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重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在养老和医疗机构中优先使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鼓励财政补贴家庭和个人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这意味着,超过万亿规模的养老市场空间将开启,而不少医疗器械厂商也迎来新的大商机。
万亿市场空间打开
老龄化是养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根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
国泰君安分析,中国养老产业2020年将迎来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另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
近年来,关于倡导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密集出台,并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6年底,国办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部署。
《意见》中的措施包括建立
医养结合
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以及鼓励执业医师前往多点执业,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等。
此次三部委的《行动计划》则是要进一步破解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在
智能硬件
上的障碍瓶颈。一是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重点产品的研发和国产化;二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应用;三是制定相关产品及数据服务标准……
三部委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
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
,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以及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
随着智慧健康养老目标和发展路径的提出,超过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将正式开启。
这些医疗器械将井喷
在《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中,明确写有
“
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
其一是,突破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包括:发展适用于智能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操作系统。加强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适老化设计与开发。突破适用于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生理检测、监测技术。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集成设计。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
其二是,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
《行动计划》
还特地列出了“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工程”中所涉各项设备的重点方向:
1、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2、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3、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4、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5、家庭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6、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智能判读、分析和处理,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