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桂林头条  ·  今天起,可以查分了! ·  13 小时前  
桂林头条  ·  今天起,可以查分了! ·  13 小时前  
康石石  ·  全国多地硕士人才引进政策汇总! ·  17 小时前  
康石石  ·  保研也能捡漏!广美正在悄悄扩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JPSP:爱情中美好的经历让你不再回避 | 唧唧堂论文解析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1-03-12 22:31

正文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高洪尧
审校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WEN
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积极关系经验对规避型依恋儿童的益处(Benefits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for avoidantly attached individuals)》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7年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作者为Sarah C. E. Stanton , Lorne Campbell , Jennifer C. Pink。


爱情貌似永远都不会过时,每当谈到这个话题,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勾画出一幅美好图景,为之向往。然而,也有部分人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回避、疏远,难以维持稳定。实际上,这种回避倾向可以追溯到婴儿期。


早在1973年,英国心理学家鲍比便提出了依恋理论 ——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等早期经历会塑造他们关于自己和未来关系的感知和期望。这些内在工作模型随着时间而发展,包括个体感知自己值得被爱的程度、相信当需要的时候便能获得亲密关系等,在人们一生中影响他们的目标、感觉和行为。


根据依恋理论,可以把人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不同的依恋类型代表着不同的早期经历、 不同的自我信念、不同的与人交往方式。其中,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婴儿期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支持,这促使他们对自己有着积极的态度;然而,如果婴儿不断被拒绝、无法得到回应,那么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致使以后怀疑自身价值、不相信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关爱。不安全依恋包括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前者是指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担心程度。对于那些高度焦虑的人,一方面渴望爱情、坚守阵地,一方面害怕拒绝、害怕被遗弃,并且不信任伴侣。而今天主要讲的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亲密行为时感到不舒服的程度,那些高度回避的人不愿意与伴侣亲密接触,同时他们渴望维持情感独立,对关系的承诺微乎其微。


以往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情感消极、满意度很低、不愿意自我表露。这些体验、行为倾向又会让一段关系处于不稳定、不幸福的状态之中,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然而,最近已有一些研究开始探究如何改善高度回避个体的消极状况。目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Sarah C. E. Stanton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主要探究积极美好的关系经历对回避型依恋个体的好处。


在研究一中,研究者共招募81名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被试,时间1-6个月不等。研究者通过引导想象训练的方法让一部分被试回想他们第一次遇见伴侣的时候、第一次发觉自己爱上伴侣的时候,以及当与伴侣亲近时的感觉;对于另外一部分被试,不进行想象训练。除此之外,研究者使用亲密关系中经历量表来测量依恋类型,使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来测量情感体验。


研究一结果表明: 高度回避、焦虑的个体都表示有着更大的消极情绪。 另外,那些做了想象训练的高度回避个体报告出的消极情绪明显有所下降,而那些低度回避个体在训练后情绪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也就是说,仅仅回想自己的伴侣和彼此的亲密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高度回避个体减少消极情绪。有趣的是,这并不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当然也没有降低。


在研究二中,研究者展开了纵向相关调查,在进一步证实研究一结果的基础上,探究高度回避个体对伴侣有着积极的感知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者共招募了67对异性恋情侣,年龄在18-60岁,相爱时间3个月-33年不等。整个研究共分为2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所有人都会来到实验室完成一些简要调查及问卷测评,主要是测量依恋类型。在第二阶段,所有人都会收到一个私密的网址,在接下来的21天中单独填写,包括每日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每日感知到的伴侣行为(如“我的伴侣说了什么使我感觉到被爱着”)、每日关系质量量表(如“我对目前的关系感到满意”)。


研究二结果表明: 当高度回避个体感受到伴侣对自己更加积极时,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更少消极。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觉得关系质量很好。


可以看出, 积极美好的关系经历能够减少高度回避个体的日常消极情感,同时会提升积极情感、体验到更好的关系质量。 然而,这一研究只能代表相关,无法得出因果。为此,研究者展开了第三个研究,通过操纵伴侣之间亲密性来探究积极的经历对高度回避个体的好处。


在研究三中,研究者采用亲密促进范式来促进情侣之间的亲密性,主要是30分钟讨论,涉及亲密信息的自我表露。另外,还会有30分钟的轻柔伸展运动,如瑜伽。在对照组,前30分钟阅读课文摘录、玩文字游戏,后30分钟也进行相同的运动,只不过是情侣分开进行。整个研究分为4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在网上回答一些问题,如情侣关系、依恋类型等;第二阶段在实验室进行,所有情侣随机分为两组:亲密促进组和对照组;在第三阶段,是为期10天的日常行为记录,包括每天彼此在一起的时间、自我表露等;在此后一个月,所有人需要再完成一次依恋类型的测量。


研究三结果表明: 在亲密促进组,情侣感觉彼此更加亲密。有趣且合乎常理的是,高度回避个体在讨论中自我表露得很少,同时觉得这种讨论并不亲密。然而,他们觉得关系质量有明显提升。在随后的10天中,亲密促进并没有改变情侣在一起的时间,但对于高度回避个体,他们在这期间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 可以说,待在一起的时间数量没变,但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变。重要的是,在最后的依恋类型测量中发现,经过亲密促进的高度回避个体,没有原来那么回避亲密关系了,而是变得越来越能够接受、参与亲密!


因为儿时的不好经历,一些人在面对爱情时会选择回避,不仅让伴侣体验消极,整段关系也会随之而去。然而,当下一些积极美好的经历可能会让你不再回避,而是更愿意分享自己、享受亲密。


参考文献:

Stanton, S. C., Campbell, L., & Pink, J. C. (2017). Benefits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for avoidantly attach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4), 568.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高洪尧


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