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辅锦绣
经典公文,每日共享,文辅锦绣,助力成长,致力于打造写作第一互动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文辅锦绣

【问道】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下笔难

文辅锦绣  · 公众号  ·  · 2021-02-26 14: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浅谈如何破解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最近,通过与部分学员的沟通,发现一些学员在新闻与政务信息写作上 ,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怎么去写,难下笔,下笔难。说实话,这也是笔者刚入行时感到头疼的事。为此,经过深入思考,结合个人十几年的写作经验,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认为,要解决新闻信息写作下笔难的问题,先要纠正当前存在的两种片面认识。 一是简单论。 认为新闻信息写作很简单,是小儿科的工作,随便学学都会。当然,跟写领导讲话稿、调研论文这些大块头的文章比起来,新闻信息在篇幅上,在内容上,在逻辑上,在组织结构和谋篇布局上,确实比较单一,比较容易上手,常常是初学者入门阶段的练笔。有些单位领导喜欢在报刊杂志上刊登文章,在看文章时,也往往是看有多长、占了多少版面,多少篇幅。认为登出来越长,也就越难越好越有价值。由于所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从新闻信息写作的角度看,我认为这是外行看热闹。大家知道,写文章不以长短论高低,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长有长的难处,短有短的难处,会写大文章的人,不一定都会写短消息,写短消息,也可以作为今后写大文章的积累和锻炼。同学们中学时都学过一篇文章,叫做陋室铭,这篇文章很短,才 79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名篇;而多少讲话稿,洋洋洒洒上万字,最终被扔在在了废纸篓中。当然,我这里绝对没有抵毁讲话稿的意思,我对讲话稿的写作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领导的讲话稿。这里说的是,作文字材料好比做工程,工程有投资很大的大工程,也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对初学者来说,大工程可能一时啃不动,先从“短平快”项目开始也未尝不可,新闻信息写作就是这样的“短平快”项目。同时,写新闻信息也可以有所作为。现在很多单位对新闻信息工作很重视,因为这是领导的眼睛,上级领导观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常常就是从新闻信息上了解的。现实情况怎样呢,现在单位里写信息能写出名堂的人,其实也不多,人才比较紧缺,有需求有市场和发展的空间。从个人方面来看,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就会增强,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运气好的话,说不准领导还会瞄上你。说到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可以说是我的徒弟,是个外地人,可以说,刚到我们这边的时候,是不安心工作的,一直想调回老家,可他只是一个农民子弟,没钱又没背景,怎么办呢,因为他手脚比较勤快,就跟我学写材料,我指导他先从练习新闻信息开始,大约锻炼了半年左右,慢慢地,也在报刊上登了一些“豆腐块”的文章,对写作新闻信息有了一些兴趣。那时候,我们那边天气比较冷,要用烤火器,他有时一边写信息,一边烤火,入神的时候把手都烤焦了。就这样写了将近两年,他大概发表了几百篇的短消息,我让他整理成一个册子,托熟人拿回去给他老家的领导看。刚好,他老家那边正好也需这样一个会写信息的人,没多久就把他调回去了。听说他现在还当上了县里一个部门的领导。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写新闻信息一定要达到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一定要怎么样,我的意思是,我对认为写新闻信息很简单、没前途的看法不认同。 二是模板论。 认为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只要多看看名报名刊上高手写的新闻信息,就会变成行家里手。多读多看肯定是不会错的,从中确实也可以学到一些常识和一些套路。但是,写文章是个苦差事,不能只是想着走捷径。梅花香自苦寒来,从来就很少会有天才,想要学会写新闻信息,没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学学别人的模式或者套路,就想把文章写好,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思想,按群众路线的话讲,叫做享乐主义。见得猪跑的,不一定就吃过猪肉,新闻信息是一种十分有灵性的文体,只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名家在写作时有当时特定的背景和情景,我们如果一味地模仿,可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变成了东施效颦。研究已发表的新闻信息,可能会从中摸索捕捉到某个版面编辑喜欢的文风,以及新闻信息的常见写法,但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工作,在报刊杂志或简报上体现的方式都不一样,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注定不会有前途。比如,党政一把手的动向肯定是新闻,但部门领导行动要见报,就没那么容易;再如,经过编辑修改后的新闻稿,发表出来都是有板有眼的,但如果你照着这样写,我看不见得会被采用。为什么?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程序的问题,你的稿件先要经编辑筛选,然后到部门负责人的手里,再经分管审核,最后才到总编签字。这里,是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每一关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考虑了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影响,增减了个人的因素,最终才形成我们在报刊上看到的模样。也就是说,这已经是一篇被磨去了棱角的作品。如果你一开始就这样写,可能在编辑这一关,就会因为不够出彩入不了眼球,所以说,采编采编,采跟编是两回事的,编方可用的,采方不见得可用。当然,写新闻信息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能够刊登出来,但没有公开发表,你这篇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别人就无从得知,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纠正了上述两种片面认识后,下面,我们开始谈今天的正题,也就是初学者如何解决新闻信息写作入笔难这个问题。所谓的入笔难,其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线索从哪里来?第二是如何从线索中提炼新闻信息点?第三是怎样把这些线索写成新闻信息。只要把握好这三方面,也就功德圆满了,也就基本掌握了新闻信息写作的要领。

一、关于新闻信息线索从哪里来的问题

缺乏新闻信息线索,这是大家,甚至是一些资深记者都深感头疼的事。这一点,可以说是大单位有大单位的难处,小单位有小单位的瓶颈。大单位,由于部门分工精细,有时存在 “各扫门前雪”现象,难以从其他部门要到线索;小单位,人卑言轻,想把小事情做成大文章,有难度。于是,久而久之,越写越没东西写,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那么,如何发现和捕捉线索呢?就我个人的经验的而言,必须做五官和手脚一起上阵。毫无疑义,眼睛是一定要尖的,也就是要善于发现。我们的很多学员,都是办公室人员,办公室工作的优势在于经常和领导、文件以及各类材料打交道。所谓的春江水暧鸭先知,办公室获得信息的渠道相对会多一些,时效上也比别人会早一步,只要多留个心眼,总会发现一些线索的。当然,不在办公室工作的,方法上也是一样的。比如,可以从会议中找线索,开会的目的在于研究或者解决问题,所以每次会议都会有很多的信息点,只要稍微留心都会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也可以从文件材料中找线索,没事的时候经常翻翻单位收发的文件和材料,说不定就得找到线索,。比如,上级有工作部署,单位下一步一般就会有相应的工作措施,落实以后肯定还会有成效、有数字,只要你留心去跟踪,说不定就是一条或者几条线索。还可以从日常工作中找线索,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每项工作总会出现一些亮点、难点、热点,有甚至还会涌现出的典型事物、人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新闻信息线索。单单眼尖还是不够的,鼻子和耳朵也要灵,要有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比如,领导不经意间的嘀咕,平时与同事的聊天,以及外面对单位的评价,等等,都可能是不错的线索。这里要记住,搞新闻信息工作嘴巴一定要甜,有时虽然是帮别人宣传,帮别人做事,但别人不一定就会感激你、认可你,人各有志,单位里有些人因为怕麻烦,并不想把工作宣传出去。在单位里,从事新闻信息工作,你就是单位的记者,向其他同事询问工作上的事,类似于采访,要得到别人的好东西,自己位置一定要摆正,态度一定要好。不能一张口就让别人委婉拒绝了。当然,闭门造车是搞不出名堂的,写新闻信息手脚还要勤,多跑几个单位、部门,多听听群众和行政相对人的看法,往往会激发你写作的灵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了这么多枯燥无味的话,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是我自己的例子。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乡下一个不起眼的小部门负责新闻信息工作,由于单位领导对这块工作比较重视,自己感觉压力很大。总觉得小单位里,新闻信息的线索太少了,没东西写。但是,后来一次偶然的经历,却让我对线索这东西有了不同的认识。那年,我当时的单位为了规范农村诊所的中药管理,给这些诊所统一购置了一批装中药的瓶瓶罐罐,我是办公室的,并没有参与这件事,几天后,和同事一起聊天,听同事讲到了这件事,那时我刚好在酷史周兴请君入瓮的故事,心里面想,这些瓶瓶罐罐在古代不就叫做“瓮”吗,于是我提笔写了一篇标题为《某某地请药入瓮》的消息,投给市里面的日报,第二天就登了出来。从这个小事上看,其实,线索只要肯花点心思去挖掘,大体上是不愁没有的。

二、关于如何提炼新闻信息点的问题

每一个材料的新闻信息价值有大有小,有的可以提炼成好几条信息,有的则要想方设法,转换角度,才能提炼出新闻信息点。可能有从事新闻信息写作的同学会有所体会,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撰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你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也不是你发现了新闻信息线索,哪怕是正面宣传的线索,都可以写成新闻信息。在单位里,更多的时候,写的是 “钦点”的命题作文,就是领导给你定了框框的文章。这就是单位通讯员跟记者的区别。我认为,记者的文章虽然也受到多方制约,但相对会广阔、自由的多,而且很多报社的编辑、记者都是实行轮岗制的,记者相对来说出稿率会高。单位的通讯员,首要的是讲政治,在内容、题材甚至写法上都受到了约束,在写文章上并不比记者容易。那么,是不是说单位通讯员写的新闻信息就一定很呆板,很不自由呢?这也是一个误区,规范就好比一个大鸟笼,在笼子里还是可以自由飞翔的。按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就是要带着脚镣跳舞,脚镣越是绑的紧,就越能彰显出舞者的水平。即使是领导钦定的命题作文,即使是手上所掌握的材料毫无新闻信息价值,但只要认真观察思考,还是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是考验你提炼新闻信息点水平的时候了。就好比是教外语的老师。外语老师最怕什么?不是刁钻的学生,也不是学校组织的考试。外语老师最怕的是在公共场合遇到外国人,行家一出手,知道有没有啊。领导给你点了题,不管有没新闻价值,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键时刻会不会掉链子,就得看你平时的修行了。也许有的同学会说,可以去找报社的熟人啊,找熟人当然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躲的过初一不一定躲得过十五,求人不如求已,平时掌握一些提炼新闻信息点的技能,是必要的。在平常的材料里提炼新闻信息点,貌似很难,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你转换一下思路和视角,把横的材料竖过来看,把包着的材料掏出来看,把手上的材料吊起来看。总是会看出新鲜感的。新闻界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这句话我不同意,狗咬人也未必不是新闻,比方说,如果这只狗咬的是影视明星,那就是新闻了。也许你要问,那假如狗咬的是平常百姓呢,如果狗把人咬出了病,或者两家人因为狗的事闹出了纠纷,狗咬人也未尝不是新闻。所以说,要多思考,多动脑,不要给既定的条条框框,或者貌似经典的模式给套进去,让自己出不来。这里给大家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大概七八年前,我在县里的一个部门工作,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领导对信息工作也比较重视,说来也奇怪,我的领导很多对这块工作都很重视。有一次,单位组织一些行政相对人参加大专院校的函授培训,领导说要写一篇文章,在市里的日报上登出来。照理说,象这种小县城的小单位,全市不知道有多少家,组织培训能不能叫做新闻呢,我当时感到有难度、有压力,可又不能不写。怎么办,我想了又想,把培训人员的档案翻出来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突破口,发现这些人当中,有6位是农村来的,于是我转换了一下角度,将文章标题写为“某某县6位农民变成大学生”,一下子,在第二天市里的日报二版头条上登了出来,省电视台读报栏目组看到后,进行了转载,从那以后,我的稿件在地方报纸上就很容易刊登出来。现在我们来分析,我当时的这个角度设计并不违反新闻的真实性,因为这六人确确实实是农民,经过培训后也确实取得了大专函授文凭,但如果我当时以“某某县某某单位组织行政相对人进行培训”这个常规的角度切入,估计看都没人看。举这个例子,不是我老王卖瓜,喜欢吹牛,主要是说事物是多面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对手上的材料要有自信,不能总是挑三拣四,拿着金饭碗到处要饭吃。

三、关于怎样写的问题

从我个人经验看,新闻信息写作要避免走进九个误区,我称之为 “九忌”。

(一)忌体裁不分。 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写新闻信息,最要紧的是弄清体裁。每种体裁的行文规矩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搞错了,到编辑老师那里就成了笑话,有时候,你的文章写的很好,但因为这种小错被淘汰,那就可惜了。这里我着重给大家讲讲两种最常见的、最易混淆的情况。第一种,是不要信息与新闻不分。初学者有时搞不清新闻与信息的区别,常常写了一条信息,又当新闻用,又当信息用,一篇稿件,不管青红皂白,到处都投。我有编过简报,就收到类似的稿件,打开邮箱一看,是新闻稿,这也就算了,邮箱的收件人上居然还写着十几个单位的地址。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编辑,会有何想法呢?新闻信息稿一般来说是允许一稿多投的,但不能懒到连新闻信息都不分,甚至一斤冰糖送好几家的地步。新闻与信息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其实上差别是很大的,知道了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在日常写作时,新闻可以根据需要改成信息,信息稍为加工一下,也可以改成新闻,两者是可以兼顾的。关于体裁的第二个问题,是不要各种新闻体裁不分。关于新闻的分类,新闻界目前存在很多争议,说白了,也就是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写法或者说是从文种上分,广义上的新闻大体分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评论和群众来信八大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人认为,报告文学可以归到通讯这一类,特定和速写算一类,等等。从狭义上说,新闻指的是消息。这些体裁里,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消息和通讯这两种。关于消息和通讯的区别,百度里都有,我就不作展开,这里只讲比较容易出错的几个地方。比如,消息有引题,有本报讯或某某电,通讯没有;通讯的副题有破折号,消息没有,等等。这些常识的问题搞错了,就可能引起编辑反感,千万不要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以前有同事问我,写消息时,需不需要加本报讯,我的建议是,最好加一下,写新闻信息一定要记住,编辑们每天要看很多稿件,很忙,作者要想尽办法帮他们节约时间,为他们分忧,我想,他们会感激的。

(二)忌蛇头虎尾。 什么是蛇头虎尾。就是层次混乱,把重点的放在后面,次要的在前面。新闻稿,特别是使用最多的消息一类,是很讲究虎头蛇尾式写法的,俗话说,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酒香还怕巷子深,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就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眼球;写得不好,内容写的再好也会功亏一篑。新闻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的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的时间写主题”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如果是消息一类的,特别是基层部门工作人员写的消息,标题占三分之一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因为报社的记者、通讯员何其多,业余撰稿人又何其多,想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连编辑的眼球都吸引不了,又怎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呢?我想,这就是大多数新闻喜欢用“倒金字塔”这种结构的原因,什么是倒金字塔,就是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的放在后面。新闻写作有在五个W和一个H的说法,什么是五个W和一个H,就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这几个要素里,何时、何事跟何人很重要。这三个要素最好在文章的导语部分就交待清楚。有的同学也许要问,这种虎头蛇尾的写法要达到哪种标准才算合格呢?我这里可以告诉各位,要做好整段都可以让编辑砍的准备,要写到让编辑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想砍哪里就砍到哪里的程度,要随便砍到哪里都可以成文。我以前写的新闻信息有时就让编辑砍的只剩下导语。有时甚至只剩下一个标题,成了一句话新闻或者标题新闻,最短的一篇才十三个字。

(三)忌角度错位。 其实这一点,我在前面一直反复强调。大家都在不同的单位上班,不管在哪里上班,写新闻信息的时候,总希望自己的单位能多提几下,可能的话,最好是单位领导的名字也能经常露一露。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却犯了角度错位的毛病。比如说,单位召开一场会议,单位的领导出席某一项活动,这并不是新闻,除非你单位的这个领导本身就是新闻人物。会议或者活动的新闻点在哪里呢,在于其中的措施和工作导向,这个才是重点。写新闻信息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开会这个角度,要将会议内容中存在的新闻信息点 “拎”出来,这样的稿件才会出彩。这一点,因为前面已经举过一些例子,所以就不再重复,我再讲一个关于角度的观点,那就是,如果说真实是新闻信息的生命,标题是新闻信息的眼睛,那正确的角度就是新闻信息的灵魂,找对了角度,也就找准了道路。

(四)忌言无不尽。 写新闻信息的人要养成一个习惯,卫生的习惯,对文字要有洁癖。新闻信息的文字就好比姑娘的脸,长的再漂亮姑娘,如果不讲卫生,别人也会敬而远之。什么叫卫生?就是文字要干净。文字干净并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字词句的恰当应用。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也不可,必须恰到好处。写文章也是讲究环肥燕瘦的,有的地方要泼墨如水,有的地方则必须惜墨如金,但不管是泼墨还是惜墨,道理都是一样的,泼墨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随意挥洒,而是要让每一滴墨都泼的合情合理、丝毫没有多余。惜墨也不是说要做葛朗台,滴水不漏,而是要惜的合情合理,不让人觉得吝啬抠门。在新闻信息的写作中,惜墨比泼墨更常见,特别是消息这种文体,要坚决做到一个字都不多,能省尽量省。惜墨对编辑来说,其实是一种高姿态,是在替他们着想,你少占了空间,别人就多了发挥的余地,你高姿态了,编辑才会高姿态。当然,不该多的字多了,这个文章就好比赘肉,赘肉哪里谈的美感。我举个例子,新闻信息作品里面,一般是不允许出现 “某某日以来”这种写法的,大家看出什么问题了吗?因为这里多出了一个以字,把以字拿掉,一点都不影响句子的表述;可有可无,就说明这个字是多余的。类似的还有以及这个词,一般来说,这个以字也是可以省掉的。再比如,有些活动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有些撰稿人为了表示中庸,常常将这些单位的名称全部罗列出来,这样对不对呢?要知道,读者关心的是活动的内容,而不是哪些单位。读者对这些单位并没有特别的感情,又不是喝喜酒收红包,哪个单位参与,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如果实在没办法,一定要把这些单位写上去,我劝大家最好把他们放在结尾部分,做好让编辑砍掉的准备。还有一种情况,我经常会看到有些学员写的新闻信息稿,里面偶尔会出现为了什么、根据什么之类的话,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话,是单方的意图,如果强加给读者和编辑,他们会很反感,况且,这也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所以说,写新闻信息稿件,干什么就是什么,最好不要穿靴戴帽。

(五)忌自以为是。 不管是新闻还是政务信息,读者一般来说,都是本单位以外的人,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转换角色,站在他们的角度,客观冷静去写,这也是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写着写着,作者突然跳出来,指手划脚,发表一番议论。一定要相信编辑和读者的智慧,只要你写的好、做的好,他们都会看的出来,没必要画蛇添足。包子大家都吃过,有的人喜欢吃肉包,有的人喜欢吃菜包,但好象更多的人喜欢吃煎包,为什么?因为煎包跟锅贴的更近,更能接地气,更能接受来自基层的热量,因此才会更香、更可口。新闻信息也是这样,只有跟读者的贴的越近,才越具有价值,才越受欢迎。很多领导,在指导下属写信息材料时,经常要求多表功,多说一些好话,甚至领导的相片能出来更好,有的还总想把工作总结都原原本本搬上去。同学们,理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可能吗?毕竟报社不是我们家开的。

(六)忌主题不清。 受写公务性文字影响,很多人写新闻信息也喜欢来个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结果是把稿件写成了四不象,主题在哪里,别人很难看出来。说是总结报告,没头没尾 ;说是散文,结果是行散神也散,说是新闻信息,又不具备新闻信息的基本特征。就好比一个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特征,就注定会成为甲乙丙丁。

(七)忌故作高深。 我的观念是,不管哪种文章,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尽量让别人看得懂。复杂问题简单化,体现的是水平,简单问题复杂化,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初学者往往喜欢整一些专业的、拗口的名词术语,以体现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结果是别人越看越不懂,哪里还知道水平高不高。

(八)忌呆板冷淡。 前面讲过,新闻信息在写法上虽然规矩很多,但绝非一组冷淡呆板的文字,必须根据不同读者的风格、喜好,熟练运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九)忌乱用数字。 数字是好东西。可能在基层和部门工作的同学会有所体会,写材料,常常是有过程、有措施,但想要个成效或者数字相当不容易。要数字不容易,但用好数字更不容易。大家知道,数字是个枯燥无味的死东西,读者对数字没有多少兴趣,甚至会感觉眼花 乱。怎样才能用好些数字呢?一定要想方设法跟读者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同时,使用数字也要讲究角度。比如某个贫困乡镇引进了一个年产值几百万元的项目,对这个乡镇来说,几百万可能算个数字,但对发达地区来说,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是不是这个数字就没用呢,也不是的,这就得看你的功夫了,如果你把它改为能够拉动某乡镇 GDP几个百分点,或者跟百姓有什么联系,或许就会引人注目。



文辅锦绣 (ID: wfjx936

学习,永远在路上 |糖心小丸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