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能够在家庭自由的氛围下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那么,他/她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外界的甜言蜜语所蛊惑,孩子也不需要去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和反抗!
撰稿 |
苏少鑫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常好常乐”
电影就是美女加上枪。
被誉为“电影之父”的著名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如是说。
我相信,很快会有电影制片人投资拍摄杀人狂魔法子英与劳荣枝故事的电影,因为它几乎完美包含了所有商业大片该有的要素:
美色、暴力、悬疑,价值观冲突。
的确,人们直到此刻依然感到费解,因为这挑战他们的道德直觉:
劳荣枝年轻、漂亮,有安逸体面的教师工作;法子英身高1.73米左右,脸部粗糙,皮肤黝黑,长着一双小眼睛、两撇小胡子,右嘴唇有一道明显的竖形疤痕,头顶头发稀疏。
▲劳荣枝
(图/网络)
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劳荣枝只有20岁,法子英30岁,已结婚生子且刚劳改释放。
可就是这样的男人,却让劳荣枝陷入爱河无法自拔。
有人说劳荣枝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有人认为劳荣枝属于“坏男孩控”。
其实,作为一种病态人格的诊断,它需要建立在严格的测量基础之上。从目前有限的信息来看,劳荣枝与法子英的关系,有太多谜团待解。
如同失眠是不少心理疾病的表现,但不能因为失眠了就断定患上了焦虑症。我们只能说,劳荣枝的某些行为符合某种病态人格的某些特征,但不能因此去断定她具有哪种病态人格。
法子英残暴、冷血,有反社会人格,这似乎已经是毫无疑义的了。但是,劳荣枝到底是“无知少女”还是“粉色狂魔”?
如同她被捕后为何会莞尔一笑,究竟是内心如释重负般地解脱,还是冷酷的不屑,至今仍是一个神秘的谜团。
在家人还原的劳荣枝形象中,她是个“乖乖女”。
当然,考虑劳荣枝正在审判,家人又以劳荣枝是受法子英胁迫来为她辩护,她家人的描述,并不能完全天然当作是“事实”本身。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寻找她成长的心理轨迹。
按照劳荣枝二哥劳声桥的描述,劳荣枝从小“性格内向”,“每天放了学就在家写作业,没让父母操过心”。
“劳荣枝十几岁的时候还会穿姐姐剩下的衣服”。
物质上的匮乏,导致了长大了以后在物欲上有更多的需求。这心理逻辑链条是很清晰的。
因此,对于劳荣枝之所以会“爱”上法子英,有论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法子英能满足劳荣枝的虚荣心,比如不仅有拉风的摩托车,每个月还有上万的开销。
▲法子英(图/网络)
但这仍不足以解释为何劳荣枝会对法子英如此执着。
我认为,除了能满足虚荣心之外,法子英能给予劳荣枝从来未体验过的安全感。
按照劳荣枝家人的回忆,尽管只有只言片语,但明显可以感受到,在众人眼中的“乖乖女”,其实是“讨好型的人格”。比如“没让父母操过心”,更重要的是,在初中毕业后,劳荣枝想要读高中考大学,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了屈从,去读了中师。
也就是说,在家里,劳荣枝从小就是扮演听话的“付出者”角色。在家里体验不到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劳荣枝在法子英那里感受到了。
法子英与劳荣枝到底是如何相处的,同样是个谜团。但如下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法子英能给劳荣枝带来的感觉,恐怕是这位长期在家庭里体验不到归属感和价值观的不谙世事的女孩所无法拒绝的:
作为法子英的女朋友,劳荣枝变成了“大哥的女人”,这在丛林法则盛行的乡村社会,是一大“荣耀”;据说每次犯案时,法子英都会跟她说,“你先走,我来善后”。
这显示着,在法子英的内心,劳荣枝很重要。
后面的信息显示了法子英的“真诚”:正是法子英在被捕后故意给了警方误导的信息,得以掩护劳荣枝顺利潜逃;
而据法子英的辩护律师俞晞称,在法子英的死刑判决后,俞晞告诉他劳荣枝跑掉了,法子英由内而外地“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法子英因“爱”而生,为“爱”而亡。
在与法子英相处的过程中,劳荣枝不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
至于是不是“虐恋”,现在恐怕只有劳荣枝自己才知道。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劳荣枝对家庭的不服从和反叛。
不服从和反叛是能够带来快感的。
快感无关道德,甚至能摧毁一切道德原则,包括尊严。这恐怕也是劳荣枝会去坐台获得经济来源同时作为“钓鱼的钩”的根本原因。
法子英在劳荣枝生活世界里的出现,激发了劳荣枝的反叛,同时也让她撕掉自己在家里扮演“乖乖女”的伪装。
因此,尽管家人极力反对劳荣枝辞职,劳荣枝还是自己去办了停薪留职。她甚至与母亲大吵起来。
父母也许怎样也没想到,一向不需要让他们操心的女儿会突然变得如此叛逆和决绝。对父母来说,他们的确无法理解,劳荣枝为何宁愿跟一个前劳改犯的有妇之夫去受苦,也要辞掉教师这份体面安逸的工作。
父母也许会认为劳荣枝宁愿去跟一个前劳改犯有妇之夫受苦也要辞去教师这份体面安逸的职业,其实在劳荣枝的内心,不是宁愿受苦,而是宁愿感受自己的力量也不愿意继续待在家里。
离开家乡,对法子英是逃亡;对劳荣枝,更多是逃离。这的确是悲剧本身。
在劳荣枝眼里,父辈的生活是无趣和陌生的。
但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敢和无法改变生存现状。
如果不是遇上法子英,她也许会听从父母的安排,凭借自身的条件找一个不错的夫家,然后普普通通过一生。
法子英激发了她压抑已久的内心,她为了反叛而逃离,却因此走向了毁灭。
劳荣枝的内心是“高傲”的。
在潜逃的20年里,多位与劳荣枝相识的人都说,她平时非常温柔,说话轻声细语;而在新男友的印象里,劳荣枝温柔大方,生活有品位。
她喜欢画画、弹钢琴、拉小提琴,还养宠物狗。这完全是世俗的“淑女”定位。
可惜,遗憾的是,由于从小在家里得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她只是一个“讨好者”,总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她的高傲、她的自尊,完全依赖于外在及他人对她的评价。
这是“他尊”,不是自尊。
▲劳荣枝在庭审现场
(图/视频截图)
因此,我一直认为,家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最温馨最可靠的归宿港湾。
一旦对孩子过分压制,这导致了孩子的“讨好型人格”,但压抑的自我掩藏着可怕的魔鬼;而孩子如果能够在家庭自由的氛围下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那么,他/她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外界的甜言蜜语所蛊惑,孩子也不需要去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