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创未来”教育科技荟暨SRCC国际中学VEX邀请赛在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功举办。
本次邀请赛吸引了10所SRCC国际中学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参与,共26支VEX校队加入了这场竞技盛宴。
“创未来”活动由火星蜂巢实验室从零到一精心策划并组织。邀请赛以“一赛一会”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个既包含国际性比赛,又融入交流平台元素的综合活动。本次大会汇聚全球科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精彩的讲座、圆桌讨论和激烈的机器人竞赛
,不仅展示了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激发创新的平台。
活动当天,众擎机器人与STEMHUB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未来,双方将共同为学生创造科学、开放、前沿的探索环境和学习条件。本次活动还重磅发布了STEMHUB On Campus校园版,这不仅是STEMHUB全球版图的先行者,更是
STEMHUB在前沿科创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作为一家以科技赋能社会的企业,众擎秉持“优质的产品只是基础,肩负起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的发展原则,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尖端科技融入教育,通过与STEMHUB的合作,众擎SA01人形机器人将作为全球首家机器人主机厂进入K12教育体系,与STEMHUB携手开发一系列STEM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在未来科技浪潮中抢占先机,为学校科创教育注入新活力。
《留学》杂志受邀参加本次大会,与思铺学院、火星蜂巢实验室负责人在现场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二位的描述,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了青少年科创教育的实践模式,也对AI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初步预判。
思铺学院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
专注于培养青少年创新素质的教育机构。
思铺学院基于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力学等前沿学科及交叉学科课程与PBL项目。2019年,思铺学院开始自主研发和制造AI机器、实验装备。同时,思铺学院还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课程教学、项目资助上深度协作,构建起国际教育资源网络,为青少年科创教育筑牢根基。
2024年,
思铺学院在杭州和上海创建了配备有顶尖设备的科创教育中心STEMHUB,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科创教育指导
,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科技前沿的大门。
本次创未来活动引入了VEX这样的世界级机器人比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我们不仅为本次邀请赛提供了资源上的搭建,包括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嘉宾,还为活动提供了教育装备和技术,如水下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套件及塑料散装显微镜等。
VEX是使用全英文交流的,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竞赛,被誉为
“机器人奥运会”
,每年都会吸引数百万青少年参加。参赛者将与来自不同学校或俱乐部的学生组成队伍,借用一位参赛者家长的话来说,
比赛期间孩子们热火朝天交流的氛围特别像迷你世锦赛。
VEX机器人比赛既要求参赛者具有理工科缜密的设计,也需要赛车手般灵敏的操作,还需要团队之间高效的沟通。
学生们将被随机分配组队,他们需要共同协作、讨论
,除此之外,机器人比赛的对抗过程也是魅力所在,你会看到比赛期间机器人在不断进攻、防守,经常会有满电的机器人在比赛间隙需要制冷剂降温,那样的场景特别像在服务区快速维修F1赛车的感觉,整个氛围非常紧张刺激。
STEMHUB中HUB这个词有多种含义,包括枢纽、港口、路由器等,核心是“接驳、交换”。STEMHUB融合教育创新中心是开展前沿科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型教育综合体,
聚焦科学技术和数学领域,也涉及文商类、社科类和艺术类活动
,目前,STEMHUB除了在上海与杭州有两个主要空间,也考虑在深圳大湾区投资新的设施。
STEMHUB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最前沿的技术引入青少年教育,为他们提供科研课程设计、学生科创活动评价等。
“STEMHUB on campus”即校园内的STEMHUB,它克服了地理空间限制,在学校内建立合作空间,以推动科创教育的发展。
通过线下活动,思铺学院
想向家长和孩子传达哪些信息?
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线下融合教育空间能突破传统教育空间概念,激发学生想象力。通常在学校或家里,孩子们始终处于一个单边接收的传统学习空间。
要想
真正地启发孩子创造和创新的热情
,我们需要既保留教育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又不能过分彰显教育的权威性。
线下融合教育空间给了孩子们开放的舞台,是一个放松但不轻松,强交流重实践的探索空间,
让孩子跳出条条框框,积极地互相交流,在碰撞中去思考,去突破,去创新。
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想法非常好,他会有一些很成熟很前沿的想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正确引导,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空间和资源,它一定会实现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
当下AI技术发展迅猛,
您认为应当如何培养青少年的
AI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目前仍有些学生分不清什么叫智能,什么叫自动化。我们经常讲不同领域的AI的底层逻辑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希望学生能先理解AI的本质。
可以先从接触小项目开始,了解了AI相关的软件之后再来尝试在场景上的应用。通过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AI研究和实践项目,亲身体会从算法到算力的应用过程,理解用AI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
目前AI的感受力和推理能力还不足以替代人类。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设定、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自驱力、情感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
希望学生们能多接触艺术、人文、哲学、历史等多元化的知识。
培养自身的感悟力,
感悟力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强,能够更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思铺学院会继续提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向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我们想做新的教育模式的尝试,比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全部由一对一的机器人模型来完成,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用更高的效率提高学生对常规知识的理解。
未来三年,我们希望大部分的学科课程提供每天每个学生两个小时学习,剩下的时间用来做项目实践,尝试着解决复杂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是AI时代下非常有意义的一种体验。
火星蜂巢实验室的概念起源于2018年底,当时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周樨瀛女士和杨巍先生前往美国参加国际火星学会举办的年度大会,面对太空探索、移民火星的浪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畅想——
将火星探索的课题下沉到中学甚至小学阶段。
并于2019年开始与美国火星学会合作,以思铺学院为平台,孵化青少年太空探索项目——
火星学者计划。
2022年,该计划升级为火星蜂巢实验室,从营地活动逐步拓展到教育硬件的研发、学校配套课程以及科创空间整体交付。
最新发布的STEMHUB校园版是火星蜂巢实验室的一个新里程碑,我们为学校提供整体的STEM解决方案,我们会邀请校长和学校的科学负责人来STEMHUB参观交流,一起探讨课程的研发和环境的布置,我们
通过
“实验室共建+课程整合+师资共建”三位一体
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STEM教育的痛点。
包括课程、竞赛、项目化学习、教师培养等,同时也帮助学校挑选优秀学生和进行特色学校的顶层设计及空间打造。
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体现在哪里?
哪些参赛团队的作品令您印象深刻?
最大亮点在于其国际性和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比赛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团队,他们在参与VEX挑战赛中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和交流。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非常有意思,学生们不仅在比赛中展示了自己的技术,提升了综合能力,还体验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工程领域不再只是男生的天下,越来越多的女生参与到比赛中,甚至担任队长角色。
同学们在享受比赛的同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点,无论是编程、结构设计还是组织比赛。这样的文化碰撞让每个人受益匪浅,一些创意也体现在了他们的机器设备上或比赛技巧上。
同时,我们在邀请赛中加入了答辩训练和评审环节。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动手能力强,但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因此,我们与专业的辩论公司合作,加入了答辩训练和评审环节,
培养学生在做好项目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工作,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非比赛类的挑战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挑战和参与创新性的STEM项目
,如火星车的搭建、Matrix机器人的精准控制、HCI人机交互,以及麦克纳姆轮与阿克曼挑战赛。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看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项目,激发了他们未来在这些领域尝试和探索的愿望。
你会发现火星蜂巢实验室是一个非常有“画面感”的地方,我们每年会举办七八十场线下科学教育活动,我们的展示性、画面感和体验感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感受得到。我们一直坚信,举办线下科技教育活动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的。
我们坚持“Hands-on”(动手实践)的理念,因为这是科技教育的核心。
虽然线上科研和与海外专家的交流有其价值,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让学生真正深入一个项目,从零到一地体验创造过程,必须亲手实践。我们会邀请学生、家长和校方来参观我们的STEMHUB融合教育创新中心,通过亲眼所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直观的体验和现场的“哇塞”时刻是线上教育难以提供的。
如何运用AI技术为青少年赋能?
如何正确地引导青少年使用AI?
我自己对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关注,现在逐渐成为AI的重度用户。我的家庭和公司目前都在运用AI技术。以我个人来说,我的孩子在民办学校上五年级,我发现有很多问题我已经解答不了了,我希望他能首先求助类似ChatGPT的工具来找寻解题的思路,而不是直接找答案,这样AI就能成为他的小助手。对于一些比较标准化的,比如英语单词记忆,AI能够提供日常训练和对话练习,这样陪伴式的事情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其实是能够节省一些时间的。
对于学生的引导,我认为首先要适度干预,避免他们无限制地将AI当作游戏或无目的的工具使用。
在学术领域,家长的角色尤为重要,需要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AI。同时,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会迅速改革,AI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公司方面,
我们利用AI提高了课程产品和课题研发的效率。我们训练了一些专家级的ChatGPT,他们非常理解我们的课程逻辑以及设计标准
,能够快速形成新课程的初步构想。这大幅缩短了研发时间,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增长。其次,AI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形成针对学校的解决方案,甚至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创意视频。
我们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掌握技术的人,
而不是被技术淘汰的人?
这个话题其实我们内部在一直交流,包括我自己也在思考。
事实上,我认为AI目前还只是一个工具,并没有很多应用在各个行业的场景,还谈不上完全替代。
对于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掌握AI技术的人,我认为在一定年龄段让他们了解AI工具的使用和逻辑是有必要的。这并不难,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使用Excel和Word一样。
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AI帮助他们在大学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建立优势。
AI不是一切,但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AI替代。
至于如何成为不被AI替代的人才,我认为首先要
具备从零到一的思维逻辑
,未来学生包括我们成人要培养的能力,就是我一直强调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
AI没出现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工具,但大家做一件事情,有的人需要一个小时,有的人则需要一整天。所以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是不会变的。我们强调要做“Hands-on”的事情,有些事情是AI无法替代的,比如真人老师完成的实验或搭建任务。有些工作可能很快被AI替代,比如英语教学。
因此,我们需要
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掌控AI的使用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都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