脏除颤,这名同学或许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

一场急救培训

“惨淡。有幸到场了六个人。”提起某一次急救讲座,北京大学红十字会急救部部长、考古文博学院2018级本科生乔杨这样形容。

每年,北京大学红十字会(以下简称“北大红会”)都会联系海淀区红十字会申请举办急救培训。今年5月19日,“北大红会”公众号发布了2019年春季学期急救培训报名推送,这次培训在5月25日于校医院地下一层报告厅举办。

红十字会面向非医护人员提供公益性的救护专题培训讲座,培训内容与时长可依情况商定。海淀区红会提供两种公益急救培训,一种为“普及班”,培训时长半天,不颁发证书;一种为“取证班”,培训一天,共计8学时,参训人员上午学习理论知识,下午观看培训员演示并利用教具进行实践,完成后即可获得海淀区红十字会颁发的对应项目的救护技能证,有效期三年。

北大红会此次申请的是心肺复苏救护专题培训讲座中的“取证班”,受训人员和培训人员的比例是30:1,全场平均每100位学员(包含在校学生与义工联志愿者)配有一台AED教学机。

5月25日培训现场

在18年秋季学期的急救培训策划中,北大红会面向北大在校生提供了80个名额,但两天的培训中,每天到场的仅有20到30人,还出现了中途退出的情况。北大红会秘书长姜天乐认为,由于一场培训耗时8小时,且报名需要提前两到三周截止,同学们因时间安排临时改变而不能到场是可以理解的。但出于顾虑,北大红会还是将此次培训的报名名额减少为20个。

由于在北大红会向海淀区红会申报的时间段中,负责“创伤包扎”课程的培训人员没有空余,这次培训内容只有心肺复苏一项。乔杨表示,时间难调节一直是北大红会筹办活动的难题,以秋季学期为例,10月社团刚刚完成招新,11月海淀区红会没有培训名额,12月校内又安排了“一二·一”防艾活动和“一二·九”歌咏比赛,北大红会可以选择的时间并不多。2018年秋季,培训时间就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发生了冲突。

乔杨直言,北大红会的影响力其实比较有限:“人手太少导致很多时候没有时间贴招新海报,更别提刷楼了。”同时,尽管“北大红会”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已经超过3000人,但推送阅读量却并不理想,截至报名结束,最新的急救培训报名推送阅读量仅有225次。

急救的普及

城市与环境学院2015级本科生欧映雪一直以来都有参加急救培训的意愿,此前,她对于应急救护的认识都来源于在医疗行业工作的家人和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而在北大红会主办的急救培训中,她学习到了更系统的应急救护知识,了解到在危急情况发生时救护病人的整套流程,她认为,专业的急救知识是需要被普及教育的。

除了公益性急救培训或讲座,红十字会还面向社会提供两天16学时的急救员培训,每班32人,配备8名导师,颁发有效期两年的急救员证,培训费用在100到200元之间。同时,社会上也有机构和个人提供由AHA颁发证书的急救培训,AHA证书具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有效期也是两年,但费用较昂贵。

张元春是AHA认证的培训导师,也是微信公众号“急救科普人”的作者,曾在北京急救中心和朝阳区急救中心担任十年的急救医生。期间,他经手的心脏骤停[注2]患者只有一名被成功救治。“十年,我从来没有见过家人、同事或朋友能够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任何有效的急救措施。”张元春意识到,救人不只是靠医院和医生,还要靠身边的每一个人。于是,张元春辞去职务,开始从事急救培训工作。

培训之余,张元春会在当地举办公益性应急救护讲座,但反响并不乐观,到场人数一度仅有个位数。他认为原因在于多数人对于急救知识没有兴趣:“他们认为这些并不重要,(心脏骤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事实上,中国每年发生超过五十万起心脏骤停,其生存率仅为1.3%。如果病人在三分钟之内接受电除颤治疗,生存率在70%以上,但10分钟之后,生存率就几乎降至0。一项对共纳入了142740例患者的79项研究的大型系统回顾研究表明,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可以把生存率从 3.9%提升到16.1%。

同为心脏骤停患者应急救护的重要环节,AED进入中国大众视野的时间比心肺复苏来得更晚。资料显示,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AED数量,日本为394台,美国为317台,中国大陆为0.2台。

AHA 2015版《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提出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

2006年,北京市开始在公共场所安装AED,截至2019年1月,北京市公共场所配备AED数量为200到300台。上海市是我国目前公共场所设置AED数量最多的城市,总数约为1200台,占全国公共场所AED数量的一半左右。而按照AED在突发意外时3到10分钟跑步往返能够取用的原则,在北京、上海等两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AED的数量应达到4万至5万台。

目前,北京大学共有3台AED,其中两台位于医学部,由校友张元春捐赠;一台位于邱德拔体育馆,由海淀区红十字会提供。但在4月30日下午我们在邱德拔体育馆的随机采访中,四名受访者中有三名均表示从未听说过AED;另一名受访者对清华安装AED有所耳闻,但并不知道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唯一一台AED正安装在二十米外。

邱德拔体育馆设置的AED

回响

对于硬件配置不足的情况,姜天乐认为,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是AED发挥作用的前提,虽然硬件设施短期内难以改变,大家也要先掌握急救技能,做好应急救护的知识储备。研究表明,心肺复苏与AED之间具有“关键性联合”关系,心肺复苏可以使除颤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并延长电除颤的“时间窗”,为准备AED提供宝贵时间;即使电击失败,胸部按压也有利于维持最低限度的心肌灌注,使后续治疗仍有成功可能。

25日的培训结束后,欧映雪获得了有效期三年的心肺复苏救护技能证。尽管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在突发状况中应用所学知识,但她表示愿意在未来接受更专业的急救培训,让自己可以有能力、有技术照顾好身边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每日人物  ·  要攒够多少钱,才敢回家过年?
3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全网关注的“白衣小哥”,获表彰!
4 天前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全网关注的“白衣小哥”,获表彰!
4 天前
陕西新闻广播  ·  “白衣小哥”,获表彰
4 天前
陕西新闻广播  ·  “白衣小哥”,获表彰
4 天前
每日人物  ·  林妙可,9年了,争议仍在
7 年前
塔罗牌解忧馆  ·  干货|前任最易接受的挽回方法
7 年前
文学投稿小助手  ·  奖金上万 | 首届莫干山国际诗歌节征稿启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