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孤独的阅读者
把顶尖大学的思维与能力训练普及给每个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破门亮灯”,官方致歉 ·  昨天  
山西省人民政府  ·  哈尔滨亚冬会今晚开幕!山西选手姜鑫杰出战单板滑雪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哈尔滨亚冬会 | 宁忠岩、刘梦婷将担任旗手! ·  3 天前  
湖北经视  ·  突发讣告!感动众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孤独的阅读者

日本在二战前夕是如何走向癫狂的?

孤独的阅读者  · 公众号  ·  · 2024-08-20 18:00

正文

本文整理自系列直播课
「太阳之下无新事 |蝼蚁必修的三堂历史课」
第二讲:《似曾相识的政治浩劫》


2024 年 8 月 15 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 79 周年。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行径给世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回看那时的日本,军方的残暴自不必说,连民间都是一片癫狂:新婚妻子为鼓励丈夫参战自杀;母亲嘱咐孩子要死在中国…… 这些有违人性的行为在当时却被歌颂。

当日本军方发动「七七事变」,悍然违反国际法全面侵华时,日本民间一片叫好,各大媒体一同叫嚣着「暴支膺惩」(惩罚暴戾的中国)。

作为率先完成政治改革和工业化的东亚国家,日本曾一度打下了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基础。

这样的国家是如何陷入这种上下一心的癫狂状态的?这值得后人研究、警醒。



当下的日本政府,结合了美国式宪政与英国式君主立宪。同美国一样,日本的政府也是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

  • 立法: 相当于美国的国会,由两院构成,即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的权力较大,包括通过法律、批准预算和选举首相。参议院虽然权力较小,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有一定的决定权。
  • 行政: 由首相领导。与英国情形类似,首相由国会(特别是下议院)选举产生,然后由天皇正式任命。首相就任后,会选择一组部长组成内阁,负责日本的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
  • 司法: 类似于美国的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和其他各级法院组成。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天皇任命,首席法官由首相提名。法院负责解释法律和宪法,并对法律问题做出裁决。

其中天皇的角色与英国国王类似,虽然是「国家以及国民整体象征」,但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主要负责一些象征性的公务,如任命首相和法官。
这套政府架构是在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为了防止日本再次走向军国主义道路而建立的。
那么探究之前的日本政府架构与它有哪些不同,自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日本当年是如何举国上下走向疯狂的。


经过「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本天皇时隔近千年重新掌握了政治权力。

根据明治宪法,天皇有权任命和解散内阁和众议院,也有军队的最高统帅权,堪称「专制君主」。但宪法又将天皇的行政权委托给内阁,立法权委托给议会,军务委托给军部,颇有「君主立宪」的风范。

「大正民主」时期(1912-1932),在当时自由民主的浪潮下,内阁总理大臣(即首相)多由众议院多数党的党首出任。
当时的日本国会叫「帝国议会」,由众议院和贵族院组成。
虽然结构与当下的日本国会相似,但其权力和影响力明显小于后者: 不少官僚可以绕过议会; 此外,此时的选举实在不算公正,还有许多公民尚未获得选举权。

最大的不同在于「军方」的角色。军队有权直接向天皇汇报,这使得军队能够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直接影响。

这也意味着,内阁和外交部制定的政策和决策无法约束军方。同时,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为了声望和资源,基层军官经常擅自行动,乃至于「清君侧」、「下克上」。

任何规章制度都需要包含「否则」—— 不按章办事的话,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然而,这时日本的体制中,军方不仅可以绕开议会行事,还能够制约议会。

这也就意味着,议会迟早会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经过一系列事件,军部完全掌握了权力,最终绑架了整个国家。军部的决策最终决定了日本的未来。



说起二战前日本的政府体制,宪法学家 美浓部达吉 是绕不过去的。

1912 年,他发表了「天皇机关说」:

日本主权属于作为「法人」的国家,而天皇是国家最高机关,是整个国家机关的一部分,在内阁等机关的辅佐下实行其统治权。


这一理论虽然不否定天皇的政治权限,但以议会制为中心的宪政为重点,这也一度是关于日本宪政的通说。

然而,到了 30 年代,「国体明征运动」拉开序幕。军部不仅推动主权在于天皇的「天皇主权说」,更进一步宣扬天皇是将带领日本国民实现历史使命的「现人神」。

这进一步发展成了对美浓部等学者的攻击 ——「称天皇为机关,大逆不道!」。对此天皇虽然罕见地发话,免去了美浓部的大逆之嫌使其逃过一劫,却也没有否定关于「现人神」的说法。

至此,官方见解彻底排除了「天皇机关说」。支持此说的学者们则随着「天皇主权说」的大行其道,迫于军方以及身边人的压力,不得不隐藏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卖国贼」、「有辱天皇」、「离间军民团结」的帽子方便地扣在了所有指出军部问题、短板,与其意见相左的人身上。有识之士瑟瑟发抖。



日本的军部绝非铁板一块。 不仅源自幕末时代的海陆之争影响了一系列日本的决策,陆军内部也一度有过两个水火不容的派系: 「皇道派」与「统制派」。

「皇道派」 的成员大多数是来自中下层的青年军官。他们主张在天皇亲政下来一场「昭和维新」,以暴力打倒国内资本财阀。

「统制派」 则主要是老牌军官,主张通过合法形式实现政治上的诉求。希望与国内资本合作,将日本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以实现总体战。

在战略上,两派对于必须拿下满蒙并无争议。在「九一八事变」后,皇道派主张暂缓对华战争,与苏联开战;统制派则主张与苏联互不侵犯,在保证北方安全后全面侵华。

两派矛盾的彻底爆发,是在 1936 年的 「二二六事件」
当天清晨,日本陆军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士兵发动了政变,攻击了多个政府机构,并刺杀了数名高级政府官员。 但他们的政变并没有成功,反而引得天皇震怒,下令镇压。

在清缴「皇道派」的过程中,「统制派」彻底掌握了军部的主导权,军部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最终,由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为总理大臣的极权内阁成立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各大媒体集体噤声。这一万马齐喑的场景与 1932 年的 「五一五事件」 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海军「少壮派」军官刺杀了护宪运动领导者、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犬养毅。

尽管从 1932 年起,日本政府已经对各种出版物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和取缔,严禁任何不利于统治的新闻报道和言论,但当时依然有不少媒体顶着压力发布了谴责军部,反对军部内部法西斯主义、反对恐怖主义的社论。

到了「二二六事件」时,媒体基本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义务。1941 年,日本公布了《国防保安法》:严禁媒体私自收集信息或与外国媒体保持联系,违者上至死刑。
至此,日本各大新闻只得紧挨政府,报道着政府提供的信息,追认着政府认证的「事实」,彻底沦为军国主义政府的喉舌。

日本民众被彻底地与外界信息切断,重复着军部的谎言直到它们成为「真理」。

军部重复着自己的呓语,直到它们彻底破灭。

「一方面,日本报纸是军部和政府言论统制的受害者;另一方面,报纸也是没有将真相正确传达给国民的加害者。」


8 月 20 日(周二)20 点

「太阳之下无新事|蝼蚁必修的三堂历史课」
第三讲直播
《似曾相识的思想演化》


扫码 加小雅

回复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