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空调安装工从高空坠落 ·  3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招牌服务,海底捞供不起了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当AI决定说谎,人类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北京“小升初”新政下,疯狂鸡娃的海淀家长失败了吗?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09-04 21:00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当北大博士乐于做一个街道办公务员,我知道,鸡娃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一年前,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女博士被朝阳区的街道办城管岗位录用,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虽然被嘲笑为“读书无用”,但鸡娃却并未就此停止。这不仅仅是因为惯性,也是因为家长们别无出路。一位深知教育行业内情的朋友说:“负责任地说,以北京而言,从小不卷的娃,大体上都是陪跑(国内方向)。小升初掐尖、实验班、中高考,就是这个路径。”

《天才基本法》剧照
正因此,现在很多疯狂鸡娃的海淀妈妈很崩溃:今年北京遭遇史上最大力度的“阳光招生”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以登记入学为主,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教育公平。这一升学改革,使得以往通过各种“后门”(条子生、票子生、共建生)或凭借学区房、竞赛成绩等“搞特殊”优先入学成为往事。

一些家长从孩子上小学之初就开始鸡娃学奥数、英语、参加各种竞赛,试图通过“点招”进入名校,如今录取结果揭晓,却赫然发现自家孩子和隔壁没咋学的孩子一起进了普校乃至“坑校”,心理上实在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

这种“疯狂鸡娃的中产家长失败”的故事,很能唤起普遍的共鸣,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关系背景,只能靠鸡娃,多年无数精力和金钱的投入,无非是搏一个小概率的机会,没料到开牌时规则突然变了,自己抓到一副烂牌,霎时间可能都怀疑人生了:如果努力都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那还能怎么办?事实上,当下最能激发社会焦虑情绪的桥段,就是“拼命努力仍然失败”。

《小舍得》剧照
但是他们真的失败了吗?其实并没有。这些家长崩溃的,与其说是“孩子没考上重点”,倒不如说是“早知道何必付出那么多投入”,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冲刺一把上名校,而是自我的成长——如果这几年孩子真的学进去了,那这是谁也无法拿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之前的投入和精力并没有白费,问题在于你怎么看待教育本身。

长久以来,国内教育已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教育资源的集中,让无数家长挤破头地把孩子送进名校,然而这些名校,其实核心优势就是“掐尖”——如果没有优质生源,学校教育资源再好,也无法创造奇迹。也就是说,学生固然想借助名校,名校其实更有赖好学生。现在搞名额到校,本来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大家争先恐后地加入教育军备竞赛,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鸡娃是为了能实现向上流动,这本身就预设了等级制的存在,尤其是害怕自家娃堕入底层;另一面,所有人又都在吁求教育公平,甚至喊出“除非所有孩子都能进清北,否则还是不够平等”,这已经是一种结果平等的激进平均化主张。但想想就知道,如果所有孩子都能进清北,那肯定有人不甘于此,自然会出现新的更高标准。

《小别离》剧照
有一种观点认为,提高难度,才是减少内卷的方式,因为只要题目足够难,那么不会就是不会,刷题也没用。浙江和上海2021年小升初考试都大幅提高了难度,那是六年来首次,有朋友当时就开玩笑说:“别看你们都是大学毕业,我家孩子六年级的题目,给大家做,在给定时间能及格的估计都不多,我看过,根本辅导不出来。”

然而,初中还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心智也远未发育成熟,通常是要进入高中,随着难度上去,学生的学力才出现明显的分化,从这一意义上说,现在抓小升初阶段的教育资源平均化,确实有其必要。

很多人从理性上能理解“阳光政策”对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好事,但在感性上无法接受,有一位今年孩子小升初的北京妈妈的说法就很典型:“我支持实验,但别拿我家娃当实验品。”那么她想要什么呢?她就想自己的投入得到回报,就好像“投资”要有稳定的收益预期,天然厌恶不可预期的风险。

《小舍得》剧照
国内家长的普遍心态是:想要教育公平,但当教育公平政策打破原有格局时,又觉得那是不公平的,因为凭什么为自家孩子投入多年心血,却和隔壁没咋读书的孩子一起上普校?也就是说,这种“公平”观其实基于一种绩效观念:投入多少、绩效多少,就该得到多大的奖励。然而,如果你把那种奖励看作是外部给予的(名校学额),而非内在获得的(能力成长),那么就永远不得安宁。

现在的做法是强行打断原来不同阶层的教育分化,再重新演化,但考虑到太多中产家长会竭尽全力地投入资源,甚至可能催生出“教育黑市”(暗地补课),那种平衡分配生源的做法,效果很可能会减弱。到头来,以公平追求选拔属性的考试,既得不到公平,也得不到选拔。

不管怎样,肯定会有不少家长会为学校、学生不够好而烦恼,最后也许会选择转学,另谋出路,尤其是那些不甘于此的好学生,而名校也自然会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学生,这样一来,随机分配的学校也会因为管理水平的不同而逐渐趋向不同,最后真的就长期分化了。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剧照
当然,为小升初没能上名校而崩溃的只是家长,不是孩子——这个年纪的孩子肯定无法理解“一考定终生”的含义,不明白家长心里为自己笔直规划的人生道路;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孩子那种平常心才是对的,倒是值得家长学习:如果小升初没能上名校都视为失败,那之后中考、高考、就业这三大关口,到时候难道还一次次崩溃不成?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时代里,谁又能总是那么一帆风顺?

一个人的人生很漫长,起起落落是很平常的事。我也曾见识过许多有天赋的同学,比我聪明的也多的是,但他们的人生各异,有的没能上大学,有的大学毕业后也不顺。且不说别的,成绩本身就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不止是心无旁骛地刷题刷出来,还需要天赋、专注、自律、刻苦、家教,乃至体力和稳定的情绪,而这其中的不少因素虽然难以量化,但高度依赖家长的教养。这两年已有太多优秀学生,在考上名校之后陷入“空心病”,很大的原因恰恰是一直以来太能满足家长的期望了,却没能为自己活过。

既然北大博士毕业也可能只是去基层当城管,那卷小升初还那么重要吗?多年后回望,那或许根本不值得心底里起什么波澜。如果早晚要遭遇到不如预期的意外,那还不如早点上这一堂课,头脑清醒一下,知道不能一味只是卷,人生有太多事,努力过了,就要接受可能的结果,人所熟知的那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小舍得》剧照
很多中产家长之所以鸡娃,说到底是想在孩子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他们以为自己阶层上升,是因为“读书改变命运”,但其实不是,更可能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入世、城市化浪潮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当时代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动时,这些外部条件已经不可复制,但他们仍希望通过加大投入,让孩子能以更高的学历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大的阶层跨越,虽然现实明明远非如此。这也是中国家长的一种顽固心态:所有人都渴望阶层流动,但只能接受向上流动,很难接受自家孩子向下流动。

这当然不是说要躺平放弃,恰恰相反,是家长应当反思自己“面对新情况,仍用老办法”的思维定势,不要用评估投资回报、考核KPI心态来看待教育,看清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家孩子的,让他们能有一个充分自由成长的空间,不论起起落落都能有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稳定内核,这恐怕才是最重要的一课。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空调安装工从高空坠落
3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招牌服务,海底捞供不起了
5 天前
笑的合不拢嘴  ·  5亿人设成手机铃声,太好听!
7 年前
十点读书会  ·  一个人不做物质的奴隶,便是教养
7 年前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  纸上性情唯笔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