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是“虚怀有德,内具贤情”,更是“心怀天下,断缆赴义”。她凭赤子之心,尖刀淬火,以柔软之肩,助越灭吴。才情、学识、信念,她所经历的,正是她所成为的;故土、亲情、爱人,她所放弃的,正是她想守护的。
谩道浣纱,断缆赴吴,片纸只字诉不尽西施的一生。
历史长河滚滚,千年之后,舞剧《西施》以今度古,赋予千年美人以新生,以现代人的视角为您揭开壁画上蒙尘美人的真容,解密咿呀戏词中她与范蠡的爱恨情缘,以翩跹的舞姿重现越国复兴的历史,将这位传奇美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向世人娓娓道来。
舞剧《西施》的故事从西施与郑旦断缆离乡,奔赴吴国开始。
回首之际,时间逆流倒转,越王勾践回国,以丝竹靡靡诱敌,实则卧薪尝胆;范蠡奉命寻找世间美人,在浣纱江畔与西施相遇。西施与郑旦被选入宫中,在教习嬷嬷的严苛要求下,日日勤学苦练。但也正是在这“苦不堪言”的日子中,因为种种机遇,西施与范蠡渐生情愫。
然而吴越之间终有一战,越王卧薪尝胆之日终在其日夜淬炼兵火中走向尽头,而此时的西施与范蠡也面临着困难抉择,是长相厮守还是身赴大义?女人的身躯是否同样可以在这战火飘扬中承担起责任与使命?
一方红绢两花烛,最终,西施以一场孤身一人的婚礼,葬别了与范蠡的爱情,也葬别了过往的自己。虽礼成人去空成欢,却是断缆赴义流芳名……
舞剧《西施》是现代年轻人视角下对于传统经典的全新演绎,以西施的经历为背景,挖掘这个古典角色的现代意义,探讨女性的成长与蜕变,让传统故事与现代表达在舞蹈中实现交融,给现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接近和理解西施的美和西施精神。
该剧总编导王韬瑞表示,舞剧《西施》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舞剧有较大的不同,特别注重东方极简美学表达。在舞台呈现和舞段设计上,将摒除传统、刻板的形式“美”,以镜花水月之姿呈现极具江南风格的东方舞台魅力。
在人物刻画上更加侧重内在情绪的表达,正如剧中西施的饰演者、被誉为“国脸舞者”的骆文博所言:“《西施》并不完全是一部肢体外化的舞剧,更多的是在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该剧以“简”为出发点,大量运用留白艺术,翩跹舞姿在光影造型的勾勒下,西施的情感被不断地强化和暗示,引导观众一步步走进西施的镜像人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在无界想象空间里品味,进而与角色、与舞台、乃至整个场域产生共鸣。