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宝贝书单
亲子阅读(0-14岁)第一站!专职帮你和孩子筛选好书,过滤烂书。已经提供上百个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书单。当你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书,请关注这个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2 天前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宝贝书单

12岁之前不让孩子学会这些,后悔都来不及!

宝贝书单  · 公众号  ·  · 2018-06-08 17:30

正文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 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六岁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这个问题,让一位犯罪心理学专家来回答,会不会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但这些天被中国公安大学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的一段演讲刷屏了。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药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今天推荐这篇文章真的非常有价值!推荐大家一定细读!


● ●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专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号称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据说只要她上课,没有逃课的,甚至会有别的系、别的年级的同学都会溜来听课,座无虚席,洗耳恭听。


李玫瑾


学校之外,她也频频开讲座、甚至参加电视节目。


她的活跃、频频亮相,都想告诉更多的人,血淋淋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因为教养不当而造成的痛苦且扭曲的灵魂;罪恶背后的隐情总是与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都是后天养出来的。


所以,她的育儿讲座总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里,李玫瑾教授讲的内容和自控力相关,可以概括为这几个关键字: 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


为什么一定要对孩子说不?

李玫瑾教授举了这样两个对比的例子:


男孩三四岁跟你闹,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他十四岁了,这个孩子还会跟你闹,他会怎么跟你闹?

第一,他离家出走;第二,他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


她在《今日说法》说过这样的案例:一个男孩12岁,就因为母亲骂了他一顿,服毒自杀了。


记者当时问她:“这么点的孩子他怎么会知道自杀呢?”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 那是因为你(母亲)的爱,在他的眼里是没有限制的 。他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 我就哭!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很常见是不是?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不要离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闹。


所以, 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 ,“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


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 这爱是有原则的 。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 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要满足他三分之一的要求。


但一定记得,主动和孩子沟通,鼓励他和我们交流,说出他的想法。让孩子明白平静沟通才是有效的。


克制诱惑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大脑里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冲动的自我,贪图享乐;一个是克制的自我,深谋远虑。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帮助他阻挡诱惑、控制行为。但终有一天,他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掌控“冲动的自我”。


李玫瑾教授说, 可以用一些“小诱惑”来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


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诉孩子一个道理: 等待是为了更大的满足 。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学会忍受、拒绝自私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比较自我,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自私。但往往忽略了, 孩子的自私其实是我们大人造就的。


他生来就享受别人的帮助,还常常被告诉:“你好好学习就行,什么事情都不用管。”


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以为,所有的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跟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于是,自然而然地自私了。


李玫瑾教授说,趁孩子小还可以纠正, 要让孩子学着管别人


比如,生活中“上桌吃饭”的时候。


5岁前后要给孩子立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孩子要等,可能会饿,但不要心软,一两个小时饿不坏孩子、更饿不死他。


饥饿是人世间最基本的痛苦,让孩子体验饥饿、经历痛苦,他才能知道别人和他一样,才能学着体谅别人。


我们一直讲要和孩子共情,但也别忘了也要让孩子学会这种基本能力。


关于克制自私,李玫瑾教授讲了女儿剥橘子的故事:女儿剥橘子的时候,先让她送给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各一瓣,最后自己才能吃。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从小川很小的时候开始,任何食物,无论多好多贵,都不允许他一个人独享,都是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起分享的,而且由他来分。


孩子开始这样做时,其实一点都不难受,有的反而是开心和成就感。时间长了,他自然而然养成了分享、“不自私”的习惯。


经历挫折


我们一直都在谈,培养孩子的挫折商,它极其重要。


通过李玫瑾教授举的例子,对它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很多孩子读到大学,动不动就跳下去。论文延迟答辩跳下去,谈恋爱失恋跳下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