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Fweek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OFweek投融资网是高科技领域投融资项目发布和对接的专业平台。OFweek投融资网汇聚了高科技领域各阶段企业10多万家,精选各类资本和机构1000余家。提供:融资咨询、投资咨询、并购咨询、研究报告、路演活动、产业园咨询、企业加速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OFweek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扣非净利润暴跌15588%!昔日龙头联手宁德时代加码工商储

OFweek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公众号  ·  · 2025-03-24 17: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3月22日,易成新能(300080.SZ)发布的2024年年报引发市场震动。这家曾以光伏和碳材料为主业的新能源企业,全年营收同比暴跌65.38%至34.22亿元,归母净利润巨亏8.51亿元,同比下滑1948.2%,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9.47亿元,同比暴跌15588.52%,创下近五年最差业绩。
今日开盘后易成新能快速下跌,收盘跌7.04%,股价不足4元/股, 总市值74亿元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在财报披露前一周,公司却宣布与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中州时代签订储能合作协议,计划2025年储备500MWh工商业储能项目。
冰火交织的境遇下,易成新能的转型之路成为观察中国新能源产业变革的典型样本。
业绩塌方
市值74亿元的 易成新能 怎么做到亏损9.47亿元?
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重利空叠加的结果。
拆分业务来看,首当其冲的是光伏业务的战略性收缩。2024年,公司剥离了持续亏损的平煤隆基电池片业务,该业务前三季度利润总额亏损4.93亿元,直接导致营收减少64.62亿元,占全年营收降幅的绝大部分。
这一“断臂求生”之举虽终结了失血点,却也使公司失去重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石墨电极价格受供需失衡影响持续下跌,叠加产能利用率不足45%,导致新材料业务盈利空间被压缩。
更严峻的是, 公司对在建工程、存货等资产计提减值损失3.90亿元 ,进一步放大了财报的亏损规模。
财务健康度的恶化同样值得关注。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9.23%,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4224.96万元,存货周转率从4.96次骤降至1.68次,显示出供应链效率的严重下滑。
研发投入虽占比提升至5.24%,但总额同比减少50.36%至1.79亿元,技术储备能力面临考验。
这些数据勾勒出一家企业在行业剧变中的生存困境:旧动能已失速,新动能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 易成新能出现了高层的大幅流动 。业绩公告当日,易成新能还公告称,聘任何红辉先生为公司副总裁,任期至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届满。

此前的3月1日,易成新能的副总裁杨国新因达到领导干部离职年龄而辞职;董事吕晶晶因工作调整辞职,提名毛彦哲先生作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监事会主席江泳因工作调整辞职,提名刘宏伟先生为第六届监事会非职工代表监事。
在2024年易成新能也有超13位高管发生大变动,其中涉及多位副总裁、总裁、董事等职位。
储能破局?
在传统业务溃败的阴影下, 易成新能将战略重心转向储能领域 ,试图以技术差异化打开新增长极。
其核心抓手是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这种以钒电解液为核心的长时储能方案,凭借20年超长寿命、本质安全性和70%的综合转换效率,正成为电网侧储能的新宠。

易成新能旗下开封时代已投运30MW/12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并通过自主研发实现质子膜、双极板等核心材料国产化,使生产成本较上一代技术大幅降低。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与宁德时代的生态协同 。根据3月12日公告,中州时代将为易成新能提供储能电池系统、变流器(PC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等核心设备,双方合作覆盖从项目设计、集成到运营维护的全链条。
这种“技术互补+场景共享”的模式,既弥补了易成新能在锂电池储能领域的短板,又为其打开了工商业用户侧的增量市场。500MWh的储备项目若如期落地,将推动公司储能业务规模实现量级跃升。
尽管储能布局初现曙光,易成新能仍面临严峻考验
首当其冲的是现金流危机: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扩大至4224.96万元,资产负债率逼近60%警戒线,而全钒液流电池产线扩建、风光电站开发均需持续资金投入。
与此同时,技术路线竞争日趋白热化——钠离子电池成本已逼近0.5元/Wh,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进程加速,全钒液流电池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将度电成本降至0.3元以下,恐难逃被替代的命运。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略定力与短期业绩的平衡。公司计划“十四五”末实现3GW风光电站装机目标,但2024年556MW的并网规模仅完成计划的18.5%。全钒液流电池虽技术领先,但其长周期、重资产特性与资本市场对扭亏的迫切需求形成冲突。
如何在不牺牲技术投入的前提下改善财务报表,将成为管理层最棘手的课题。
转型启示
易成新能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阵痛。 当光伏补贴退坡、锂电池价格战蔓延,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必然遭遇增长瓶颈。 其选择的全钒液流电池赛道,本质上是对储能技术多元化的前瞻性押注。
易成新能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试图打破单一技术路线的局限,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风险对冲。若其能依托国资背景获取低息资金、借助战略合作快速铺开应用场景,或许能在2025年迎来业绩拐点。
但在此之前,这家企业仍需在资本市场的质疑与产业未来的曙光之间,走完最艰难的平衡木。
光伏企业转型储能的不在少数,易成新能能否转型成功?欢迎留言讨论。

转发本文章有礼!

关注公众号并转发本文章至朋友圈 ,联系文末二维码客服(小池)可获得电子版《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或《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及【新能源大会嘉宾演讲课件PPT】


企业合作
焦女士
Tel:++86-19168597392
Email:[email protected]

市场/商务合作
罗女士
Tel:+86-13229422517
Email:[email protected]

爆料及投稿| [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女士:19168597392

加入储能行业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备注“姓名-公司-岗位”申请入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