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锡博报生活  ·  恭喜!无锡又一家医院 升格了! ·  3 天前  
中国气象局  ·  首席说天气丨春运返程受大风降温影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哎,为什么总是陷入拖延症?

曹将  · 公众号  ·  · 2024-05-13 19:59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01


去年跑校招时,问了一位应届生一个问题:之前实习时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他说:前辈布置完工作后,就出差了,留下一句「我就交给你了哦」。


我说:那你怎么办?


他说:我找了很多人,但因为自己是实习生,对方也不怎么理睬。快到截止日期时,自己焦虑到晚上都睡不好,但就是推不动。前辈后来责备了我,说我有拖延症。然后不耐烦地带我去找其他部门沟通,他一出面,事情就解决了。


我问他这件事有什么收获。


他的答案是:应该早一点找前辈。


我的感受是:这前辈真不是人。


02


谈到拖延症,我们经常会把责任归因于个人,好像都是意愿不够、能力不行。但其实,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机制。


还是上面的故事,前辈把任务给了实习生,但沟通协调都没有支持,对于初来乍到的实习生而言,要他怎么去解决?


类似的,你要去找一个机构投广告,但公司又没有这笔预算,对方又不想要资源置换,只要钱,那你能怎么办?


机制的本质,解决的是「允不允许做」的问题。


很多企业都希望员工创新,这是一个美好的初衷;但年度考核方案里,又没有创新相关的内容。


也就是说,员工创新了,没有好处;不创新,也没有坏处。那在这个博弈里,最好的解法就是不做。


明面上,口号谁都会说;私下里,看的都是投入产出。


——所以,拖延症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机制,组织、流程、制度、权责、资源等都会成为影响前行的障碍。


03


再说下一个原因: 想不想做。


领导让你跟某人对接,但你就是不认同这人的做事方式,那么这件事你大概率会拖着,不到万不得已,你绝对不会主动采取行动。


——这是价值观因素。


你本来就是 i 人,但领导让你去做一些对外沟通的工作,你自然会有抗性。你是 e 人,却被安排每天处理各种文档资料,你也不会开心。


——这是性格因素。


你的自我定位是管理者,但却被安排做基础工作,你肯定会不爽。你觉得自己是一位专家,却被要求去做很多求人办事的工作,那你也觉得不合身份。


——这是自我角色定位因素。


你看,即使有授权、有资源,但自己内心 愿意 打开 这扇门,还是会纠结、会拖延。


——这就是想不想做的问题所在,背后是价值观、性格、自我定位等因素。


04


关于「想不想做」,有三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


第一个是完美主义:总觉得还不够。


之前和朋友阿文去参加一个活动,他要做一个分享。其实前一天,他已经打磨好了自己的 PPT ,大家看过都说「精彩」。到了当天早上,他 7 点就起床了,继续修改,一直改到上台前最后一刻。


完美主义者倾向于对自己和他人设定高标准,追求事物的完美无缺。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任务或项目时感到焦虑、不安和缺乏自信。他们害怕自己的表现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害怕被他人评价为不足或失败。


第二个是冒名顶替综合征:怕被拆穿。


一些比较成功的人,总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这个荣誉,只是运气好而已。比如能爬到某个职位,是因为刚好前面有空缺;比如能做好的销售业绩,是因为市场刚好爆发。所以当有重要的任务来的时候,会选择性后退,犹豫不决,因为怕露出马脚。


冒名顶替综合症的表现是: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优秀,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不值得眼前拥有的一切。比如,当被夸奖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有冒名顶替综合症的人则会感到不安,他们会说:没有没有,那只是表面看着不错罢了。


第三个是不敢面对下属:怕人际矛盾。


刚转岗人力资源的时候,接触到能力素质模型,有一个词让我很困惑:勇于面对下属。因为在既有的认知里,领导不应该怕下属啊。


勇于面对下属:定期检查下属绩效并及时反馈,果断处理有问题的下属,不会任由问题发展。


后来见过越来越多管理者后,我发现确实有很多领导怕「面对」下属:他们在布置工作时,可以很威严、很果断、很决绝,但当面对绩效反馈等跟人有关的决策时,就会退缩。


比如有一个管理者说:如果下属哭了我该怎么办?如果下属当场发火怎么办?


所以,很多管理者在接到「绩效反馈」任务时,会选择性地后退。


05


我还想再聊聊「想不想做」这个主题:如果找到原因,那其实就有了突破口。


之前咨询顾问跟我聊过一个案例。


一位部门负责人性格是与人和善型,所以在向下管理时,比较温和,部门每天都看起来其乐融融。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团队业绩一直都在中下游水平,所以大领导想要做一些改变。


怎么变呢?


他们试过加强绩效考核,但效果甚微,这位负责人签了绩效任务,但在推动上又比较随意,之后不了了之。


后来,顾问和老总一起跟负责人聊了一次。他们带上了员工的访谈记录,里面的关键句有:


  • 下属觉得跟着他没前途。

  • 身边优秀的同事离职了。

  • 大家表面其乐融融,实际内部各种办公室政治。


聊天中,老总输出了核心观点:为了下属们好,也要做一些改变。


结果就是,在下一个周期,负责人完全变了一副模样,强化和落实了绩效考核,分到了每个人头上,并且每周开会跟进。


这个案例里,负责人的初衷一直是希望员工喜欢自己。当他发现其实温和并不一定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喜欢时,那改变就接踵而至。


06


关于拖延症,我们个人真的能控制的是: 能不能做。


比如要做一次发布会,你没有相关经验,就很难做好。比如要写一篇发言稿,你没有公文积累,那就很难写好。


你找了很多资料,最后也心里没底,最后只会拖到最后一刻。


有些能力可以短时间获得,比如像 office 这样的工具操作;有些能力需要长时间积累,比如营销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谈判能力。


能力的提升就三个方法:


  1. 自学,比如看书、听课。

  2. 跟师父学,比如师父手把手来教。

  3. 积累经历,在做中学。


关于经历,我想补充一个观点: 积累相关经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