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我很有幸遇见了我的父母,这是人生最初也是最奇妙的遇见,因为无法选择。
很多人问我你怎么会想到做《朗读者》这个节目?我想既有我这20年的职业积累,也有我成为主持人之前父母养育我那20年的积累。是他们让我变成了一个对文字有亲近感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家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我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妈妈是高三物理老师,她要备课;爸爸一直做文字工作,他写稿子。家里的书房不大,他们俩共用一个书桌。而我都不记得自己在哪里做作业了,可能是几个方凳子拼成一个小桌。晚饭后,一家人各占一角,各看各的书。
如果不是拥有这样一个家庭,我可能不会对书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父母对我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甚至在职业的十字路口迷茫的时刻,我第一时间会选择返回学校读书。1999年在上海卫视,节目和环境都不是很理想,我一直在想自己该做些什么,最后选择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修班;2013年,我第一次觉得上台不那么兴奋了,而我本来是一个特别喜欢舞台享受工作的人。一个声音出现了:再这么做下去,就是无止境的重复,无止境的重复就是一种退步。我知道需要改变了,于是选择去美国读书,想看看自己还有没有成长的可能。
《中国妇女》:结果呢?这样的选择让你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董卿:我变得更坚强了。毕竟是离开了驾轻就熟的岗位,离开了从来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生活,离开了熟悉的国家和城市。40岁回到学生生活,突然发现很多事情已经应付不来了,做功课、找资料……刚开始我会完不成,还不如一个年龄只有我一半的孩子做得好。而我在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事情了。这件事刺激了我。除了学习,还有太多琐碎事,每天吃什么喝什么怎么买菜怎么做饭,租的房子下水道堵了找谁修……毫无疑问我遇到了一个个新的挑战。当一次次由失望到绝望的时候,人是在经历化蛹为蝶的蜕变。你觉得这本书两天根本看不完,那么能看多少看多少。不让自己情绪化,与其犯愁、咬牙切齿,不如实际地做事情。什么事情想清楚之后,付出行动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