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中国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显示出升级趋势”、“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完全‘触手可及’”……时至年终,点评今年的中国经济,连不少一向热衷于唱衰中国的外媒都忍不住开始“点赞”。
将时间回溯到去年底、今年初,则是另一番景象:“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全面减速”、“2016中国经济,痛苦转型危机四伏”、“2016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一年”……谨慎乃至悲观是彼时不少机构在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时所持有的观点。
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给出了一份“给力”的成绩单:GDP连续三个季度维持6.7%、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两位数增长、PPI在连续54个月之后由负转正、城镇就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此外,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数据明显好于去年……
“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运行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综合2016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其背后的支持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回调已初步触底。”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谈到,与“十二五”期间各年经济增长走势比较,今年增速止降趋稳的特点比较明显。
态度转变的背后,也折射出这份成绩单的来之不易。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格局仍在深刻调整之中,经济复苏之路曲折缓慢,金融市场敏感震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显现,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继续承受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考验,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几大动力源均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正在经历转换,经济运行和改革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风险显现,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经济结构单一地区困难较大。
面对重重挑战,中央高瞻远瞩,对我国经济运行趋势作出明确判断: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总结是,“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专家论断:6.7%筑牢底部
刚刚公布的11月宏观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生产、需求、预期等领域积极变化增多,也进一步增强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企稳的信心。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主管周景彤表示,“估计四季度和全年增长也在6.7%左右,将落在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区间之内。”
果真如此,这意味着2016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将保持一致。虽然看上去让一些人感觉“略显平庸”,但正如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此前所言,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没有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故事。
从2010年一季度至去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速从12.1%一路下滑到6.8%,尽管是一条缓降曲线,但“跌跌不休”之势还是让不少人疑问:中国经济的此轮调整究竟底在何处?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
第一次是1979~1981年,
第二次是1989~1990年,
第三次是1998~1999年。
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而且很快都回到了高速增长轨道。
此次中国经济的调整已经达6年。因此,即便今年一、二季度GDP保持了6.7%增速,但仍有市场人士认为难言乐观。但当第三个6.7%出现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稳健向好的走势愈加明显。
“中国经济运行呈L型走势。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丝毫波动。但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均为6.7%,已经表现出了极少见的高度稳定,这恰恰是经济正在筑底的重要迹象,表明经济处于积聚新能量的蓄势阶段。”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经验,特别是观察经济波谷前后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结合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理论,可以归纳出本轮经济见底的多个特征性事实:
一是名义GDP增速已于2015年见底;
二是企业盈利增速已于2015年见底;
三是存货增速仍在探底,但已出现触底迹象;
四是投资增速出现见底回升迹象;
五是消费名义增速见底,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顶;
六是实际利率已于2014~2015年见顶……
“从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以及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三大信息指数来看,各类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信心持积极改善态度。”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9月份为51.2,比3月份的43.7有大幅度提升;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自2015年12月开始攀升,从37.9上升到9月的46.5,“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主体认为经济运行已经有所改善,经济筑底企稳的信号更加强烈。”
触底企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快速进入反弹阶段。“所谓触底,实际就是找到一个能稳得住的中高速增长均衡点。”日前,一向态度谨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所谓L型强调的是稳住了、不再继续下降了,才是中国经济走上中高速增长轨道的题中之义。”
正如不少受访人士所言,即使中国经济稳定在6.5%的增长水平,就其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而言,已经“相当不易”了。
供给侧改革“降脂增肌”
“从某种意义上讲,6.9%或者5.9%的经济增速都不是检验经济发展是否令人满意的唯一标准。”谈及中国经济,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曾发表文章说,观察中国经济运行结构和具体情况,比单纯看GDP增长的数字更有意义。
换言之,在其看来,评价中国经济不能只看速度,更要看质量。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确实有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大,真实的基本面良好,比西方多数经济学家估计的要好。
“之所以看好中国经济的声音越来越多,不仅仅因为连续3个季度6.7%的增速释放出了中国经济运行企稳的积极信号,更缘于经济相对企稳的同时,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评价到。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真正困扰中国经济的不是速度低,而是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质量”问题。而且主流观点也认为,本轮中国经济下调,除了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的拖累。
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中央为破解这一难题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时间里,20多份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密集出台,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暖意积累,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耕细作。例如,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展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钢铁、煤炭价格有较大幅度回升,这使得相关工业企业效益回升,PPI在9月份结束了54个月连续下降的态势,与此不无关系。
在受访专家们看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引护航之下,中国经济正“降脂增肌”,传统动力在不断改造升级的同时,新动力也在加快孕育成长。
在10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前8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0%以上,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则在20%以上。
不难看出,这与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日均新登记企业1.46万家”等看似细微的变化一样,不仅有力地印证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实效,更反映出新经济动力的日益强大。
投资数据的表现也与新旧动力的转换相吻合:代表新经济的环保、IT、医疗等行业投资增速远远高于同期工业整体增速;即便在第二产业中,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7%,增速比全部工业投资高8.5个百分点,比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高7.9个百分点,代表转型升级领域的投资增速明显快于整体投资。
“与经济增速本身相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数据的变化显然对判断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更具参考意义。”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增长进入中高增长的拐点附近,这一拐点不同于一般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中国经济稳步进入中高增长,既包括增长水平的稳定,更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变。
坐实全球经济“引擎”
10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再次下调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期至3.1%。其中,将美国2016年增长率下调至1.6%,即从2015年2.6%的增长率基础上严重减速。与此相反,IMF则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维持在6.6%和6.2%不变,体现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信心。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这种反差并不让人意外。因为GDP连续三个季度维持6.7%,无论是从绝对值来看,还是相比较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这样的增速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数字,中国经济依然是国际舞台上令人刮目相看的“优等生”。
“尽管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中国经济依然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举步维艰时,这种贡献更显弥足珍贵。”在其发表的题为《全球经济增长取决于中国的成功转型》的文章中,史蒂芬·罗奇谈到,如果中国2016年GDP增长率达到6.7%,也就是中国政府设定的目标,稍稍高于IMF预测的6.6%,中国经济增长将为世界GDP增长率贡献1.2个百分点。
这自然会令其他主要经济体相形见绌。曾有人做过测算,美国2016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仅为1.6%,只能为世界GDP总增长率提供0.2个百分点,仅为中国贡献的六分之一。整个欧洲经济有望为世界经济增长率做出0.2个百分点的贡献,日本的贡献则不到0.1个百分点。这样算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总和。
事实上,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众多国家经济一片凋敝,中国一直承担着世界经济最大引擎的角色。连续几年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虽然自身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但中国一方面承受动力转换的阵痛、结构调整的压力,一方面仍以自身的努力和定力持续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估算,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6.1%。
“如果同以前两位数的高增长相比,中国经济增速的确在减缓。但随着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中国服务业的崛起以及消费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这一升级版的引擎会释放并输出更大的动力。”张立群表示。
受访专家们谈到,不少研究显示,中国有望在下一个十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将为全球经济贡献更大的规模增量,还将为经贸伙伴提供更具质量的增长、更具购买力的市场、更具创新能力的商业伙伴。这些都说明,升级版的“中国引擎”,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强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2
四大开局之年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2016年,不仅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还是脱贫攻坚开局之年。目前,从业已发布的各类数据来看,2016年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无论置于何种发展语境下观察,四大开局的2016年,都交出了亮眼“答卷”。
“十三五”开局之年:交出亮丽成绩单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这一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谋篇布局,进而明确了新发展理念下具体要完成什么任务和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国家五年规划本质上是人民发展规划,也是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划。政府将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按照人的生命发展周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都需要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运用公共资源予以保障,并全力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公共服务约束性指标。
这一年的关键之处在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相当脆弱,国际贸易低速增长,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小影响。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复杂形势。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与否,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否足够夯实。
这一年,中国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一年来,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突出表现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年预计6.7%左右的增速,高于“十三五”增长底线;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1%,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第二产业高出13.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再提高1.6个百分点;1至11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49万人,远超1000万人的年度目标。
决胜全面小康开局之年:走稳“冲顶”第一步
2016年距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最后五年时间,中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2016年也成为了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要以目标导向,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又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既不为后来的发展留下后遗症,又在更高平台上开启中国经济新境界。
实际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而形成的新的发展指引和遵循。到2020年,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的指标将是综合的、全面的,而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单一指标。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比如,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浪费、污染严重、不可持续等问题明显。这些正是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开放发展则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高度融合的大势提出来的,共享发展瞄准的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
一年来,中国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更好激发了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每天1.2万户;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推动形成“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构建核心带动和板块联动的区域开发格局;
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今年目标是全年能耗强度要下降3.4%、碳强度要下降3.9%,但前三个季度能耗强度已下降了5.2%,碳强度下降了6%左右,前三个季度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并及时总结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和做好就业托底,同时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正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总结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良好开局。在胡鞍钢看来,这将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之年:五大任务进展明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2016年中国经济的年度词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聚焦现实发展路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比如,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如何“攻”掣肘经济转型的结构之“坚”,关系决胜全面小康全局之成败。党中央一年来反复强调,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去产能上,该任务被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2016年去产能政策成效显著,在经济保持平稳的基础上,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明显加快。钢铁的煤炭去产能目标分别为4500万吨和2.5亿吨。目前,钢铁、煤炭行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去库存上,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095万平方米,比10月末减少427万平方米,连续9个月减少。
去杠杆上,10月份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降成本上,中国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全面推行营改增,全年减税预计达到5000亿元。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
补短板方面,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人口预计今年减少1000万以上。同时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强身健体。
2017年,中国将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随着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在2017年加速推进,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的体制性障碍正在被逐渐打破。
脱贫攻坚开局之年:吹响攻坚冲锋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此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最硬的一个任务,就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的国家贫困县全部摘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面对的最主要短板,突出表现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自此,2016年成为中国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第一年。
伴随2016年新年的钟声响起,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2016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在新一年的首次国内考察中他指出,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在战略部署之下,《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相继出台。这些都为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部门了解到,在2015年实现减贫1300多万人的基础上,2016年会减贫1000万人以上。随着“五个一批”措施的深入推进,中国脱贫大决战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